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幾招特效穴位療法
(連載之一)
改變先天體弱的三大穴:肝俞、腎俞、太沖
□蕭言生
人體的每一個穴位都相當于一味中藥,它們的任何一種神效,都是我們祖先用身體試驗過的,只要你學會使用經絡,并悟出穴位的深意,你就會終生盡享健康的秘訣。
人的五臟是身體的核心部分,其他器官組織都隸屬于它們。腎為先天之本,主管骨,和六腑中的膀胱相表里,開竅于耳和前后二陰;脾為后天之本,主管肌肉,和胃相表里,開竅于唇;心為君主之官,主管脈,和小腸相表里,開竅于舌;肝主管筋,和膽相表里,開竅于眼;肺主管皮毛,和大腸相表里,開竅于鼻。這樣一來,全身眾多部位的疾病我們都可以找到它的來路與歸途。
人的體質差異很大,有的人生下來就陰陽不平衡,但不能認為這一切就是不可改變的。如果能仔細分析一下弱在哪里,是哪一臟弱,我們就能通過后天的各種方法改變它。
既然內臟通過經絡和它們之外的器官相互聯系,生病時可以遙相呼應,里應外合,那么人體在沒病時也可以通過刺激經絡上最有效的穴位,激發它們的自救潛能,去提醒、改善內在的臟腑,從而進一步提高它們的防御功能和狀態,這樣豈不是防患于未然嗎?
先天體質不好的朋友一定要每天按摩雙側的下面幾個穴位三至五分鐘:肝俞、腎俞、太沖。
之所以這么選穴主要是基于以下幾點:首先,腎藏精、肝藏血,精血是我們生命中最根本的東西,每天按摩這3個穴可以補益肝腎,肝腎逐漸強大了,身體就會一步步好起來。其次,這兩個穴都是背俞穴,背俞穴是督脈上的穴位,主管人全身的陽氣分布,所以,刺激它可以最快地補充人體的陽氣。另外,背俞穴為什么要選太沖這個作用偏“瀉”的穴位呢?中醫里面有句話叫“氣有余便是火”,就是說如果所補陽氣太多了,就會導致它們變成對人體有害的火。加用一下太沖就是給這些“火”透透氣,不至于讓它們在體內橫沖直撞,變性發酵。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要想身體好,主要就是要使五臟好,既不能鍛煉太過,也不能休息太過,按摩穴位也是這個道理,在身體偏弱的時候要以補為主,但是不能一味地強補,只有恰當調理,五臟和諧,這樣才能真正地改變先天,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未完待續)(摘自《文匯報》)
中藥薏苡與成語典故
□李定國
有一味中藥叫“薏苡”,與一個叫“薏苡明珠”的成語有關,這個成語是指無端受人誹謗而蒙冤的意思。它來自一段歷史故事:東漢名將馬援(伏波將軍)領兵到南疆打仗,軍中士卒病者甚多。當地民間有種用薏苡治瘴的方法,用后果然療效顯著。馬援平定南疆凱旋歸來時,帶回幾車薏苡藥種。誰知馬援死后,朝中有人誣告他帶回來的幾車薏苡,是搜刮來的大量明珠。這一事件,朝野都認為是一宗冤案,故把它說是“薏苡之謗”。白居易也曾寫有“薏苡讒憂馬伏波”之詩句。
薏苡作為一種中藥,有其悠久的歷史,早在《神農本草》中即有記載。薏苡是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種仁,其性味甘、淡、涼,入脾、肺、腎經。有健脾、補肺、清熱、利濕等功用。
現代醫藥學研究表明,薏苡含蛋白質、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和礦物質,其營養價值在禾本科植物中占第一位。薏苡仁用于臨床治療,可以強筋骨、益氣、和中、消水腫等,此外,闌尾炎、關節炎、腳氣病乃至腫瘤皆可使用,也可煮粥作為病后調養。薏苡的根、葉也可入藥。薏苡的根除了具有清熱、利濕、健脾的作用外,還可治黃疸、驅蛔蟲以及治療牙痛、夜盲等癥。薏苡葉可代替綠茶,并有利尿作用。
薏苡還有養顏和美容功效,對年輕人身上或面部的瘊子,有很好的療效。用法為:成人每天用帶殼的薏苡仁50克,洗凈后加入兩杯半水,煮熬到水減至一半時即可服用。一般服一個月。此種薏苡仁湯還對皮膚粗糙、雀斑、疙瘩等病癥有治療作用。
(摘自《中國中醫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