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印度所呈現出的發展局面有點令人沮喪——機遇好壞參半。由于印度共產黨對于印美核協議的反對,印度現任政府極有可能聲望大跌,甚至垮臺。與此同時,印度政府也過于膽小,始終無法下決心將高企的油價和肥料價格轉嫁給消費者。這樣做的結果是——政府的財政赤字陡然間增加一倍,基礎設施建設一片混亂,通脹率也超過了歷史最高點。
中國也同樣面臨著問題,然而它卻能夠在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抑制通脹,中國政府看起來也更具效率和針對性。
然而,美國麻省理工黃亞生教授最近在《外交政策》上撰文指出, “不要被這種對比所誤導。”他認為,印度近五年來保持9%的高增長率已經在重新書寫歷史。 “印度經濟奇跡的出現,應該能夠--希望是永遠--打破一個虛假的概念,那就是民主不利于經濟增長。”他寫到, “印度為中國的政治發展前景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正值中國的政治精英們在慶祝改革開放三十年之時,他們應該借鑒印度的發展經驗,仔細探尋后者經濟增長背后的真正原因。如果印度在一個嘈雜、喧鬧以及笨重的政治框架下都能夠獲得增長,那么其他貧窮的國家就不必在增長和民主--這個浮士德般地選擇中做出自己艱難的抉擇了。”
印度自己似乎已經對每年9%的高增長率司空見慣了。黃亞生適時提醒人們:這是-個革命性的變化;它改變了印度和世界經濟的發展歷史。
回顧過去50年的經濟發展歷程,可以看到,在第三世界國家中,經濟發展獲得成功的國家基本上都處于相對專制或權威的政治體制下,包括韓國、中國臺灣、印尼、泰國和新加坡。20世紀,亞洲國家的整體民主進程相對落后,在此同時,皮諾切特在智利的獨裁統治也制造了拉丁美洲最為壯觀的經濟增長。1980年代以后,社會主義的中國則成為了經濟增長中的耀眼巨星。
而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專制體制在非洲和拉丁美洲也制造了經濟災難。如果仔細研究過1990年代的世界經濟,我們應該說,民主國家的經濟表現也還是不錯的,或者說稍稍好于專制國家。
直至2000年,民主與經濟增長的博弈大致如下:民主的制衡力量制止了當權者給本國帶來巨大的變化。在印度民主體制中,很多人的腳踩在經濟發展的“剎車板”上,相反,卻沒有人踩在“加速器”上。因此,專制政體所帶來的巨大變化,在民主體制下是不可能發生的。但民主政體下獲得的經濟增長,即使比不上成功的專制體制,但也不比最糟糕的專制體制慢。最好情況下,民主體制能夠取得中上等的增長速度,例如印度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所取得的5.8%-6.2%的增長。沒有人想到,印度在2003--2008年又跨出了一大步,從6%增長到了9%。
基于此,黃亞生就認為,這樣的增長改變了民主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在我看來,這樣的觀點部分正確,但在某種程度上,他夸大了民主的作用。他聲稱,中國的騰飛并不是因為政治體制,而是因為1980年代在中國發生的激進的政治和經濟改革給中國農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中國的精英們聲稱,中國通過繞開政治改革,從而避免了前蘇聯式的崩潰。黃亞生認為,事實正好相反。1980年代,中國農村經歷了最激進的經濟和政治改革。到了1990年代,工業發展賦予了中國“世界工廠”的聲譽,但這其中,主要受益的是城市,農村地區的發展遠遠落后與城市,農村窮人受困于教育和醫療的高成本。
相比之下,印度在1990年代修訂的憲法將權力下放給農村的“村務委員會”。印度向1980年代的中國學習,學習后者如何擴大社會和農村消費。 “印度民主機制曾經在英迪拉·甘地統治下萎縮,如今得以重新建立。”黃亞生指出,“世界銀行的指標顯示: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印度在當局的統治下,在幾個關鍵領域都獲得了較大的改善。”
很可惜,黃亞生得出結論的根據顯然有些站不住腳。下放權力給“村務委員會”仍然只是停留在表面,它對經濟發展幾乎沒有什么貢獻。政府的治理在某些方面可能有所提高,但世界銀行的“商務報告”中,印度在180個國家中僅排在第120位,4/5的印度人對現政府投了反對票,因為后者的管理不善。加大的社會開支大多浪費在了缺席的教師和衛生工作人員身上。如此一來,聲稱以上這些因素都促成了印度高增長的說法就是完全錯誤的。
同時,印度在混亂和不完整的經濟改革中獲得了如此的高增長,必須是依賴于一定的制度基礎。尼赫魯所實行的社會主義有可能帶來的是一場經濟災難,但尼赫魯時期所建立的各種機制成為了堅固的磐石,它在日后不僅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尼赫魯的經濟政策失誤,也成為了支撐印度在經濟改革之后加速發展的動力源泉。
在黃亞生看來,“中國至少已經在口頭上回歸其進行政治改革的夢想,這一夢想,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指賦予農村地區更大的發展動力。在如何擺脫非自由主義的陰影上,印度顯然有很多經驗可以與中國分享。過去,中國教會印度如何重視社會投資和經濟開放,如今中國則需要向印度學習,或者說,從印度的經歷認識到,政治改革并不會阻礙經濟發展。”
毋庸置疑,這樣的說法有些道理;但整體而言,黃的看法難免矯枉過正——印度確實在過去證明了一塌糊涂的民主同樣能夠獲得高速的經濟增長,但與此同時,中國更加令人側目的成就也是無法忽視的事實。(翻譯/袁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