“國九條”綱舉而目張
2004年1月31日,春節后復市的第一個周末,《國務院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發布。這份僅僅5000字的短文被稱為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對之后的市場建設和政策取向影響深遠。“國九條”頒布的首個交易日,上證指數從前一日收盤的1590點跳空高開,報收1623點,漲幅達2.08%。
對于當時的中國證券市場來說,“國九條”的出臺無疑具有振奮作用。2001年,由于國有股減持方案的推出,中國證券市場的流通市值猛跌3427億元,2002年再跌3209億元。2003年,市場愈發危機四伏,其陰跌之勢讓大批投資者用腳投票,交投之清淡屢創記錄。
尤其是2003年9月,“股市邊緣化”的提法讓一場關于中國證券市場的大討論再度興起。監管部門也備受來自市場關于“無為而治”、“駝鳥政策”的詰責。而當時國家宏觀經濟遇到的諸多難題,也需要實現證券市場的“破冰之旅”——比如日益增長的保險資金需要更多、更穩健的投資渠道;國資委旗下關乎國計民生的國有大企業以及國有商業銀行改制上市過分倚重海外市場;風險投資缺乏退出通道;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等等。
2003年10月14日,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大力發展資本和其他要素市場,積極推進資本市場的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在此思路下,中國證監會開始起草“國九條”初稿。
2003年11月,《國務院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修改意見稿)送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保監會、財政部及國資委征求意見;12月,證監會副主席屠光紹召集上述部制,最終導致中國證券發展史上首次出現一項政策執行3個月后被迫終止的尷尬。
因此,尚福林上臺后多方溝通,并通過前任證監會領導等諸多高層居中斡旋,在資本市場日益低迷和邊緣化的現實下,最終達成了各方認識的基本統一。其中最主要成果之一就是“國九條”。
“國九條”將“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提高到了對我國實現本世紀頭20年國民經濟翻兩番的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的國家戰略高度,從9個方面,全面而系統地闡述了資本市場發展的意義、指導原則和任務、需要完善的政策、資本市場的體系建設、上市公司的規范運作、中介機構的服務質量、市場監管水平、防范和化解風險以及資本市場的開放等一系列重大問題。
這也是繼1992年12月17日《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證券市場宏觀管理的通知》下發后,我國最高行政機構第二次以國發文件形式,為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發展指明方向,并且是中央政府首次就發展資本市場的作用、指導思想和任務進行全面明確的闡述。
事實證明,“國九條”在隨后幾次股市危難時都起到了“定心針”的作用。2003年更早些時候出現的“中國經濟過熱大論爭”,導致了2004年4月28日中央宏觀調控的全面啟動。股指隨之展開3年來最猛烈的下跌,并且創下5年新低。到當年9月13日,上證指數跌至1259點。當天,溫家寶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要求“抓緊落實‘國九條’的各項政策措施,切實保護廣大投資者利益”。“9·14”行情隨之爆發。
但2004年12月17日,上證指數再次跌破1300點。2004年年底,尚福林在資本市場新聞宣傳工作座談會上表示,2005年將加大力度全面落實“國九條”,并且在2005年“兩會”后以“快刀斬亂麻”的方式再掀中國證券市場變革。證監會的各項政策得到了國資委、央行、財政部包括稅務方面的鼎力支持。2005年4月29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關于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宣布啟動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工作。影響中國證券市場多年的最大頑疾由此被攻克。
而“國九條”另一對于今后中國證券市場有深遠意義的突破在于,首次提出了要切實保護投資者,特別是公眾投資者的合法權益。這實質表明管理層已經認可公眾投資者在資本市場的重要地位,從政策高度為流通股股東提供了自衛武器,也促使了更多流通股股東對自我權益保護意識的覺醒。
科學發展觀讓改革成果惠及全民
2003年,中國經濟繼續保持已經持續25年的高增長勢頭。這一年值得記住的一個數據是,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000美元。許多國家的發展進程表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0美元之后,經濟社會發展將進入一個關鍵時期。
中國人的欣喜在這一年春天遭遇了一場公共疫情的打擊。這場非典型性肺炎的公共衛生危機的爆發,雖然前后只有兩個多月,地區也只涉及個別省份,但對于經濟發展特別是對旅游業、商業服務業、航空業、運輸業、建筑業和部分制造業造成了很大的損失。第二季度的經濟增長降到6.2%,正常的經濟和政治社會生活都因疫情而被打亂。
正是在這個時候,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提出,疫情的發生和抗擊疫情的艱苦努力提出了一個深刻的問題,這就是:我們在推動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還要搞好公共年做出執政思路的重大改變,這就是當年10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并把它的基本內涵概括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
科學發展觀首次在強調經濟發展的同時,強調了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2003年4月國家主席胡錦濤到廣東視察時,首次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思想。是年6月,在全國抗擊“非典”總結大會上,胡錦濤第一次正式使用了“科學發展觀”一詞。
李君如后來對此分析說,抗擊非典斗爭是科學發展觀形成的一個重要的直接的因素。當然,疫情只是促使科學發展觀出臺的直接誘因,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資源與環境問題,以及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更深層的原因。
