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新生寶寶有講究
□彭芳
擁抱是媽媽釋放母愛的一個不可替代的載體,也是寶寶感受美妙世界,沐浴媽媽的愛,獲得心智成長的需要。此外,國外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擁抱還能促進人體的免疫系統,降低血壓、心率,緩解人的緊張情緒,無論是對媽媽還是寶寶,擁抱的積極作用都是顯而易見的。
然而,怎樣擁抱才科學合理呢?
第一時間擁抱寶寶:寶寶誕生2小時之內,感受媽媽溫柔的擁抱和愛撫,肌膚相親,這是母子建立終身依戀關系的第一步。媽媽把寶寶抱在懷里,讓他能聽到媽媽心臟的跳動,聞到媽媽的體味,并伴以媽媽對寶寶親切的呼喚,足以讓寶寶感到安全和放松。
親密支撐寶寶的頭:新生兒的小脖子并不是生下來就能豎起來的,媽媽在抱寶寶時,一定要讓他的頭有所依靠。輕輕地把小腦袋放入肘窩里,小臂及手托住孩子的背和腰,用另一只手掌托起小屁股,呈橫抱或斜抱的姿勢,使他的腰部和頸部在一個平面上。
豎抱只能短時所為:寶寶越小,豎著抱的時間要越短。方法是一只手托住他的臀部和腰背,另一只手托住嬰兒的頭頸部或讓他依俯在媽媽的肩膀上,最初控制在兩三分鐘,否則寶寶會不堪重負的。
別搖晃柔弱的小寶寶:小寶寶頭部的髓磷脂還不能勝任保護大腦的工作,抱著寶寶用力搖晃會造成頭部毛細血管破裂,甚至死亡。所以即使搖寶寶也應十分溫柔。
(摘自《上海家庭報》)
小手常用 大腦聰明
□張戈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中與手指相連的神經所占的面積較大,平時如果經常刺激這部分神經細胞,人腦會日益發達,達到心靈手巧。
近年來,人體活動中的手指運動對腦力的影響已受到生理學家的重視,據調查,長期學習拉提琴或彈鋼琴的孩子,聰明者居多。研究還表明:習慣先用右手者,左腦更發達,稱為優勢半球,它管理高級神經活動部分,偏重于語言、邏輯和計算等智力活動;而右腦則以空間識別、幾何圖形、音樂等活動占優勢。
當我們認識上述道理之后,就應該對兒童加強手的訓練,而且開始得越早,效果越好。
嬰兒一兩個月時,小手的動作并不受意識的支配,常常是胡亂搖動,碰到物體時可出現抓握反應。這時大人可以常用手指或帶柄的玩具觸動他的小手掌,促使其抓握,每天可以這樣“訓練”3~5次。
嬰兒三四個月以后,可以用色彩鮮艷的玩具,如小彩球、彩棒等,放到孩子的眼前和小手能夠得著的地方?!耙骸逼淙プ?、去握,訓練手、眼協調的能力,促進小手運動。
嬰兒五六個月時,可開始訓練孩子的精細動作,大人每天按摩孩子的指尖數次,并讓其自由地玩紙、翻書、雙手撕紙,讓孩子通過自己手指的運動使物體變形而體驗到快樂。
嬰兒七八個月以后,開始教孩子用拇指和食指或中指對捏物體,如從餐桌上揀起一顆小飯粒等。并讓其模仿成人伸各個手指,逐漸教會用每個手指單獨曲伸、彈動。
嬰兒九十個月時,可有意識地教孩子拍手、招手、翹拇指,并開始配上相應的語言。
孩子長到周歲之后,對手的訓練應向更高層次發展,如教其自己穿衣服,系紐扣、鞋帶,使用湯匙等。再大一些,則教他們使用筷子。嬰兒用筷子對促進大腦發育很有益處。開始時,可以給他們準備一雙小筷子,教會用它扒、挑、夾食物。
訓練兒童的雙手,要持之以恒,要求父母和保育人員必須有信心和耐心。特別應該提出的是,在兒童步入少年乃至青年之后,父母也不要忘記教導他們堅持經常有目的地使用雙手,多做精細動作,如編織、做針線、繡花、寫字、繪畫、彈琴,以及進行排球、籃球等鍛煉手指的體育活動,這樣會使他們受益終生。
(摘自《母嬰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