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家“綠色銀行”在全球金融危機中誕生
10月31日,興業銀行在北京召開發 布會,宣布其成為中國第一家采納赤道原則(Equator Principles,EPs)的“赤道銀行”。之前,包括花旗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等62家世界知名銀行已經采納該原則,由此管理的項目融資約占全球項目融資總量的85%。
赤道原則于2003年6月經10家國際性銀行共同通過而產生。它是參照世界銀行所屬國際金融公司(IFC)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政策與指南,建立起的一套旨在判斷、評估和管理項目融資中環境和社會風險的自愿性金融行業基準。該原則倡導金融機構對于項目融資中的環境和社會問題盡到審慎性核查義務,即發放貸款時審查申請對象是否符合“赤道原則”要求的9項環境和社會審查原則,不符合者不予放貸。
隨著赤道原則迎來第一位中國成員,國際金融公司執行副總裁兼CEO拉爾斯·特內爾表示:“國際金融公司將通過同中國政府的合作,推動綠色信貸政策,致力于幫助更多的中國金融機構參與并推動可持續發展。”
作為中國倡導綠色信貸的先行者之一,興業銀行與國際金融公司的合作始于2004年,截至2008年9月末,興業銀行在中國提供了約28億元人民幣的節能減排項目貸款,這些融資支持的項目可實現每年節約標準煤335.47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碳1082.18萬噸。此外,興業銀行于2007年10月正式簽署《金融機構關于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聲明》,加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行動(UNEPFI),承諾將遵循相關環境法規,建立環境管理系統,并將環境因素納入商業決策的考量范疇。特內爾稱,國際金融公司還將繼續為興業銀行執行赤道原則提供戰略性建議和技術幫助,以協助其進一步增強核心競爭優勢,并提高機構和客戶的長期價值。
當記者問及如何處理赤道原則與現有信貸體制及中國一些特殊情況之間存在的沖突時,興業銀行副行長康玉坤表示:“興業銀行將嚴格按照赤道原則的9條要求審查放貸對象,不會對其登陸中國做任何修改,但赤道原則允許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在合理情況下作適當偏離。興業銀行會根據國內法律、國家政策、宏觀環境以及本行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并將用一到兩年時間完成因采納赤道原則而需要進行的、對包括貸款管理流程在內的一系列修改工作。”
但興業銀行的“綠色抱負”還需經受住嚴峻的現實考驗。10月29日該行公布的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受實體經濟下滑、降息等因素影響,業績增速明顯放緩,實現凈利潤94.27億元,同比增長56.49%。而2008年半年報顯示,興業銀行的凈利潤同比增長為79.65%。由于與已破產的雷曼兄弟有投資與交易,以及房地產相關領域貸款占比較高,興業銀行還面臨著極大的撥備計提壓力。
息差是興業銀行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但三季度財報顯示,其利息凈收入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同比增速僅為19.88%和41.60%。在此情況下,興業銀行采納赤道原則,不但提高了放貸門檻,也增加了放貸審核費用,并極可能因信貸業務量減少而導致利息收入下降。對此,興業銀行行長李仁杰的回答是,赤道原則是針對總成本超過1000萬美元的新項目和現有項目的擴建與更新,而興業銀行信貸業務中屬于這個范圍的融資項目比例較小,因此不會對贏利產生負面效應。
“興業銀行在可持續金融方面的探索由來已久。”李仁杰說:“采納赤道原則將是對興業銀行可持續金融體系的進一步整合與完善,并且對于提升興業銀行社會責任實踐的深度和廣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他同時認為,在當前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下,采納赤道原則將有利于興業降低自身貸款業務中的社會和環境風險,并在中長期取得環保和商業效應兩個層面上“并行不悖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