2003年我國GDP占世界4%,而資源消耗更為驚人,其中石油占7.4%、原煤占31%、鐵礦石占30%,鋼材、氧化鋁、水泥分別占21%、25%、40%。高污染、高能耗產業的過度發展,造成我國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
全球原材料上漲的勢頭也已經在2003年顯露出來,以鋼材為例,巨量進口原材料、巨量出口鋼制品的工業發展模式,并沒有讓中國在全球鐵礦石談判中獲得定價話語權,巨大的需求促使全球工業原材料的價格平衡被打破。從2003年開始,鐵礦石談判價格一路上漲,到2005年,同比增長近70%,給中國制造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成本壓力。中國的工業生產模式正面臨考驗。
與此相應,中國曾在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即經過20年努力,建設一個能夠惠及10多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經過前20多年的改革和發展,雖然中國在總體上已經進入了一個小康社會,但仍是低水平的、不完全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會。2000年剛剛進入小康社會時,原定的16項監測指標和小康臨界值有三項沒有達到,其中之一是農民的人均收入,指標是人均1200元,實際為1066元。進入21世紀后,農民收入增長率連續三年下降,城鄉差別進一步擴大。因此,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面臨著一個艱巨的任務,即如何解決好城鄉差別問題、區域發展中的差距問題,以及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協調的問題。
而國際上對于國家發展的定義,經過30多年的討論已經有了更全面的認識。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了著名的《增長的極限》研究報告,提出資源供給和環境容量無法滿足外延式經濟增長模式的觀點,這引起全世界的極大關注。
1983年,法國經濟學家佩魯在其《新發展觀》一書中,以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組織作為主題,強調發展應以人的價值、人的需要和人的潛力的發揮為中心,滿足人的基本需求,促進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組織成員的全面發展。
1987年,以挪威前首相布倫特蘭夫人為主席的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了一份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嶄新的發展觀,其目標是使社會經濟具有長時期持續發展的能力。
可持續發展觀的提出,在人類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并迅速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里約宣言》和《21世紀議程》,標志著可持續發展理念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承認和接受。
中國在提出科學發展觀的同時,發布了一系列相應的政策措施。2003年初,針對部分單位和雇主克扣、拖欠農民工工資,以及在就業、子女上學等方面的歧視性做法,國務院出臺關于保障和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的文件,并掀起了規模浩大的清欠行動。
2003年4月,“孫志剛事件”發生后,國務院專門召開常務會議,決定廢止《收容遣送條例》,對流浪乞討人員實行救助服務。
2003年11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指出科學發展觀必須以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為前提,才能做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胡錦濤進一步解釋說,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股權分置改革掀開新章
中國股市成立之初的主要目的在于為國企解困,但為了保證國家對于國有上市公司的絕對控制權,避免陷入“走資本主義道路”的質疑中,早期證券市場的設計者們想出了一個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即通過禁止國有股和法人股的流通,以達到避免國有上市公司由于股權被大量收購而“改名換姓”。
這一制度設計造成了股權分置問題的出現,即上市公司股東所持向社會公開發行的股份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稱為流通股,而公開發行前的股份不能上市交易,稱為非流通股。盡管除流通權外賦予每份股的其他權利均相同,但持股成本的巨大差異,造成了兩類股東之間的嚴重不公。
國有股一股獨大并且不流通,奠定了對流通股東的剝削機制:將流通股股價炒高,然后以高價配股或增發的形式,以幾乎零成本坐享凈資產增值的收益。
這種同一上市公司股份分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分置狀況,為中國內地證券市場所獨有。因此,要把不可流通的股份變為可流通,真正實現同股同權的改革,就是中國證券市場著名的“股權分置改革”。
作為解決股權分置問題的一種嘗試,2001年,時任中國證監會主席周小川和他的同事們開始推動國有股的減持和流通。當年6月,國務院發布《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該辦法規定,國有股減持主要采取國有股存量發行的方式。凡國家擁有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包括境外上市的公司)向公共投資者首次發行和增發股票時,均應按融資額的10%出售國有股;國有股存量出售的收入,全部上繳全國社會保障基金。
由于對該減持方案嚴重不滿,加上此年2月份的B股放開中被“忽悠”,以及對監管層信心不足,國有股減持計劃遭到了整個市場全面的集體抵制。多方的不信任,最終導致該政策的下馬。2002年6月23日,國務院決定,除企業海外發行上市外,對國內上市公司停止執行《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中關于利用證券市場減持國有股的規定,并不再出臺具體實施辦法。國有股減持政策正式“叫停”。
半年后的2002年12月,堅持按國際規律辦事的海歸派出局,原中國農業銀行行長尚福林就任中國證監會主席、黨委書記,作為一名低調而謹慎的官員,他公開給自己任期定下了一個重要任務——力推股權分置改革。
