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預防乙肝?
HBV(乙肝病毒)主要經血和血制品、母嬰、破損的皮膚和黏膜及性接觸傳播。預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是接種乙型肝炎疫苗,接種對象主要是新生兒、兒童、青少年以及成人中的高危人群;其次是注意傳播途徑的預防,比如對有創傷的操作要嚴格進行消毒,注意血液制品安全,防止高危性行為,阻斷母嬰傳播等等。日常生活中,修足、紋身、扎耳環孔、共用剃須刀和牙刷等也可能傳染乙肝。
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觸,如握手、擁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廳用餐和共用廁所等無血液暴露的接觸,一般不會傳染乙肝病毒,經吸血昆蟲(蚊、臭蟲等)傳播也未被證實。
哪種人屬于乙肝患者呢?
那種認為乙肝大小三陽就是乙肝患者的說法是不準確的。乙肝患者是有嚴格的定義的,即只有轉氨酶升高或肝臟組織病理學上有明顯炎癥壞死者才能稱為乙肝患者。慢性乙肝患者分為兩種:第一種是血清HBsAg(表面抗原)、HBV-DNA(乙肝病毒DNA)和HBeAg(e抗原)陽性,抗-HBe(e抗體)陰性,血清ALT(轉氨酶)持續或反復升高,或肝組織學檢查有肝炎病變者;第二種是血清HBsAg和HBV-DNA陽性,HBeAg持續陰性,抗-HBe陽性或陰性,血清ALT持續或反復異常,或肝組織學檢查有肝炎病變者。
什么情況下需進行抗病毒治療呢?
對于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療是關鍵。慢性乙肝難以根治,但可以通過控制病毒復制而控制病情。如出現以下情況,應進行規范的抗病毒治療。
(1)HBV-DNA≥105拷貝/毫升(HBeAg陰性者,HBV-DNA≥104拷貝/毫升);
(2)ALT≥2×ULN;如用干擾素治療,ALT應≤10×ULN,血總膽紅素水平應<2×ULN;
(3)如ALT<2×ULN,但肝組織學顯示有明顯炎癥壞死。
(注:2×ULN表示正常值上限的2倍,如果正常值上限為40單位,則高于80單位)
具有(1)并有(2)或(3)的患者應進行抗病毒治療;對達不到上述治療標準者,應監測病情變化,如持續HBV-DNA陽性,且ALT異常,也應考慮抗病毒治療。
抗病毒藥物有哪些?如何選用?
主要有干擾素類和核苷(酸)類似物。前者療程相對固定,療效相對持久,耐藥變異較少;缺點是需要注射給藥,不良反應較明顯,不適于肝功能失代償者。后者主要包括拉米夫定(賀普丁)、阿德福韋酯、恩替卡韋,其優點是口服給藥,抑制病毒作用強,不良反應少而輕微,可用于肝功能失代償者;其缺點是療程相對不固定,療效不夠持久,長期應用可產生耐藥變異,有些病例在停藥后有可能出現病情惡化。
用普通干擾素治療,500萬單位,每周3次或隔日1次肌肉或皮下注射,療程6個月~12個月;若用藥6個月無效,可改用其他抗病毒藥物。聚乙二醇化干擾素每周皮下注射1次,療程1年,劑量根據患者的耐受性調整。
拉米夫定100毫克,每日1次口服。治療1年時,如HBV-DNA檢測不到或低于檢測下限,ALT恢復正常,HBeAg轉陰但未出現抗-HBe者,建議繼續用藥,直至HBeAg血清學轉換,經監測2次,每次至少間隔6個月,仍保持不變者可以停藥,但停藥后需密切監測肝臟生化學和病毒學指標。
阿德福韋酯10毫克,每日1次口服。療程參照拉米夫定。
恩替卡韋0.5毫克,每日1次口服(對拉米夫定耐藥者用量為1毫克),療程參照拉米夫定。
干擾素因其有導致肝功能失代償等并發癥的可能,對有肝硬化者應十分慎重。如認為必要,宜從小劑量開始,根據患者的耐受情況逐漸增加到預定的治療劑量。
據調查,僅有少數乙肝患者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療這一正確的治療方式,而絕大多數僅采用保肝降酶藥物治療,而治療跟著廣告走的人也不少。乙肝的治療亟待規范化和科學化。目前中醫中藥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在我國確實應用廣泛,但有關專家認為,多數藥物缺乏嚴格隨機對照研究,其抗病毒療效尚需進一步驗證。
(摘自《家庭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