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過是非話藥酒
□青海省中醫院主任醫師 伏新順
酒本身就是一種藥物,具有辛香走竄之性,可載藥到達全身各處,故有“百藥之長”的美譽。藥酒是將一些中草藥浸泡在酒中,經過5~7天后,用來治療疾病的一系列藥物。目前藥酒有藥廠配制的(如消咳喘、骨刺消通液等),也有私自配制的,主要用于治療風濕或類風濕性關節炎、骨質增生、頸椎病、坐骨神經痛等疾患。既可內服,也可外擦,療效顯著。因為酒可浸出許多水不能浸出的中藥有效成分,是極好的有機溶媒,多數藥物的有機成分都可溶在酒中。所以藥酒有時比同樣的中藥煎劑、丸劑、膏劑、膠囊劑作用更佳,深受廣大患者喜愛。藥酒的服法一般應根據病情的需要、體質的強弱、年齡的差異、酒量的大小等實際情況出發,確定針對每個病人自身特點的適宜劑量,一般每次服10~20毫升,每天1~3次,必要時將藥酒兌入溫開水中服用。
藥酒雖是好藥,但并非人人皆宜,多多益善。使用藥酒要特別注意以下四點。
某些病人不宜飲用:患有慢性肝炎、肝硬化、酒精肝、脂肪肝、腎炎、腎衰、冠心病、高血壓病、支氣管炎、肺心病、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的病人應慎用或禁用藥酒,否則會誘發或加重病情。
病除即止不可過服:所謂病除即止,就是疾病根除以后就立即停服,過服唯恐返利為害,損傷機體。
藥酒也要辯證施治:如陽虛體質者選用溫通性質的藥物(如黃芪、桂枝、鹿茸、杜仲等)調配藥酒,陰虛體質者選用滋補作用的藥物(如首烏、枸杞子、桑寄生、麥冬等)調配藥酒,痰濁淤阻者選用化痰活血通絡的藥物(如竹茹、川芎、桑白皮、當歸等)調配藥酒……各按所需,不要以為補酒無礙,逢人便用,以免適得其反引發新疾。
嚴控劑量不隨意加量:以免造成肝損害或損傷胃黏膜。因酒有辛辣之味,若過量服用,近可灼傷胃黏膜,引發急性胃黏膜病變,造成胃黏膜廣泛充血、水腫、糜爛、潰瘍、出血;遠可直接毒害肝細胞,影響肝功能,甚至造成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以致癌變危及生命。當然,藥酒也是酒,過量也可醉酒,長期大量飲用還可導致急慢性酒精中毒、酒精性胰腺炎。
需要指出的是,不是所有中藥都可以調配藥酒的,如毒性中藥烏頭、關木通等等配制的藥酒,病人服用以后有可能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筆者曾在青海省格爾木見過這樣一位病人:自己飲用從河南老家帶來的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酒,兩杯下肚即昏撲在地,即送往醫院急診科,被診斷為猝死。當把喝剩的藥酒拿到中藥房鑒定時,才發現藥酒里面泡的藥物是生烏頭,而生烏頭是一種劇毒藥物,非久煎不能破壞其中的烏頭堿,這例病人就是飲用藥酒導致烏頭堿過量中毒的。
(摘自《中國醫藥報》)
薄荷雖好別濫用
□楊淑蓮
王女士手術后嗓子不太舒服,買來薄荷糖含服。因為急著要治好,又覺得薄荷是中藥,所以含得比較多,兩天后她突然覺得胃疼,還不停地出虛汗。檢查后,原來是因薄荷服用過量導致的不良反應。
常用中藥薄荷,以其特殊的芳香、辛涼的口感,深受人們喜愛。餐桌上,我們可以看到薄荷葉生吃、熟炒;超市里,以薄荷為添加劑制成的飲料、糖果、香水、煙酒、牙膏、化妝品、外用洗劑等產品隨處可見,真是應用廣泛。一些酷愛薄荷味感者,更是把薄荷糖等產品隨身攜帶以便及時享用。薄荷作為藥物的功效早已得到證明,因薄荷含有薄荷醇和薄荷酮,具有抗病毒、祛痰、鎮痛抗炎、解痙、興奮中樞神經、殺菌等作用。
雖然薄荷無毒,但用藥不對癥或用量過大也會造成不良后果。薄荷屬于辛涼解表類藥物,薄荷油用量每日0.06~0.6毫升,超量服用后可引起中樞麻痹,表現為惡心、嘔吐、眩暈、眼花、大汗、腹痛、腹瀉、口渴、四肢麻木、血壓下降、心率緩慢、昏迷等。尤其是大病初愈、寒涼體質的人過量服用更容易出現上述情況。
(摘自《江南保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