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
□趙化南
美國有一位80多歲的老人,花費了17年的時間,縫制了一床拼花棉被。這床棉被在美國民間藝術展中,引起觀賞者極大的興趣。有一位記者采訪老人時問:“用17年縫制一床棉被,你不覺得辛苦、寂寞嗎?”老人回答說:“不,一點也不。這17年我每天都感到快樂和滿足。用17年縫制一床棉被對我來說不是受苦,而是一種享受。”
近日讀到作家林斤瀾寫的一篇短文,說是作家孫犁曾有一個出國機會,眾人垂涎欲滴,但他輕易就放棄了,原因竟是:他不會打領帶。其實領帶原本不必每天重新打過,拉開摘下,再套上拉緊就是。不會打領帶只是借口,關鍵是孫犁沒有把出國當做享受。孫犁的享受是什么呢?在他寫的《書衣文錄》里,我們讀到了這樣的句子:“一九七五年,十一月十六日上午,冬日透窗,光明在案。裁紙裝書,甚適。”
人生的享受有許多,每個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享受。然而,現在人們的享受變得越來越趨同了。幾乎每個人都認為,住豪宅開名車是享受,大把花錢是享受,吃山珍海味是享受;而很少有人留意騎車、散步是享受,種花養鳥是享受,親朋相聚是享受,明月當空是享受,與愛人相濡以沫是享受……
享受并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享受和金錢無關。人生處處有享受,然而怎樣享受,全看我們有怎樣的情懷。
(摘自《現代養生》)
一縷藕絲
□李濟遠
云南昆明某寺廟有副對聯云:“會道者一縷藕絲牽大象,盲修者千鈞鐵棒打蒼蠅。”
荷葉美、荷花美,只因淤泥下那默默奉獻的藕。而藕之所以能夠如此有韌性,是因為那纖細的藕絲。看似藕絲千絲一縷,不堪一折,然而只要方法得當,技巧高超,亦可以拉動千鈞。
細細想來,世事莫不如此。當我們盲目找尋生活的方向,去碰撞生活的墻壁時,常常費盡心思、處心積慮地去鉆營,心里受盡煎熬,常常費盡周折、直至精疲力竭,然而卻總是勞而無功,于是苦惱。
當我們默默積蓄力量、智慧、才華的時候,我們的韌性亦會隨之升華為我們的能力。試想,舉重若輕之時我們目標明確,堅忍不拔,從從容容地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與風雨,將其看作人生中的小小插曲,泰然處之。通過一縷藕絲,牽動龐然大象,其手法之高妙,亦將成為生活中的絕筆。所謂大道無形,無招勝有招,說的就是這種境界吧。
(摘自《思維與智慧》)
人在梯上
□馮國偉
前幾天看到一首詩《相遇》。詩不長,全文如下:
在樓梯/我低你一級/你高我一級/瞬間/有多少話語/都未說出/我仰頭看你/在沉默中/擦身而過/聽得見對方的呼吸/突然/有一句話要告訴你/回頭一看/我高你一級/你低我一級。
這首哲理詩,讓我心動的是描述的兩個瞬間感覺,一是抬頭時,“我低你一級/你高我一級”,二是回頭時,“我高你一級,你低我一級”。這種瞬間的感覺,在任何人的心里都能造成強烈的反差。
在這里,樓梯無疑有了更多的寄寓,不妨理解為人生所處的不同境遇和位置的象征。同一個人因為地位不同,立足點不同,對人對己都有了不同的看法,也就產生了不同的人生感受。
過去,幾乎所有借梯子說事的格言,都是單方向的,都是勸導人們向上努力爬的,從沒有一句格言告訴過我們,梯子,能把人送到高處,同樣也會把人送到低處。就像梯子一級一級的錯格一樣,人也會在梯子上產生眩暈感,迷失自己,忘記自己所處的位置,以為腳下的臺階就是大地。于是有的人因仰望而自卑,有的人因俯視而目空一切。
人在梯子上,畢竟只是一種短暫的停留,站在哪一級臺階上是重要的,但比這更重要的是心態,是保持不以高喜、不以低悲的心態。因為最終,我們仍然要回到平地,平視我們所要面對的一切。
(摘自《中國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