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財政加大工業(yè)項目和水庫、鐵路、地鐵、城市基礎設施等固定資產投資,應該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最后救贖之道”,在那之前,我們還是應該多在促進消費上想辦法
甚至不用等到傳說中將提前至11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各方已經從最近公布的一系列經濟數(shù)據(jù)和高層表態(tài)中得出定論:中國宏觀調控的基調已經出現(xiàn)全面轉折,擴張性宏觀調控政策序幕已正式全面拉開,10年前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時的啟動內需戰(zhàn)略,再次成為了政府應對當前全球金融危機的戰(zhàn)略選擇。
作為一項有中國特色的推論,最近的一場飯局中,朋友們已經把鐵路系統(tǒng),稱作繼當年的銀行、海關、交通之后最新的“高收益、高風險”腐敗場。
這當然不是玩笑話。由于FDI和外貿出口放緩已成定局,要保經濟增長,要擴大內需,最自然而然的思維就是重復10年前的老路,“短期內擴大消費難以奏效”,那么就由中央和地方的財政投資來拉動和刺激經濟。已經有官員指出,“1997、1998年的時候擴大內需,把我們的高速公路框架體系建立起來了,而這一次,我們很可能要把鐵路建設搞起來”。
鐵路當然該修。鐵道部的數(shù)據(jù)說,我國鐵路里程從1985年到2006年僅增長了20%,而同期全國GDP增長了近6倍,鐵路通車里程增長速度遠落后于經濟的增長速度。2006年,我國鐵路以世界鐵路6%的營業(yè)里程完成了25%的運輸量,旅客周轉量、貨物發(fā)送量、換算周轉量、鐵路運輸密度均居世界第一。鐵路運量提高過慢,不僅遠不能滿足GDP增幅以及煤炭、建材等大宗物資高速增長的運輸要求,而且長期保持超負荷運轉,潛藏著巨大的安全風險。在能源與環(huán)境壓力日益增大的環(huán)境下,加強更為“節(jié)能減排”的鐵路投資的迫切性也更為強烈。在“十一五”規(guī)劃中,我國鐵路營運總里程將從2005年末的7.5萬公里延長到2010年底的9萬公里以上,政府對鐵路的總投資將達到1.5萬億元,其中鐵路基建1.25萬億元,是此前5年的4倍多,2008—2010年安排的政府投資將近8000億元——從目前趨勢看,這個數(shù)字很可能被超越。
但我們不能忘記的是,正是1990中后期開始的大規(guī)模高速公路基礎建設,讓“交通廳長成為高危人群”,自1997年,河南、四川、廣東、貴州、江蘇、安徽等省的14個交通廳長、副廳長因為經濟問題受到查處,其中河南省的三任交通廳長更是前仆后繼地落馬。當然,修高速公路并不必然帶來腐敗泛濫,從深層次上說,是制度上的缺陷為“交通廳長們”洞開了腐敗之門——由于普遍采取“政企合一”的方式,交通建設項目投資、建設、管理、使用“四位一體”,擔當公路項目建設使命的交通部門官員同時擁有行政權力和項目建設的經營責權,交通行政部門與負責建設的公司多為母子關系,所謂“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導致政府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個人化,個人權力絕對化。可是我們都知道,鐵路系統(tǒng)的政企不分恐怕更是“中國之最”,10年前修高速公路時出的問題,今后修鐵路的時候只會更嚴重。
在我看來,由政府財政主導的投資拉動確實很重要,凱恩斯主義就主張政府在經濟衰退時,應主動增加支出以刺激經濟和促進就業(yè)。但政府干擾市場是不得已而為之,而對于政府權力過大、行政腐敗橫生的中國社會,它更是一把利弊難分伯仲的雙刃劍。所以政府加大工業(yè)項目和水庫、鐵路、地鐵、城市基礎設施等固定資產投資,應該是“最后救贖之道”,在那之前,我們還是應該多在促進消費上想辦法。
要促進消費,方向之一是大規(guī)模減稅,包括給普通民眾和企業(yè)退稅,歐美國家的經驗早已表明,大規(guī)模減稅對經濟的刺激作用會遠比增加政府資本性支出更為持久,甚至更為明顯。因為大規(guī)模減輕民眾和企業(yè)的稅負,必然對居民消費和國內私人投資帶來巨大推動,是真正“由外需轉向內需,由出口轉向消費”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不二法門。要知道,美國《福布斯》雜志2007年曾發(fā)布過一份“全球稅負痛苦指數(shù)”,中國稅負僅次于法國、比利時,名列世界第三。這種排列或許不夠科學,但中國的高稅負水平和低福利保障之間的鮮明對比確實給人印象深刻,1995-2007年間,政府財政稅收年均增長16%,而城鎮(zhèn)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不過增長8%,減稅空間如此之大,好處如此之多,此時不減更待何時?
要促進消費,第二個方向是增加能改善公共產品供給方面的投資,包括在醫(y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領域彌補多年來政府財政投入的欠賬。這種積極的財政政策,以及在此過程中引入市場機制和平等的競爭環(huán)境,放開私人部門投資限制,對吸納就業(yè)和刺激第三產業(yè)經濟發(fā)展的作用,同樣會比剛性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更大。
其實辦法總比問題多,但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我們的政府似乎更習慣并喜歡于掀起新一輪的國有部門主導的投資大潮。那么,請睜大明察秋毫的眼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