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二維的平面上表現現實生活中三維的物體,使物體的立體感、縱深感加強,是攝影畫面處理時力求解決的問題。本文論述了增強攝影畫面立體感處理的方法。在實際拍攝過程中,可以根據具體的主題和創作者的構思而靈活運用,加強或減弱攝影畫面的立體感。
【關鍵詞】增強 攝影畫面 立體感 縱深感
引言
攝影畫面的造型形式屬于平面造型藝術。平面造型是攝影藝術的一個特性,攝影造型的一切手段都要受到這個因素的影響和制約。
平面造型藝術的主要特點是要在二維空間的平面上再現或表現三維空間的現實生活。攝影畫面表現形象的空間只具有長、寬兩個方面的延伸,而現實空間是一個長、寬、深三個方面延伸的立體空間。用只有二維空間的平面來逼真地表現具有三維空間的客觀景象,就必須注意安排攝影畫面的縱深感,強化畫面的立體感。
攝影畫面立體感處理的方法有:利用透視規律法、利用拍攝角度法、利用畫面元素布局法、利用拍攝光線法、利用影調對比法、利用鏡頭法等。
一、利用透視規律法
透視規律來自現實生活中人們對景物的觀察習慣,也是人們判斷景物遠近、大小的一種“尺度”。透視規律包括兩個方面內容,即線條透視和空氣透視。
1、線條透視。線條透視規律強調在畫平面上,深遠的空間感就出現了??v深感的強弱同景物近大遠小的對比有相當大的關系。景物大小對比越強烈和懸殊,線條收縮越急,則空間感越強;景物大小對比不明顯,線條收縮越緩和,則空間感越弱。斜側面拍攝方向、仰拍或俯拍拍攝高度、拍攝點至景物距離越近、短焦距鏡頭等都能增強線條透視效果,能在畫平面上逼真的展現立體空間。另外,有目的運用好前景,也能有效地增強畫面縱深效果。
2、空氣透視?,F實生活中,人們感受空間的遠近,常常同大氣及大氣介質發生聯系。介質多少會給人造成“錯覺”,以此來判斷、理解、感受空間。
空氣透視的規律有:離視點近的物體感覺暗而深,遠的物體則淡而淺,越遠越淡,直至完全消失;近處物體色彩飽和,趨于暖色,明度高;遠處物體色彩飽和度差,趨于冷色;近處物體輪廓明了清晰,突出醒目;遠處物體模糊,清晰度降低,混同一般;物體距離視點越近,反差越強,反之反差逐漸趨于緩和,對比越來越弱。
在實際創作中,我們需要想方設法利用一些可行的藝術手段來實現和再現畫面的空間透視效果。
二、利用拍攝角度法
拍攝角度是指照相機與被攝物體之間的空間位置關系,也就是機位與被攝物之間的空間位置關系。在空間上拍攝角度有三個坐標的變化:拍攝方向、拍攝高度、拍攝距離。
1、拍攝方向。
采用斜側方向拍攝,既能表現出被攝主體的正面特征,又能表現出它的側面形態。斜側面方向能使被攝對象產生方向性的透視效果。特別是照相機和被攝體成45度角時,畫面呈對角線結構,其立體感表現更為強烈。
2、拍攝高度。采用仰攝或俯攝較水平拍攝所表現的物體立體感強,斜側面的仰攝、俯攝又比正面的仰攝、俯攝物體的立體感強。因為仰、俯的拍攝高度,斜側面拍攝方向能表現出物體的三個面。
3、拍攝距離。拍攝點距離被攝物體越遠,物體立體感越弱;距離越近,立體感越強。近距離拍攝,在物體縱深線條方向有急劇收縮現象,遠距離拍攝透視效果減弱。
三、利用畫面元素布局法
日常視覺經驗告訴我們:當我們觀察事物時常常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將觀察對象分成若干個小組,先一組一組地分別觀察,最后得到總體印象,這種觀察的效果比滿眼看去既省力又清晰。攝影畫面構圖可以利用這種經驗,將畫面元素分組布局。
1、前后景布局。前景是位于主體之前,靠鏡頭最近的景物;后景是位于主體之后的景物或空間,也稱為背景。前景由于其形狀大、影調深,就容易和主體及遠處的景物在大小和影調上形成對比,造成距離間隔,使觀眾在觀看畫面時產生三維空間的幻覺。后景相對于主體其形狀小、影調淺,這樣可以與主體在空間上、影調上形成對比,從而使主體得到突出。同時使空間透視效果變化明顯。總之,前后景布局使畫面元素處于兩個以上的縱深層面,利用多層、多重景物強化空間,有利于體現畫面的立體效果,也便于利用各種技巧引導觀眾的注意力。