股改在沉寂近兩年之后,面對多方阻力,尚福林通過長期的溝通與交流,拿到了推出股權分置改革的尚方寶劍——“國九條”。2004年2月初,國務院頒布的《國務院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俗稱“國九條”),明確提出“積極穩妥解決股權分置問題”,“在解決這一問題時要尊重市場規律,有利于市場的穩定和發展,切實保護投資者特別是公眾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確定了解決股權分置問題的目標和指導原則。
在“國九條”這把“尚方寶劍”的支持下,特別是股市連續兩年極度低迷、人心思變的大環境下,尚福林得以推進自己的改革計劃,提出股改“工作局面已經控制,思想基本統一,可以往前走了”。接下來,證監會根據《若干意見》的總體要求,按照“試點先行,協調推進,分步解決”的操作思路來推進。
2005年4月29日,經國務院同意,中國證臨會發布了《關于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標志著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工作正式啟動。《通知》的推出意味著解決股權分置問題邁出關鍵一步,其初衷是在短期內兌現了“流通股含權”預期,希望通過市場化方式逐步解決證券市場的結構性問題,并借此激發市場人氣,使股指能止跌企穩,為后續的資本市場融資服務。
在試點期間,股權分置改革遇到了很多質疑和阻力,甚至有觀點質疑這是“在錯誤的時機發動了錯誤的試驗”。但這并沒有阻止決策層推行股權分置改革的決心和力度。
2005年9月6日,滬深證交所和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聯合發布實施《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業務操作指引》。同時,滬深證交所還分別發布了《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說明書格式指引》。由此,股權分置改革的相關政策和業務操作程序已經明確,全面股改正式進入實施階段。到2008年6月為止,滬深兩市的1000多家上市公司均已完成了股改,中國股市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股權分置改革讓中國資本市場在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證券公司綜合治理、發展壯大機構投資者以及健全和完善市場法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至少可以說是有了階段性成果。從2001年6月發軔到2008年6月取得階段性成功,困擾中國證券市場lO多年的沉疴得以剔除,我國的證券市場也掀開了新的一頁。
和諧社會成為中國新夢想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思想史上,在儒家道家的經典中,早有和諧思想的萌芽。
2500年前,思想家孔子提出了“大同世界”的社會理想:人與人之間注重誠信,講求仁愛友善、和睦相處、平等對待,整個社會選賢舉能、富庶安康,一派安寧、和諧、祥順的社會景象。到近現代時期,康有為又在《大同書》中提出,要建立一個“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
中國傳統文化中所提倡的大同社會,實際上就是古人構建和諧社會的一種夢想。當然,這種美好想象幾千年來只是海市蜃樓。直到一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藍圖展現在國人面前。
2006年10月在中國共產黨十六屆六中全會上,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會議強調,新世紀新階段要“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這是在黨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諧社會建設放到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并列的突出位置,從而使關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的奮斗目標,由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擴展為包括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內的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同時,這也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建設首次成為中共中央全會的主要議題。《決定》被認為是中國共產黨執政以來第一個加強社會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從此,“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被明確提出。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簡言之,就是社會結構中的各個部分、各種要素處于一種相互協調的狀態。對和諧社會,處在不同時代的人必然會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描述的“理想圖”,我國古代的“大同社會”,都是那個時代人們心目中理想的“和諧社會”。然而,這一理想的構建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
改革開放之初,盡管沒有提出和諧社會的目標,但注意到了經濟政治、文化和各項社會主義事業的協調發展,同步推進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防針,這就為和諧社會奠定了物質基礎。
進入新世紀后,如何解決前進中的矛盾和問題,實現經濟更好更快的發展,成為執政黨的核心關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在2004年9月1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上。隨后,廣泛的宣傳和一系列具體政策措施的不斷推出并逐步落實,讓“和諧社會”這一概念的內涵日漸清晰,并逐漸成為全社會的普遍共識和共同期待。
