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剛剛熟悉了“自主創新”、“精益生產”等概念的中國制造業企業,今年又迎來了 “精益研發”。2008年3—4月,安世亞太在全國9大城市巡回舉辦了“精益研發技術大會”。
安世亞太同時推出了自己的精益研發平臺——PERA,安世亞太副總裁田鋒解釋說,精益研發平臺PERA是一個專業、統一、集成的信息化技術平臺,將創新設計、質量設計、仿真優化、知識管理、流程管理、技術集成等研發關鍵技術進行統一管理,實現研發項目、流程、數據、工具和知識等的協同應用。達到產品快速上市(Time To Market)和讓產品增值上市(Value To Market)的目的。
簡而言之,PERA平臺可以提高企業的研發能力?!爱斍爸袊圃鞓I最迫切的需要就是通過提高研發效率和質量來增強產品競爭力、降低成本,需要對自身的研發提供系統性的指導,并能對現有研發流程進行梳理的強大技術支撐平臺?!碧镤h說,“中國許多制造業企業已經意識到產品研發才是核心競爭能力的最主要體現。精益研發平臺的推出正好順應了企業發展的需求。”

安世亞太是中國CAE(計算機輔助工程)行業的領先者,也是CAE概念的市場普及者。提到中國從“貿工技”走出來的技術型企業,一般人想到的大多是華為、聯想,實際上安世亞太也是這樣一家企業。安世亞太從1996年開始在中國推廣CAE技術,最初是美國ANSYS公司的中國辦事處,2003年底,為了便于開拓中國的業務,適應國內快速增長的仿真分析市場,開發滿足中國用戶需求的軟件產品,特別是平臺產品,安世亞太從ANSYS分離出來,成為一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公司,一方面,作為ANSYS的總代理,繼續推廣他們的仿真技術和產品,另一方面,作為獨立公司而進行自己的技術研發,同時,實質性地開展咨詢業務,此業務就是圍繞企業協同仿真環境實施和產品研發中的具體問題開展。
其實這樣的轉型,對任何企業來說都會有很多困難,因為要進行自主產品的研發,一定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需要非常雄厚的技術積累和強大的市場運作能力。但在田鋒看來,再難也是值得的,因為“正是這次關鍵的轉型,確立了安世亞太在中國CAE領域的領導者地位?!钡?004年,安世亞太產品在中國CAE市場占有率超過50%。2007年安世亞太自主研發的企業級協同仿真平臺PERA.Simulation上市,同年年底,安世亞太(PERA China)與國內唯一CAI(計算機輔助創新)提供商億維訊集團合并,同時與國內質量專家北科匯智達成戰略聯盟之后,推出“精益研發”理念、技術及平臺。田鋒指出,這意味著安世亞太完成了由營銷型企業向軟件研發型企業的轉變。
出身于營銷的安世亞太,產品研發始終以用戶需求為導向,更關注技術的實用性,而不是盲目追求技術的先進性。“用戶是安世亞太‘家和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安世亞太希望自己的員工能真正理解用戶,從用戶需求出發,所以在提出‘精益研發’理念、技術和產品的過程中,不是閉門造車,而是讓我們的工程師走訪用戶,深入到用戶業務實踐中,從而積累行業經驗,更能貼近用戶,理解用戶,并能深度分析用戶需求,進行產品開發?!碧镤h說。
“我們也非常重視根據市場反饋不斷完善產品,在和用戶溝通和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和知識儲備,為精益研發理念、技術和產品的成功推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碧镤h認為,正由于精益研發的理念、技術和產品源自企業需求,相信這個理念一定能使中國企業從整體上形成快速響應的研發能力,加速向“中國創造”邁進。
精益研發助力中國企業突圍
——專訪安世亞太副總裁田鋒
《商務周刊》:從長遠來看,安世亞太提出的“精益研發”概念很可能會改變中國制造業企業信息化的路線圖,但是又有人認為這個概念相對于中國企業的現狀有些超前。
田鋒:我不認可這種說法。精益研發源自用戶實踐,是當今企業的需求,也成為企業進行產品研發的目標和方向。就單點技術研發能力而言,中國企業并不弱于發達國家的同行。但在目前的競爭環境下,用戶對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求產品能完成預定的復雜功能,還要具有良好的靜、動力特性,較長的工作壽命,以及較強的工作可靠性,復雜產品對企業產品研發的綜合理論、方法、技術手段、系統平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產品研發需要系統性的指導和技術支撐平臺,企業亟需以信息技術為支撐構建精益研發平臺,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以應對日趨惡劣的競爭環境。這都是市場提出的迫切需求。一句話,精益研發是市場對企業提出的要求,精益研發平臺是企業固有研發模式以新的方式(研發平臺)呈現的載體,而我們在做的就是幫助企業實現精益研發。
《商務周刊》:全球金融危機對于中國制造的影響將逐步深化,您認為精益研發是否能幫助中國企業更快速的完成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跨越?
田鋒:我是這樣看的,金融危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更像是助推器,加速企業真正形成研發能力。處于金融海嘯漩渦中,許多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和低技術含量的企業面臨更大危機,因此企業對精益研發的認同和渴求也更加強烈、迫切。精益研發是基于應用需求的研發理念和技術,我們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它成為助力制造業企業突圍的利刃,幫助中國企業完成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跨越,讓中國制造盡快走入精益研發時代,立于不敗之地。作為軟件供應商,我們要與我們的用戶共同迎接挑戰、抵御危機。
《商務周刊》:幾年前很少有人能完全理解 IBM提出的SOA這一概念,因為市場接受一個新的理念需要一個過程。“精益研發”也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安世亞太是否曾預測在推廣過程中會遇到困難?
田鋒:制造業信息化發展了二三十年,以前都是由國外廠商領導發展方向?,F在,我們有了一個機會,讓信息化尤其研發信息化進入“中國定義”時代——精益研發時代。國內軟件產業自主研發有兩條路:先做產品或先做市場。如果先做產品而市場沒有建立起來,風險就會很大。譬如“工程師導向”就是這樣一個誤區。因為由缺乏市場調研的“工程師導向”生產出來的產品,往往是技術過硬、質量可靠,但是卻不符合消費者的口味和需求,其結果往往是“世界領先、市場落后”。而安世亞太則從市場做起,先從代理開始,打通國內渠道,然后再根據用戶需求來研發產品。因此,精益研發理念的提出和被接受也是水到渠成。因為精益研發是源自用戶實踐,是在我們為用戶對固有研發流程進行梳理時產生的需求。比如說,一般新理念都會有如何落地的問題,而精益研發源自企業需求實踐,不存在無法落地的情況,因為需求原本就根植在企業業務實踐之中。
《商務周刊》:雖然這樣說,但是一般很少有一個公司或產品能夠改變行業或市場,您認為“精益研發”會成功嗎?
田鋒:精益研發是源自用戶需求,又順應制造業發展趨勢,因此,精益研發更像一個聯盟,一個技術的聯盟,一個產業的聯盟,而不是一家公司在戰斗。政府在倡導提升企業研發能力,將更多資金投入到科技興業上,提高產品的附加值,由此提升整個行業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專家們也在大力倡導精益研發,認為企業需要練好內功,要加快建立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研發體系。同時,企業也意識到精益研發是其信息化的主要目標。因此我認為,精益研發對信息制造化來說應該是新的里程碑,從這個意義上講,它的發展空間很大。打造中國第一,幫助國家和企業實現真正的中國創造,是精益研發的目標,也是安世亞太最美的藍圖。(記者/王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