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從2006走向2007,再走向2008,巨大的財富效應讓所有的人都熱血沸騰,從短期上看,很多人都認為國家和專業的投資機構是最大的受益者。然而,從長期上看,經歷了股市暴漲的一代年輕人是最終的獲益人。從來沒有哪一個時期,我們的社會和每一個家庭,像今天這樣關注著財富意識的覺醒,關注著對下一代的財富教育和理財能力的培養。
財商(MQ)終于和智商(IQ)、情商(EQ)一起,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當知識能夠轉變為財富,財富帶來幸福的鏈條時,我們真正成長為經濟時代的“理性人”。
歲月痕跡:數字年代
當那種一毛錢被掰成十份來花的記憶痕跡逐漸淡去,然后當一分錢當成一毛錢來花的嬌寵行為逐漸被矯正的時候,看看各個年代和國門內外的理財方式,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嘆。
50年代:4050
無論回想起哪一個時代的人,都沒有比想起50年代的人來,更讓人心痛。幾乎所有的巧合,自然災害、大躍進、文革、下崗都發生在他們的身上。
當年的4050,經歷了慘痛的失業和再就業,如今已經是邁入5060養老階層的人了。他們可能還懷念著15%儲蓄年利率的“黃金時代”,也可能對300%的物價飛漲而心有余悸。他們經歷了股票認購證的瘋狂,而大多數人是漫漫熊市的套牢者,總是收拾資本盛宴之后殘羹冷炙的人。
他們中絕大多數人的特征是缺乏文化素養和高等教育,他們最普遍的理財方式是省吃儉用和儲蓄,而且樸素地相信國家的銀行。
60年代:7090
這是第一批受惠于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發展的人。他們大多數人接受穩定的中高等教育,可以進入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大型國企工作。他們可以從簡易房和平房搬到單位福利公房里面,結婚的時候,一套70平米或者90平米的房子反映出他們財富的增長。
合伙經營一些小本實業和投資債券股票是他們經常的理財方式,而21世紀初中國大陸房市的大漲,最大的獲益者就是60年代人,因為大多數人在大漲前買了婚房,時代選擇了他們。
他們目前是這個社會的精英和中流砥柱,盡管他們可能沒有接受過正統的財富教育,卻擁有最豐富的財富實踐,可以把固定收益類投資和房產買賣講得頭頭是道。
70年代:2030
在轉型期成長的一代,總是比別的人擁有更多的敏銳和智慧,他們既傳統又現代,同時成為中國社會國際化進程的受益者。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能夠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如果當年選擇了計算機或者語言類專業,他們的工資就不是以月來計算的,年薪20萬或者年薪30萬,是每一個高級打工者追求的目標。
70年代的人比起前輩,更加熟悉于資本的運作,他們大多數人都投資于證券市場,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成為千萬身價的富豪。他們做企業的話,總是讓虛擬經濟服務于實體經濟,融資、上市、并購是他們熱衷的游戲和夢想。
隨著70年代人成家立業,他們的理財方式是積極主動的,因為年輕,所以他們潛力無限。
80年代:4300
這是承載著50年代人所有希望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他們是家中太陽,小的時候不愁吃穿,長大的時候,經歷了中國股市4300點的高度。管理和金融成為了他們時代的主流,每一個小孩都有財富的夢想,他們更加崇拜比爾·蓋茨或者巴菲特,而不是布什或者布朗。
他們懂得如何賺錢,也懂得如何花錢。勤工儉學是大家都想做的事情,而出入高級場所也是沒有猶豫的。盡管整個社會或者家庭的良好品牌文化氛圍還沒有培養起來,但是這并不妨礙他們購買國際一線大牌的欲望。“月光族”和“食老族”的社會問題在80年代人身上更為嚴重。
他們的理財方式是激進多變的,是享樂主義的生活方式支撐起來的。可以等著每月工資立馬投入基金或者股市,也可以轉手買上一款最新的LV包。
海外:3歲看到大