2005年以后,中國共產黨提出將“和諧社會”作為執政的戰略任務,“和諧”的理念要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過程中的價值取向。當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將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召集到北京學習,主題為“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首度全面闡述了“和諧社會”的內涵:“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當年3月5日開幕的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做政府工作報告時,用了專門一個章節來闡述構建和諧社會的具體政策措施。他指出:“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強和改善對構建和諧社會各項工作的領導,指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有效的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認真研究解決重大問題和突出問題,不斷認識和把握新形勢下和諧社會建設的特點和規律。”
經歷了一年的準備工作,“構建和諧社會”終于在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被作為議題提出。報告中宣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充滿活力的社會,也是團結和睦的社會,必須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活力,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的和諧,鞏固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鞏固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大團結。”
免除農業稅
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9次會議以162票贊成、1票棄權、0票反對通過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廢止。這意味著在中國延續2600年的農業稅正式走入歷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是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96次會議于1958年6月3日通過并施行的。1983年,根據《農業稅條例》的規定,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對農林特產收入征收農業稅的若干規定》,開征農林特產農業稅。從1985年起,農產品統派購制度被取消,農業稅相應由原來征收糧食改為按糧食倒三七比例折算成貨幣金額進行征收,農業稅實現了從實物稅向貨幣稅的過渡,并增加了各種稅收優惠政策。
建國以來,農業稅在相當長時期內一直是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一度占到全國財政收入的39%。隨著工業化的發展,我國經濟社會狀況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財政收入結構中農業稅所占比例呈不斷下降趨勢,1979年占到5.5%,到2004年更降至1%。
尤其2000年以來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農業效益低、農民收入少、農業與工業、農村與城市差距逐步擴大等問題日益嚴重,“三農”問題已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胡錦濤在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指出,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后,應該是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的時候了。從實行以減輕農民負擔為中心、取消“三提五統”等稅外收費、改革農業稅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稅費改革到全面取消農業稅,無疑是這一轉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2004年3月15日,溫家寶總理在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從今年起要逐步降低農業稅稅率,平均每年降低1個百分點以上,五年內取消農業稅。”當年4月,中央政府宣布了免征農業稅的改革試點——免征黑龍江、吉林兩省的農業稅,降低其余11個糧食主產省的農業稅稅率。到2005年,除了西藏從未征農業稅,中國有28個省相繼宣告“免征”恢業稅,河北、山東、云南也按中央要求將農業稅稅率降到2%以下。原定5年內取消的農業稅,事實上提前三年完成。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廢止《農業稅條例》,則使免除農業稅的惠農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
免除農業稅是一項使每個農戶都受益的根本性舉措,每年可減輕農民負擔500億元左右,8億農民平均每人減輕稅賦65元,占農村人均純收入2936元(2004年數據)的2.2%。免除農業稅后,其他費稅“搭車”平臺隨之失去,減輕農民負擔的政策將因此真正落到實處。另外,國際上幾乎所有的國家都不對農業征稅,大多數發達國家還對農業實行補貼。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過渡期結束和市場化改革的深入,農業面臨嚴峻挑戰,免除農業稅可以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創造農產品平等的競爭基礎,從而提升中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免除農業稅的最大意義不是“減輕農民負擔”,而是破除了農民長期承受的不平等待遇,歸還了廣大農民平等的公民權利。作為中國公民,長期以來農民的負擔相對于其享受的公共服務是不對等、不公平的。一方面農民本應享受而未能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收入、社會福利以及各種社會發展資源;另一方面,還要承擔農業稅這樣一種典型的“身份性貢賦”,客觀上形成了農民與非農民在稅負和享受公共服務上的嚴重不公平。社會發展的成果應該讓全社會成員平等、公平地共享,免除農業稅,正是對長期以來利益不公平分配的一次矯正。
免除農業稅,是從農業支持工業到工業反哺農業、從農村服務城市到城市帶動農村的重大轉變,也是國家和農民分配關系的重大調整。免除農業稅后,農村稅費改革將進入到農村綜合改革階段,統一城鄉稅收制度、逐步建立起完善的覆蓋城鄉的公共財政體系是其重要內容之一。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階段,農民作為納稅人將逐漸具有與其他社會成員平等的納稅地位,中國農民將能更多分享到改革發展的成果,他們的利益將得到更多的維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