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航天產業鏈對國民經濟的貢獻還不到1%,但未來20年也許將帶來無法估算的投資回報
9月27日,神舟七號宇航員翟志剛的“太空漫步”完成了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突破,中國從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空間出艙技術的國家?!翱梢哉f,我國已經成功邁入了航天大國的行列。”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馬興瑞和全國人民一樣感到振奮,但對他和同事們來說,另一條航天道路更為艱難?!跋噍^于美國和俄羅斯這樣的航天強國的發展水平,我們還有一段路要走。”他說到。
馬興瑞所指的差距在于航天技術的民用產業化。50年來人們所看到、用到以及看不見卻又無處不在影響著我們的那些最重要的科技發展,幾乎都自宇航事業引發。液體燃料、微波雷達、無線電制導、計算機……在美國紀念“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35周年之時,耐克公司專門發表文章,感謝目前暢銷世界的氣墊運動鞋得益于公司當年為美國宇航局研制登月靴積累的技術。其實像耐克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馬興瑞表示,“科技在人類生產、生活的應用,常常得益于像登月這樣看似和普通人沒什么關系的項目?!?/p>
航天技術的民用轉化帶來了龐大的經濟空間,還是以“阿波羅計劃”為例,總共256億美元的投資獲得了4000多項專利,帶動了美國高新技術的全面發展和工業繁榮,成果擴展到當時美國國民經濟各個領域——有統計表明,“阿波羅”月球探測每投入l美元,產出就能達到4—5美元。
正是出于這樣的認識,研究中國空間問題的美國專家瓊·約翰遜·弗里茲將中國的“嫦娥計劃”比喻成中國未來20年內發展的“技術引擎”,但他同時說,無法估算這筆投資會帶來多少回報。
“國際航天商業委員會”發布的一份《航天產業現狀》調研報告顯示,2004年全球航天產業來自商業服務和政府計劃的總收入達到1030億美元,預測到2010年將會超過1580億美元。而與此相比,我國航天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目前還不到1%。
“國家投入那么多錢,光發射衛星、導彈還不夠。我們非常希望通過航天技術轉化為國家做更多的貢獻?!痹袊教炜萍技瘓F公司總經理、現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主任的王禮恒院士10月14日在《商務周刊》雜志與國家開發銀行專家委員會、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主辦的2008年中國制造業高峰論壇上發言時說。
雖然動力仍有不足,但“技術引擎”已經點火運行。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附近的亦莊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有一個面積只有4.6萬平方米(不到開發區總面積1%)的小型“航天科技園”。過去幾年,科技園中的萬源工業、航天萬源煤化工、亞太移動通信衛星等公司,已經逐步將由荷槍實彈的警衛緊密保衛的“神舟”系統技術,轉化為諸如風力發電設備、特種車、煤氣化工等民用產品。
中國航天經過50多年的發展,積累和沉淀了大批航天技術。1999年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拆分為航天科工和航天科技兩大集團,后者尤其擔負著航天技術向民用技術轉化的重任。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即航天一院)為例,2000年以后,一院的民品投資以年增長率超過40%的速度增長。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擁有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航天動力技術研究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四川航天技術研究院、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時代電子公司、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等8個大型科研生產聯合體,以及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等數家專業公司、若干上市公司和直屬單位。這個巨無霸出現的部分原因是應對太空經濟時代的挑戰——在外界對于中國航天技術的關注中,空間經濟被嚴重忽視了。航天科技集團一成立,就將成為“世界一流航天公司”作為目標,提出了“建立一級經營,兩級管理的母子公司體制”,即以集團和下屬科研院所為管理單位,下設一級經營公司,將該集團和科研院所擁有的自主知識產權,作為核心技術進行民用技術研發,經營民用產品,特別是運用航天技術發展衛星應用、信息技術、新材料與新能源、航天特種技術應用、特種車輛及零部件、空間生物等重點領域,形成了軍民融合的發展格局。