歐美國家的商業教育和金融教育歷來是十分成功和被人重視的。尤其在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從小培養MQ和理財能力是每一個家長的必修課。
美國家庭對孩子的培養是:3歲能夠辨認硬幣和紙幣;4歲知道硬幣是多少美分,在商品中做出選擇;5歲知道貨幣是等價物,知道錢是怎么來的;7歲能大量數貨幣;8歲知道可以通過額外工作賺錢,知道把錢存到銀行里;9歲能制定一周消費計劃,知道比較價格購物;10歲懂得每周節省錢;11歲知道從廣告中發現事實;12歲知道銀行業務中的術語;并能夠執行兩周開支計劃。
早在1957年,美國就有28個州把財經教育列為初級學校的必修課。到了21世紀,英美國家都在中級學校開設了個人理財課程,絕大多數的學生認為獲益匪淺。而在中國,此類課程還沒有開設。
理財面面觀
無論從歷時還是共時的層面來看,似乎中國人的財商是較為薄弱的,我們沒有規范的基礎金融教育,絕大多數家庭也沒有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然而,中國人總是最聰明、并且樂于學習的族群。IQ決定了MQ,理財教育借著牛市的崛起而迅速擴展。
主動型理財:以消費為驅動,以投資為手段
俗話說,用得多,才賺得多;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主動型理財的人一般會有比較高的消費欲望,不希望自己的資產“睡大覺”,而希望資產能夠始終增值。
案例一:
徐燁,工作年限:1年,職業:項目推廣,每月薪資:5000元
徐燁的工作起薪是比較高的,同時他對于電子類消費品情有獨鐘,所以很早就有投資理財的觀念。工作兩個月之后,他就去買了一份每月定投的基金。到了年底,獲得了78%的收益,足夠他買PSP和iPOD了。
徐燁沒有儲蓄的習慣,他的工資就分散在三個地方,紅利保險、債券和開放式基金上。他說前兩者基本屬于固定收益類產品,比儲蓄利率高,所以比較安全而且合算。而開放式基金的風險較大,但是在牛市中獲利也多。
案例二:
高瀛,工作年限:0年,職業:在校學生,每月收入:不定
高瀛是大學金融系三年級的學生。也許是專業的關系,這個系的學生比別的年輕人都更早地學習理財知識,并且收獲頗豐。
高瀛在大學一年級的時候,只是做一些家教、翻譯等初級工作。到了大二,他在淘寶上開了一家網上小店,把自己的一些閑置物品比如書、CD和衣服賣掉,漸漸有了小小的積蓄。
在參加了學校的模擬股市大賽之后,他對炒股產生了興趣,并且認為可以學以致用。他用1萬元本金,開始了實戰操作。利用這些錢,高瀛已經去過西藏。他說賺錢的最大快樂就是能夠出去旅游,開開眼界。
被動型理財:以安全為驅動,以儲蓄為手段
被動型理財的人一般是比較傳統和保守的人,沒有很強的消費欲望,希望過平靜安全的生活。
案例一:
許云飛,工作年限:3年,職業:證券報記者,每月薪資:5000元
用許云飛朋友的話來說,她的工作是“老鼠掉在米缸”里,具有極其有利的條件進行證券投資。然而奇怪的是,她既不買基金,更不買股票,而且每月消費很少,基本都把錢存起來。
她的觀點非常奇特,虛擬經濟和華爾街基本上是一群瘋子建立起來的游戲,只有實體經濟讓人感覺心安。所以即使那么年輕,她還是很堅定地站在儲蓄一族,只是在該買房、該結婚的時候拿出錢來。
案例二:
莊嚴,工作年限:2年,職業:大學行政,每月薪資:4000元
莊嚴的理財狀況很簡單,就是每月從銀行里取出一部分生活開銷,其余的一大半還了房貸,少數的余錢都在卡里不動。因此,他也是在牛市里為數不多的“不聞不問”者。
莊嚴說,其實被動型理財有的時候也是受資金局限,不得已為之。如果知道哪里可以賺錢而不去,基本就是傻瓜。資本市場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只要不大貪的人,基本也不會大虧。因為永遠賺了點小錢就走的人,也許比大賺后大虧的人更能笑到最后。
走向財務自由之路
其實,無論是主動型理財,還是被動型理財,都需要一些方法和理論來幫助,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世界上有一部分富豪只是把少量財產留給后人,而大多數捐贈給了慈善機構。他們驕傲地說,孩子的能力足夠掙起同樣多的財富。
那么,就讓夢想開始吧。當你弄明白一些理財的程序和相應的問題之后,財務狀況就不會太糟糕了。
預算:目標在哪里
