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記者見到更香茶葉有限公司董事長俞學文時,他剛與一家美國風險投資公司負責人見過面。作為一家10年歷史、年銷售額3億元的民營企業當家人,這兩年俞學文見過太多的風投和私募股權基金,也清楚一些身陷“對賭”協議而輸丟全部家當的中國企業家可怕的融資之旅。因此,見面第一句話,他就說:“事實上,直到這次經濟危機,我們的企業家才真正認識到:對一家企業來說,資金也好,效益也好,都沒有扎扎實實地做好產品來得持久和重要。”
俞學文是浙江省武義縣人,10多歲時就辦過養豬場,種過果樹、茶樹,倒騰過小買賣。26歲那年,他來到北京,在馬連道開了家不足20平方米的小茶葉店,那個時候,北京的茶葉市場還是國營商店和老字號茶莊的天下,俞學文的生意自然慘淡。如同別人淘金他賣鍬一樣,俞學文的第一桶金是為茶商們提供茶葉筒。他傾其所有從杭州訂購了茶葉筒。“當時,茶葉筒的利潤比茶葉還高。我就一車皮一車皮地往北京運。”俞學文對《商務周刊》笑著回憶,1995年他靠賣茶葉筒凈賺50萬元。

然而,生長在茶鄉的俞學文一直懷念家鄉海拔800多米云霧繚繞的小和尚山上的茶園。1998年,更香公司在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的技術指導下,在北京市場率先推出純天然無污染有機綠茶,并通過中農質量認證中心和國際瑞士IMO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
在一次中國名優茶拍賣會上,更香公司的有機茶獲競拍金獎,100克成交價為2.7萬元。市場對高檔有機茶的認可,讓俞學文深刻地理解了“產品的內涵是太陽,而經濟效益是影子”的道理,于是更香公司開始深入打造富含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綠色茶業產業鏈。
“立頓的茶,帶有紳士的自由傳統,可口可樂,是美式的青春、運動,這是消費文化帶來的,說句更實在的話,我能用立頓和可樂的方式打敗他們嗎?顯然不能。”俞學文說,“我琢磨著要用中國本土的方式。”1992年,英國立頓進入了全球喝茶歷史最悠久、飲茶人數最多的國家——中國,5年之后,立頓就在中國百家商城系列調查中獲得茶包銷售額第一、市場占有率第一的成績。從產品上講,立頓的成品紅茶與配方茶是符合西方口感的標準化與工業化的產品,而中國的茶是“綠強紅弱”,強調自然淡雅。
從2003年,更香公司的特色產業鏈開始完善和延伸。當年,俞學文在北京馬連道茶葉街購買了5000平方米商業用房,自產自銷,開設了一家全國最大的茶莊。茶莊一樓是茶葉大賣場,匯集全國各地的名優茶葉、茶具和茶文化用品;二樓是更香茶樓,以“返璞歸真,自然和諧,更香的生活”為經營理念,集茶藝、茶膳、茶療為一體。同時,公司還在浙江、廣西、福建擁有3個茶葉生產基地、6萬余畝茶園,其中有機茶園4萬畝,占全國有機茶的8%。
解決了產業鏈條的問題后,更香茶葉開始著手中國茶文化的推廣。以文化差異去搶占市場。2007年5月,更香茶莊在唐山開設了占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極具特色的“更香茗茶唐山茶文化館”。當年9月,“更香茶文化主題公園”還搬進北京大學。在“茶文化進北大”主題活動中,更香提出了“茶為國飲,為國飲茶”的口號。
俞學文說:“事實上,學生對中國茶文化的理解的提高,是中國傳統茶業行業發展的基石。”
2008年4月,浙江更香有機茶基地被批準為“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分中心”。不久,更香茶業一座年生產能力430噸的高效生態有機茶綜合園區落成投產。
“我們與國際品牌比拼技術、人才、資源、設計都沒有任何優勢,而巨大的中國元素背后的文化力量則是別人不具備的。”這是俞學文對中國茶業的理解,也是他給更香廓清的一條發展之路。(記者/吳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