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聯想帶給業界最矚目的事件應該是首次打入《財富》全球500強,以167.8億美元的年銷售額排名第499位。這個結果沒有出現在三年前并購IBM PC業務之時,而是三年后的今天才愿望成真,一個關鍵的因素就在于,三年前A+B還只是資產的簡單相加,三年后才是消化后的資產整合。
這也暗示,此次大型購并后的聯想變革,終于得到了全球產業界的公開認可。
來之不易的認可想必是聯想董事局主席柳傳志極為看重的“榮譽狀”。這位聯想“教父”隨后高調宣講了聯想取得今天成就的秘訣:
其一,開中國高科技“市場化”先河,將研究所里的科研成果,從“象牙塔”中搬到市場上接受檢驗,創造價值;其二,積極參與全球市場的競爭,在外國企業大量涌入中國時,和他們展開競爭,搶占市場份額,為2004年并購IBM的PC業務奠定了基礎;其三,率先解決員工激勵機制,讓待遇得到保證,讓年輕員工有更多機會展示才能; 其四,倡導現代管理制度,公司內部一切能夠科學化的工作科學化,讓投資隊伍中有專業的管理專家來做管理工作。
事實上,這也是24年來聯想不斷變革的四大主脈絡。而這其中,最大的一次變革是以2005年收購IBM PC部門所啟動的“國際化”。“在國際化發展道路過程中,聯想摒棄了由點到面、逐步擴展到多個客戶群和市場的自我滾動式發展,而是選擇了風險更大的并購之路?!边@是聯想大中華區總裁陳紹鵬對聯想國際化戰略的表述。
但道路并非一帆風順。最初,聯想的產品在海外銷量一度低迷,甚至出現了國內市場補貼海外的現象。這個過程中,聯想遇到了奧運會。在收購IBM PC部門的同時,IBM從國際奧委會TOP計劃退出,聯想成為了新的TOP贊助商。贊助奧運成了聯想實現國際化進程的捷徑。在聯想海外市場拓展的困難時期,奧運營銷為其贏得了空間。2006年都靈冬奧會之后,在歐美主流市場,聯想的品牌知名度提升了18個百分點。2007年第一財季,首度實現全球贏利。聯想國際化變革初見成效。
當然,這條捷徑中最耀眼的舞臺無疑是今年的北京奧運會。在北京奧運結束后的慶功活動上,聯想集團掌門人楊元慶聲稱:“4年前很多人認為聯想花費巨資投入奧運會不值得,完全是場豪賭。那么今天看來我們賭對了!值!”
從一個僅在中國單一市場稱雄的PC企業,到在全球幾十個國家銷售,再到成為奧運會頂級贊助商,闖入全球500強,這其中變革的艱辛與奮斗,顯然不是楊元慶所戲稱的“賭贏了”所能一言以蔽。但2008年對聯想而言,全球500強的榮耀,仍然不過是一場北京奧運般浩大的“煙花”。硬邦邦的現實是:聯想的國際化變革仍在“路上”,盡管已經獲得了很大的成績,但全球經濟氣候的惡化給他們設置了新的障礙。
11月7日,聯想集團公布了截至9月30日的2008—2009財年第二財季業績:季內營收43.2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微增0.37%;凈利潤2300萬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78.1%;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14.1%下滑至12.6%。研究機構Gartner的數據顯示,聯想在全球市場的份額從1年前的7.8%降到7.3%,該機構甚至斷言,“作為全球第四大電腦廠商,聯想已經落在了競爭對手之后”。
這也是聯想高層不得不承認的問題。財報發布會后,楊元慶與聯想集團CEO阿梅里奧共同接受了記者的電話采訪。楊元慶表示,“這是一份不能令人滿意的財報,既與當前的全球經濟低迷有關,也與聯想戰略執行不夠到位有關?!卑⒚防飱W說,“聯想集團正面臨一個前所未有的經濟環境,希望通過在新興市場、新興產品、新興業務模式等方面取得突破,順利渡過這個冬天?!?/p>
值得關注的是,聯想全球PC增長速度放緩,緣于商用市場和公共部門的個人電腦需求減弱,以及中國市場的增長放緩。中國市場放緩主要由兩個原因造成,一方面以出口貿易為基礎的中國制造業受到影響,不少企業停產或倒閉,縮減了IT預算;另一方面,受股市房市下跌、就業不景氣、CPI上漲等影響,普通消費者的購買信心受到打擊。
過去,大中華市場一直是聯想最重要的營收支撐與利潤來源,營收占聯想全球營收約50%。此次大本營增長放緩,對聯想國際化道路的影響或者說副作用令業界高度關注。
特別是,2008年聯想最大的競爭對手惠普公司正不斷擴大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蘋果公司也在重整其Macintosh個人電腦系列。飛速增長的臺灣競爭對手宏收購Gateway之后,一舉超過聯想成為全球發貨量第三大的個人電腦生產商。盡管人到中年的楊元慶仍然在強迫自己看CNN學習英語,并將家搬到了陌生的北卡羅來納,但他所推動的變革,恐怕比他操著熟練的美國俚語與鄰居打招呼需要花費更長久的耐心與勇氣。(記者/寧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