無論是怎樣規模的經濟單元,從國家、企業到家庭、個人,都需要有預算。沒有預算,就好像造房子沒有打地基,過日子仿佛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預算,就是對自己的經濟狀況和生活狀況作一規劃,想達到怎樣的目標,收入多少、花費多少,不能入不敷出,也沒有必要零支出。預算的目標可以是長期的,比如買房、下一代教育投資、養老計劃等;也可以是中期的,比如買車、進修計劃、旅行等;也有短期預算,就是在最近的一段時期內,需要購買什么消費品或者額外支出。
只有有了預算目標,才能有下幾步的理財規劃。
消費:意義在哪里
消費是個人生存的基礎,沒有消費的生活是不可能的。但是消費是理性的經濟行為,可以為娛樂而消費,但是消費本身并不是消遣。
盡管衣食住行是必需的消費,但是在購買的時候,還是需要有一些考量,所謂貨比三家,誰都希望用最合理的價格買到最優質的產品,而不愿意花冤枉錢。
在衣食無憂的時候,考慮一下買來的這個東西到底是不是有價值的,這是非常需要的。就像純粹的炫耀性消費或者發泄性消費,到頭來只是花了錢,卻也覺得內心空虛,索然無味。
投資:界限在哪里
一份穩定的事業帶來的收入是每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但是,只靠勞動帶來財富的時代已經過去,巴菲特這樣的傳奇投資生涯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但是,投資是一項具有風險性的工作,并不適合每一個人和每一個人生階段。
做投資一定要清楚自己的投資界限在哪里,投資界限有上限,也有下限。上限就是戒貪,當獲利到什么界限的時候,就可以收手了,20%或者30%;下限就是自知,當虧損到什么程度,自己是可以承受的,比如5%或者10%。沒有誰可以100%回收利益,只有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才能看出自己投資的成敗。投資,更是一種心態和生活方式,榮辱不驚,笑看風云。
讓錢跳舞
投資方式一:固定收益類
準入系數★,安全系數★★★,回報系數★★
固定收益類投資主要包括儲蓄、保險、債券或者中短債基金和貨幣基金等具有保本性質的投資。這些投資對資金量要求不是很高,投多投少只是決定最后的獲利多少。
固定收益類投資的年投資回報率不會很高,但是因為安全系數高,可以作為最基礎的投資項目,保障自己的財務穩健,而不至于傾家蕩產。
投資方式二:基金
準入系數★,安全系數★★,回報系數★★★
無論從資金還是知識儲備來看,基金投資的準入系數同樣不高。在一個專業化分工越來越清晰的社會,投資基金是較為提倡的理財方式。基金的品種比較多,大類分為開放式基金和封閉式基金,前者主要品種有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和平衡型基金,通過金融機構可以申購和贖回;封閉式基金在股票的二級市場交易,比較方便。另外還有指數基金、LOF基金等衍生金融產品。
投資方式三:股票
準入系數★★,安全系數★,回報系數★★★★
股票投資是一種對資金要求不高、對知識儲備要求較高的方式,散戶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研究經濟宏觀面、企業和其他技術指標才能做好股票。在股票投資市場中,不僅可以直接買賣股票,也可以投資于權證,甚至參與到定向增發和其他股權投資中去。股票投資是一種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方式,因此,入市需謹慎。
投資方式四:房產
準入系數★★★★,安全系數★,回報系數★★★★
房產投資對資金的準入門檻較高,無論是對個人住宅的投資,還是對商業地產的投資都一樣。房產投資既可以收取租賃收益,也可以獲得交易利差。在現階段的中國,房產投資是比股票風險更大、但是回報更高的投資方式。當然,工薪階層和大多數人是很難進行房產投資,并且獲利的。
投資方式五:收藏
準入系數(不定),安全系數(不定),回報系數(不定)
收藏是一種比較私人化的投資方式,收藏的東西可以千奇百怪,大眾的如郵品、藝術品、古董、奢侈品等,小眾的那就數不勝數了,喜歡啥就收藏啥。因此,對于收藏投資的鑒定比較難。一般來說,具有歷史價值、文化價值或其他實用價值的收藏品都會保值甚至升值,而純粹私人愛好的東西只有在特定時期和特定領域,才能反映出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