2、三角布局。三角布局法是將畫面元素組成三角形狀。三角布局的視覺中心常位于三角形的頂點。三角布局并不要求一定要用三個畫面元素來組成,任意多的畫面元素都可組成三角形或金字塔布局。三角布局是一種常用的極富有表現力的構圖方法,它使畫面元素組合緊湊,有利于近景拍攝。利用三角形的幾何形狀很自然地將觀眾視覺注意力引導到三角形頂點,主體物可以置于三角形三個頂點中的一個。三角布局可使畫面元素處于不同的縱深層面上,增強畫面的立體感。
四、利用拍攝光線法
光線是攝影的靈魂,也是表現物體立體感的主要手段。它能形成物體的立體結構,在物體表面產生受光面、陰影面和投影。在攝影畫面立體處理方法上,常利用直射光中的側光、斜側光和逆光來增強攝影畫面的立體感。
1、側光或斜側光。在側光或斜側光線照明時,由于光線和被攝體形成一定的角度,就能夠在被攝物體表面產生受光面、陰影面和投影,構成了光影的明暗變化。因此,側光或斜側光不僅對表面粗糙、凹凸不平的物體的質感有很好的表現力,而且加強了被攝體的立體感??梢哉f,側光或斜側光照明是表現物體立體感的一種最佳的照明形式。
2、逆光。逆光是來自照相機的對面而照射到被攝體的光線。逆光有很好的造型效果,在應用逆光時,可以把被攝體的輪廓勾畫出來,利用逆光的這個特點,可以在拍攝規模盛大、人物眾多的場面方面有極強的表現力。在重重疊疊的人和物中,輪廓光既勾畫出每個個體,又使之連接成一個整體。隨著畫面亮度從近至遠地逐漸加強,輪廓光也逐漸消隱,使畫面呈現出很強的空間感。
五、利用影調對比法
影調對于黑白照片是指明暗過渡的變化情況,即黑、灰、白的一系列過渡情況;對于彩色片是指景物的色彩在畫面上再現的深淺情況。
影調的明暗對比有助于表現景物的質感和空間感,強化畫面的立體感。
利用影調對比的方法可以運用這些規律:近暗遠亮;近處色彩飽和度高,遠處色彩飽和度低;近處色彩偏暖,遠處色彩偏冷。
1、近暗遠亮。在相同的情況下,近處物體影調暗,遠處物體影調亮。在光比處理上做到近強遠弱,也可以對遠近不同的物體作明暗變化的處理來提高畫面的深度。畫面中的景物有了明暗變化的影調層次,從而可以提高畫面的透視感和立體感。
2、近處飽和度高,遠處飽和度低。在相同的情況下,近處物體色彩飽和度高,遠處物體色彩飽和度低。我們對畫面作一種色調處理時,可以采用不同飽和度來提高畫面的空間感、縱深感。
3、近處色彩偏暖,遠處色彩偏冷。在相同的情況下,近處物體色彩偏暖,遠處物體色彩偏冷。畫面中近處的景物采用暖色調,遠處的景物采用冷色調,可以用色彩對比,也可用色彩的逐漸過渡。這主要是通過色彩的對比變化來提高畫面的立體感。
六、利用鏡頭法
攝影鏡頭是照相機的重要部件,它的基本作用是納光成像。鏡頭的光學性能中鏡頭的焦距和光圈大小影響攝影畫面的立體感。
1、鏡頭焦距。當光圈和拍攝距離不變時,鏡頭焦距越短,景深越大,前、后景深的差就越大。運用鏡頭焦距短景深大的特點,用短焦距鏡頭近距離拍攝眾多物體時,可以讓更多的物體進入畫面。采用短焦距鏡頭拍攝,物體棱角分明,面與面對比加強,物體縱深線條收縮明顯。當然鏡頭焦距很短時,會使被攝物出現變形,在使用時要根據具體情況選用。
2、鏡頭光圈。當鏡頭焦距和拍攝距離不變時,鏡頭光圈越小,景深越大。顯然,光孔直徑越小,成像光束越細,在膠片平面上形成的彌散圈越小,因而使景深變大,在拍攝大場面時,可以采用小光圈來使整個畫面清晰,同時增強畫面的立體感。
結語
以上講述了增強攝影畫面立體處理的方法,如何在二維的平面上表現現實中三維的物體,使物體的立體感加強。由于藝術造型并不要求人們用一個模式,也不是每幅攝影畫面必須有深遠的空間感、立體感,所以在現實拍攝過程中,應根據具體的主題要求和創作者的意圖靈活運用,或加強之或減弱之,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樣才能拍攝出有思想、有創新、有個性的攝影作品。
參考文獻
①鄭國恩.影視攝影構圖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8.
②蘇啟崇.實用電視攝像[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
③江鐵成.淺談攝影畫面的縱深處理[J].照相機,2001,(11):42—43.
④郭艷民.攝影構圖[M].北京:中國傳煤大學出版社,2002.
⑤張會軍.影像造型的視覺構成:電影攝影藝術理論[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