從2004年開始,航天科技給下屬各科研院所制定年度發展計劃及經濟目標,要求他們圍繞重點產業化項目和重點公司、專業公司,實施圍繞核心技術發展——即“歸核化”發展戰略。這一年12月,在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的工作會上,從集團公司到各院再到廠所,層層下達了民用產業的經濟指標。
北京11所接到的指標是15億元,所長周利民回憶說,“依靠當時有的民品項目,完成這個指標簡直是‘天方夜譚”’。
為此,周利民把11所負責技術應用的有關人員都召集到一起一次次探討。最后,大家的目光凝聚到了“煤化工”上。他們認為,中國缺油、少氣、多煤,煤化工技術是高效、清潔利用煤炭資源的重要手段,在國內的化工、電力、清潔能源等領域的市場需求十分迫切。由于國外技術專利費用高昂、技術復雜、裝置投資大、維修費用高,一般中小企業很難承受,嚴重制約了煤化工的發展。
而多年來11所一直利用研制液體火箭發動機的技術優勢,進行能源化工裝備的國產化工作,先后形成以特種閥、特種泵、熱煤爐、熱風爐、燃燒器、破渣機為代表的數十種特種裝備,成為國內較大的煤化工設備開發供應商,關鍵設備廣泛使用在石化行業并替代了進口。在十幾年的研發和配套過程中,該所進行了大量的技術貯備,積累了豐富的國產化經驗。通過分析,11所迅速形成了市場定位。在與國內知名煤化工專家盧正濤教授深入交談后,2005年3月1日,時任該所所長的王玨宣布啟動代號為“301工程”的煤化工的項目。3月8日,該所向國家專利局申請了氣化爐等14項發明專利。
這是一個市場前景看好的項目,但北京11所受資金等多方面條件限制,為此一院決定將煤氣化技術項目上升到研究院層面操作。2005年3月,成立了煤氣化技術項目工程部。2007年6月,一院又成立了北京航天萬源煤化工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充分利用火箭發動機在燃燒、熱能、泵閥、控制以及非標設計方面的成果和技術優勢,開展粉煤加壓氣化技術研發工作,并被國家發改委列為“2007年循環經濟高技術產業化重大專項項目”。
“今年10月13日,這個由永煤集團濮陽龍宇化工承建的項目首套HT-L粉煤加壓氣化爐在濮陽龍宇化工一次投料試車成功?!蓖醵Y恒院士對《商務周刊》說。
“航天HT-L粉煤加壓氣化工藝技術”能夠將幾乎所有品質的固態煤炭,通過“粉煤氣化爐”高效、潔凈、環保、低成本的轉化成氣態的潔凈一氧化碳和氫氣混合物,可以廣泛用于工業產品的生產原料氣。以建設15萬噸的甲醇工程為例,采用該煤氣化技術,可以節省2億多元人民幣,后期技術維修服務方面所需費用也很低。與德士古水煤漿煤氣化技術相比,能夠實現原料煤本地化并具有更高的冷煤氣效率;與殼牌煤氣化技術相比,具有較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投資回報率。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這項技術對原料煤沒有要求,任何成分的煤都可以使用。
這個被稱為中國“航天第一爐”的項目,共獲得國家1500萬元的專項資金支持,項目總投資近6億元人民幣。裝置達標投產后,濮陽龍字化工生產規模由現在的12萬噸/年提高到20萬噸/年,每噸甲醇成本下降400元,年增利稅1.2億元。
“類似的項目還有很多,”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會計師、航天科技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吳艷華介紹說,“目前多項重大產業化項目已開工建設,如碳纖維、輔酶Q10產品、大型高效長輸管線輸油泵、液壓支架、高純多晶硅、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封裝、氣動脫硫等?!?/p>
“我們航天產業在保障國家安全和宇航事業的同時,要充分發揮航天技術研發和創新的優勢,比如發揮航天在大系統集成制造方面的能力和優勢,更好地服務于國民經濟建設。”王禮恒介紹,航天科技集團的計劃是開發新能源、新材料、環保等領域的產品,加快產業化的競爭,并依托北京、西安、成都、上海,深圳等航天產業基地,促進民用轉化,打造航天制造產業。吳艷華則強調了大力發展航天服務業的重要性,即以中國直播衛星公司、航天科技財務公司等為主體,通過內部資源重組、增資、引入戰略投資者等方式,建設8-10家航天服務業的專業公司,開展衛星及其地面運營、信息與軟件等服務。
有關材料顯示,近2000項空間技術成果已移植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我國近年來的1000多種新材料中,80%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制完成的,但馬興瑞認為,目前應用范圍和模式還是太窄?!昂汀澜缫涣饔詈焦尽啾?,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還有較大的上升空間,我們是一個從行政管理體制轉變而來的軍工企業集團公司?!彼f,在現代工業體系建設、能力結構布局、經營管理機制、產業發展能力和經濟運行質量等方面還存有明顯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