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職就像求職一樣,對每一個上班族來說都不是陌生的字眼。薪資的高低、和同事相處得是否融洽、在公司是否有發展前景等諸多主客觀因素都會導致員工的辭職。但辭職絕非像很多人認為的那樣,一走了之就可以了。正反兩方面的例子都告訴我們,要把辭職當作求職來看,既要走得光明正大,有理有據,又要以防萬一,給自己留條后路。
心平氣和地離開
張雪先是和現在公司的頂頭上司在工作中屢屢發生意見分歧,后來這種分歧又慢慢轉化為個人的矛盾。終于,感覺十分壓抑的張雪選擇了辭職。在遞交了辭職報告后,一直把不滿藏在心里的她在離開前爆發了。她和自己的頂頭上司狠狠地吵了一架,最后摔門而去。
休息了幾個月后,張雪重新和一家單位進行了聯系,并初步得到了對方的認可。就在她覺得新的工作已經是十拿九穩的時候,對方卻打電話來,告訴她落選了。百思不得其解的張雪多方打聽,終于得知是現在的單位到她原來供職的公司進行了調查,而接待調查人員的就是張雪過去的上司,后果可想而知。
職場斷案:
一般來說,公司在招聘員工的最后階段,都會想方設法對將要招聘的新員工的工作能力、職業道德等進行了解。而了解的最好渠道自然就是他原來工作的單位了。張雪辭職時圖一時之快而和自己原來的上司狠狠地吵了一架,無疑正是授人以柄,給自己以后找工作埋下了隱患。
除了極個別的人是因為客觀原因而辭職外,絕大多數辭職者都是對現在的單位有不滿意的地方才會選擇離開。辭職的時候,即使過去對人對事有再大的不滿,也不應抱著“我要走了我怕誰”的心理而和對方交惡。既然都要走了,以后當然也不會產生矛盾了,現在不正是和解的好時候嗎?
身走心要留
小蔣供職的是一家印刷企業,因為不滿足于現在單位的薪資待遇而跳槽到了一家新的公司。在到了新的單位后,他并沒有斷絕和原來單位的聯系,而是經常和過去的同事聚聚,請過去單位的領導喝喝茶、聊聊天啊什么的。
一年以后,現在的單位拓展業務范圍,和原來的印刷企業發生了業務上的聯系。此時的小蔣利用在原來單位的良好關系,業務量大幅度上升并迅速在其他同事中嶄露頭角,獲得上司的重用。
職場斷案:
很多人主動辭職離開一個單位后,從心理上感覺對不起對方,于是有意無意的就不愿意再和原來的單位聯系。其實這是沒有必要的,工作就像做生意一樣,買賣不成仁義在,留點心思在原來的單位,在感情上保持一定的聯系,有益無害。現在各個單位之間的關系也錯綜復雜,說不定什么時候你所供職的新老單位就會派生出共同的利益,這時你獨特的優勢馬上就會發生作用。通過自己牽線搭橋,使原來的單位和現在的單位獲得雙贏,同時也使自己的價值得到更大的體現,在職場競爭中自然也就走在了別人的前頭。
好馬也吃回頭草
韋杰在一家雜志社當了兩年編輯,一直做得很好,領導也很滿意,但他感覺不是很利于自己的發展,就辭職到了市里一家機關單位工作。在辭職的時候,面對領導的挽留,韋杰很坦誠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并且誠懇地表示,如果雜志社有需要自己幫忙的地方,他一定全力以赴。
在機關工作期間,韋杰在作者的聯系、稿件的組織等方面都對接替自己的編輯給了很好的幫助,也讓原來單位的領導很是滿意。
一年以后,韋杰覺得自己實在不是“當官”的料,于是萌生了回到雜志社的想法。當他和原來的領導聯系后,很快就如愿以償。
職場斷案:
現在的職場,“好馬不吃回頭草”的說法已經過時了。與此相反,只有通過一些嘗試,走一些彎路,才能真正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工作。當發現還是原來的工作更適合自己的時候,吃一次回頭草就比到一家新的單位更有利于自己,畢竟在原來的單位有了一定的事業基礎和人際關系。
職場總是瞬息萬變的,當你選擇辭職的時候,就要通盤考慮,既要“思前”又要“想后”;既要交代好現在手里的工作,做到有情有義地離開,又要給自己留有回旋的余地。辭職絕對不是一走了之那么簡單,也是大有學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