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瑞士先正達(Syngenta)公司的全球第六大研發中心——先正達生物科技(中國)有限公司(SBC)在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正式開始了科研運作。SBC是先正達的全球第二個生物技術研究中心,也是我國首家外資農業生物技術研究機構。“它的使命,是專注于玉米、大豆等主要作物的早期轉基因和天然農藝性狀領域研究,用于提高作物產量、抗旱性及抗病蟲能力等方面。”先正達生物科技(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兼先正達亞太生物技術研發總監王迅博士對《商務周刊》介紹說。
“轉基因”,是個敏感詞。即使人們承認農業生物技術能夠大幅度提高作物產量,是解決糧食問題的有效途徑,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但潛在的安全性問題和對生物多樣性的危害,使得轉基因技術研發在全世界一直處于尷尬境地。從1986年的“863”計劃開始,我國從事轉基因作物研究的科學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其商業化卻異常困難。在歐洲,今年6月,35名蒙面人闖進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的農業中心,打翻了該中心精心培植的基因改良小麥。總部設在瑞士的先正達自然因此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

1990年代,先正達的前身——諾華(Novartis)和捷利康(Zeneca)在作物的基因改良研究方面已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2000年11月13日,兩家公司的農產品業務合并成立先正達。由于歐洲對轉基因的強烈反對態度,先正達從成立之時便把重心放在了植保產品,逐漸喪失了在基因改良研究方面的優勢。即使后來該公司的全球首個生物科技研究中心——北卡羅萊納州生物技術有限公司(SBI),也設立在了對轉基因相對持開放態度的美國。
成立之初,先正達主要在中國經營植保產品種子。到現在,先正達在中國設立5家獨資企業、1家合資企業和數個代表處,累計投資2億美元,是中國農化領域最大的外商投資企業。
2004年,重組后的先正達把注意力轉向了育種技術(包括轉基因技術)。2007年,先正達與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簽訂了為期5年的研究合作協議,內容主要包括對玉米、大豆、小麥、甜菜、甘蔗等主要作物新農藝性狀的研究,目前已有三個項目成熟,并有十多個項目正在科學討論中。
與此同時,我國政府對轉基因產業化的態度也逐步清晰起來。今年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了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會議提出,“培育一批抗病蟲、抗逆、優質、高產、高效的重大轉基因生物新品種,提高農業轉基因生物研究和產業化整體水平,為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10月份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決議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表述,也傳遞出積極的信號。
在十七屆三中全會結束8天后,SBC便落戶北京。據介紹,SBC成立后將與SBI展開合作。SBC主要從事前期更廣泛的植物性狀發現和研究,而 SBI則主要進行商業化開發、法規的許可批準和性狀的改良優化工作。SBC總裁王迅也對《商務周刊》強調:“現階段我們將按照中國法規要求,僅從事早期研究工作。SBC將專注從事天然和轉基因性狀的早期研究,識別和發現具有商業潛力的性狀。未來我們會與中國科研院所合作探討商業化開發的可能。”
按照計劃,SBC將于兩年內在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區建立世界一流的現代化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并組建一支200人的高素質科研團隊,前5年投資預計為6500萬美元。“中國的最大優勢是來自于對農業產業的公共投資,也就是政府資助。中國政府花了很大的精力支持農業技術發展,培養了很多出色的科研人員,這是我們所看重的。”王迅說。
王迅強調,轉基因簡單地講就是把一個基因引到一個植物中,讓它具有天然所不具備的特性。“所有已經上市的轉基因產品都經過嚴格的安全性測試和實驗,是安全的。很多時候恐懼是來源于未知,我們要做的就是以公開透明的方式,幫助公眾更深入地了解轉基因技術。”他說,“我們將與中國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共同努力為解決中國乃至世界日益增長的食品、飼料及能源需求提供新的解決方案,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記者/周燁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