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何夜間“發混”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主任醫師蘇海
一對父子來到了我的診察桌旁,還沒坐下,兒子就急不可耐地對我說:“陸醫生,我父親總是在夜間‘發混’,在多家醫院治療均不見效,請您幫忙給我父親看看。”
我抬頭看著眼前這位老人,只見他滿面紅光,神態安詳,問及姓名、年齡,均對答如流,毫無“發混”的表現。于是,我仔細詢問他發病的經過:本來老人身體一向很好,能吃能睡,頭不昏,眼不花,自我感覺良好。但最近三個月來,不知怎么的,在夜里總不能好好躺著睡,一躺下就感到心胸煩悶,頭腦不清,需要坐起來或起床走動才會減輕。一到天亮,就如同往常,沒任何異樣。事情發展到現在,晚上只能坐在椅子上。老人講完后,兒子又趕忙補充道:“我父親一到晚上脾氣就變得暴躁起來,時不時發脾氣,有時還說‘混話’、做‘混事’,嚇得我們這些子女晚上都不敢睡覺。”
面對這樣一位患者,我一時也不敢亂下結論,只好先對他進行全面檢查,以找到一些診斷依據。測血壓收縮壓為150毫米汞柱,舒張壓正常;叩診心臟稍稍擴大,聽診無雜音,無心律失常,心跳次數在正常范圍內;肺的呼吸音無異常發現;心電圖檢查也沒顯示有助于診斷的信息。雖然我考慮可能是“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但病人表現為“說混話、做混事”等精神表現在臨床并不多見。所以,為了慎重起見,我決定讓老人在診察床上躺下,以觀變化。
老人起初并無異常,但十來分鐘后,老人的呼吸變得急促,開始煩躁不安,最終大聲喊叫起來。我趕忙把老人扶起來,所見的癥狀又慢慢地消失了。此時,我才在病歷上肯定地寫上“高血壓病、左心衰竭”,并將老人收入醫院治療。經過降壓藥和利尿劑治療,當晚老人就能平安入睡。
“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是急性左心衰竭的早期表現,其原因是左心功能受到損害。患者平躺后,下肢的血液回流至右心,經過肺再流到左心。但衰竭的左心不能將流來的血液順利地、完全地排出,故淤血堆積在肺,造成肺淤血、肺水腫。患者表現為明顯地呼吸困難,但坐起或站起來后,下肢回流至右心的血液減少,癥狀就逐漸減輕或消失。但為什么老人會出現“發混“癥狀呢?原來老人的精神癥狀主要是因為左心“泵”出的血少,加之腦動脈有狹窄,使得腦的血液供應明顯減少,導致腦功能紊亂,自然就會出現“說混話”“做混事”的癥狀了。
(摘自《家庭醫生報》)
“視而不見”的膽囊炎須警惕
□何世楨
馬先生正在吃飯時感覺胃和后背有疼痛感,他到醫院做B超檢查未發現異常。后來,醫生確診他為膽囊炎,經中醫疏肝利膽治療,疼痛很快得到了緩解。
目前,B超檢查對急性膽囊炎來講,是一種簡單、便宜、誤差小的診斷手段,因為它可以看清腫脹的膽囊及膽囊外圍的一些情況。可是,臨床中也會見到有部分病人雖患有膽囊炎,并且有相應的表現癥狀,但B超檢查卻“視而不見”。B超檢查膽囊炎是一個重要檢測手段,但任何一種檢查手段都不是完美無缺的,它也有自己的盲區。因此,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都不應過分依賴檢測設備而忽略問診、觸診等基本的檢查。如果患者有上腹部疼痛、右肩背部放射痛、惡心等癥狀,但B超檢查卻提示“未發現黏膜毛糙”時,也應警惕膽囊炎的存在。
膽囊炎發作時雖不會危及患者生命,但卻會使病人受疼痛的折磨。多年的臨床經驗表明,通過觸按膽明穴即可確診膽囊炎。膽明穴是一個經驗穴,位于人體右乳頭正下方與肋骨弓交叉處,是膽囊的部位。
觸按膽明穴確診膽囊炎的方法為:病人在床上平躺后深吸氣,這樣會使胸橫隔肌下移,此時膽囊也會隨之向下移動。然后,家屬或醫生食指、中指并攏伸展或者單用大拇指向下按壓膽明穴,如果患者沒有膽囊炎癥,手指碰到后不會有疼痛感。反之,稍一觸及,病人就會感覺疼痛而表情痛楚。(摘自《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