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得開”妙趣
□郭振亞
季羨林先生,對采訪他的記者說:“要做到內(nèi)心和諧,就得想得開。我快到100歲了,就是因為想得開。”
“想得開”的例子很多:有個女士是這樣看待丈夫的:“如果他懶惰,他就會有更多的休息時間;如果他沒錢,他就會少些出軌的可能;如果他長得難看,他就不那么容易有第三者;如果他沒有上進心,他也許會把全部精力集中在你身上。”一個人被騙子騙了,他說:“我得謝謝騙子。我被騙了,說明我值得他騙;說明我面相好,忠厚有福,遠非窮兇極惡之徒;說明我腰間還有‘盈余’,值得人家為我費口舌,絞腦汁。”某明星兼導(dǎo)演拍攝的電影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上敗北,但他卻說:“輸給李安不算輸。”為何不算輸?因為李安的電影,多次榮獲國際電影節(jié)大獎,是華人中惟一一個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導(dǎo)演獎”的重量級導(dǎo)演。輸給他,雖輸猶榮。
2007年,97歲的文懷沙先生到鄭州演講,其中提到一段趣事:1986年秋,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在播文懷沙50年代的錄音時,居然在文懷沙名字的前邊,加上了“文革中已故”的字樣。于是,海內(nèi)外的唁電雪片般飛來……正當(dāng)這位“犯錯誤”的編輯感到惶恐不安之際,電臺接到了文懷沙的來信。文懷沙在信中“向這位編輯和電臺表示感謝”,因為“我作為一個活人,卻在身前聽到了自己的身后之名,這絕對是一件再美妙不過的事”。
或許有人會說,這不是自欺欺人的阿Q精神嗎?我說,非也。拙文中提到的“想得開”、“看得透”的人物,別具慧眼,能從“負面事件”中,看到“正面”的光彩。
生活是復(fù)雜的,各種各樣的負面事件,會突然間向我們走來,這就要求我們善于運用辯證觀點,去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減少自卑、多疑、焦慮、嫉妒、自私、偏執(zhí)、貪婪、沖動等消極情緒,由“想得開”進而做到內(nèi)心和諧。這對個人的樂觀向上,對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小剛薦自《今晚報》)
平和是金
□崔鶴同
平和,既是一種優(yōu)良的品性,更是一種處世智慧。
性格平和的人,一切都看得開,他們總是心無旁騖地專注于自己的事業(yè),即使遇到挫折和不幸,也能一如既往地執(zhí)著向前。法國植物學(xué)家迪亞,是一位貴族,法國大革命時,已70高齡的他,在一夜之間變得一無所有。但他心靜如水,即使經(jīng)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但他還是樂呵呵的。一次,法國自然科學(xué)協(xié)會邀請他作報告,上臺的他赤著腳,第一句話就是:“今天很抱歉,沒有鞋子穿,不過赤著腳倒還挺舒服。”科學(xué)協(xié)會準備給這位堅強的老人一點撫慰金,但他婉言謝絕了。9年后他去世時,人們尊重他的遺囑進行了安葬:用他一生中確定的45種植物編成一個花環(huán),放在他的靈柩上。這著實反映了他平和的性格,他用這種簡約的方式為自己建立了永恒的紀念碑。
相反,有些人對人生得失、榮辱看得太重,因此整天處于高強度的競爭之中,惟恐稍有閃失。一旦達不到目的,就怨天尤人,消極悲觀而又忿忿不平。在他們眼中,只有烏云密布,永遠發(fā)現(xiàn)不了生活中的七彩陽光。他們有的只是張狂和沖動,缺少冷靜和堅韌,因而總是與成功無緣。
性格平和的人,必定是一個寬宏大量、與人為善、豁達快樂的人。他們心地善良,善于寬容體諒他人,具有極大的克制力和忍耐心。他們?nèi)菀着c人相處,樂善好施,只會令人愉悅,不會遭人嫉恨。他們平和地看待世界,淡泊地對待自己,眼里總是閃爍著愉快睿智的光芒。因而他們總是顯得歡快、達觀而又朝氣蓬勃。希臘哲學(xué)家克里安德,當(dāng)年雖已80高齡,但依然開朗快樂。有人問他:“誰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斬釘截鐵地說:“知足的人!”所以,平和是金,平和得福,平和者壽。
(摘自《養(yǎng)生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