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介,是人的能力的延伸或擴展,是區分社會形態的標志,是社會傳播的動力。新聞報道的本質是要求準確詮釋和全面宣傳。積極發揮黨報推動改革開放的輿論作用,如何把握報道的實踐性與深入性的平衡,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的過程。
【關鍵詞】 新聞媒介 實踐性 傳播報道
新聞工作者通過捕捉事物正在或即將發生的最新變化,準確從中判斷和提煉出傳播價值,即是新聞。從表明上看,新聞似乎只在客觀地敘寫事實,實際上在用詞造句之間可能就隱含著某些觀點,形式上的含蓄卻體現內容上的某一立場。新聞的傾向性是新聞報道者在報道或評述新聞事實時所表現出的一種綜合價值取向,是通過選擇事實和編寫新聞表現出來的,并是受新聞客觀性制約的。
新聞的客觀本質具有兩方面含義:一是指新聞報道的內容必須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二是指對事實的選擇一定要符合新聞傳播的基本規律。馬克思在1843年所著的《摩塞爾記者的辯護》一文中寫道:“只要報刊有機地運動著,全部事實就會完整地揭示出來。最初,這個完整的事實只是以同時發展著的各種觀點的形式出現在我們面前,這些觀點有時有意地,有時無意地揭示出現象的某一方面?!雹?/p>
由于媒介是提供新聞和信息服務的機構,需要不斷拓展報道新領域,傳媒自律成為發展的必要條件。
西方的部分學者強調個人的信念、價值觀或是受眾興趣來對新聞進行取舍選擇新聞報道。而從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的觀點來看,是根據媒介的立場、報道方針和價值標準進行的一種取舍和加工活動。在媒介傳播過程中,事實、新聞報道者、新聞接受者之間是一種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三者都以各自特有的力量互相影響、互相制約。因此,如何掌握新聞客觀報道的深入性與實踐性中的平衡,值得我們探討。②
新聞與新聞報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新聞與新聞報道之間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互為表里。它們分屬于兩個不同的范疇。新聞是人在實踐中的經驗并關注的新鮮事實,屬社會存在范疇;新聞報道是經驗事實的表象和陳述,是對新聞所做的報道,屬于社會意識范疇。
新聞報道者與客觀事實以及新聞報道直接發生關系,但新聞報道與客觀事實之間沒有直接關系,只有間接關系。從客觀事實到新聞報道經歷兩個階段:首先是新聞報道者經驗事實階段;其次是報道事實階段。新聞報道的真實性由這兩個階段決定,即由經驗事實的正確性和報道事實的準確性決定。前者是基礎,后者是條件。③
以辯證的眼光看待報道方法的改革實踐,它是不斷運動、變化的,對新聞報道進行突破。這意味著我們要以辯證的思想方法肯定、改進、揚棄傳統的報道方式,并不斷地開拓創造新的報道方式和報道領域,要努力做到:
一、堅持以實踐為標準,以深入為尺度
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靈魂,而實踐性是唯一基石。客觀報道是新聞傳播的基礎,而深入性是首要原則。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以經濟報道而言,黨報有責任準確宣傳黨的經濟政策及相關的價值觀念。而實踐性指經濟報道來源于經濟活動,必須符合和服務于經濟活動的實際及需要。經濟報道所反映政策或信息等意識形態類的性質,更強調實用,這正是實踐性的首要價值所在。對于經濟報道來說,宣傳政策并不是最終目的,目的是服務于經濟實踐。堅持經濟報道的實踐性,不僅反映經濟實踐的需要,更是為政府制定新政策服務的。
從實踐性出發,黨報的經濟報道要為政府提供調整政策的參考變量,糾正服務行為的偏差。經濟報道的時代進步就體現了實踐性的價值。④近年來,報刊陸續開設的房產、旅游、家居、汽車、餐飲等專版,就是在改進傳統采訪方法基礎上形成的,將社會民生與經濟信息合于一體,獲得了讀者的高度關注。
二、注重深度報道,融入人文關懷
在新聞操作的實務中,新聞應當適應正在變革的媒體格局。選擇新聞角度的多元化,以客觀的視角、批判的態度、準確的判斷,深入反映關于新聞人際層面的社會特點,揭示問題,提出可行性建議,有助于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推進體制改革。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門徹爾教授提出三層報道的概念:第一層報道——即事實性的直截了當的報道;第二層報道——即發掘表面現象背后的實質的調查性報道;第三層報道——即在事實性和調查性報道的基礎上所作的解釋性和分析性報道。如果我們把第一層報道稱之為動態新聞,那么第二、第三層的報道就屬于動態新聞的延伸,在它們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報道就是深度報道?!雹萆疃葓蟮兰仁且环N報道思想,也是一種表現手法:它是指新聞報道具有必要的社會深意,基于記者認真調查研究,尊重事實,按照事物本來面目進行報道的新聞;它又是一種必須嚴格用事實說話的表現方法,主觀色彩少,并把傾向性藏于事實的敘述背后。
深度報道的運用,是新聞現代化意識成熟的表現,各類媒體應憑借對社會現實的深層次折射,強烈的參與意識與記者使命感,背景資料的多元化和多樣化來更好地發揮自身積極作用。一般包括調查性報道、解釋性報道和預測性報道等。
目前,公平、公正、公開的輿論環境正在逐步形成。雖然新聞報道有時存在著時效性較弱、主觀色彩強等問題,但是媒體在報道中正在全面引入深度報道的理念,強化新聞背景的說明意識、新聞影響的展示意識和新聞發展的預測意識,從而讓新聞報道具有更加深刻的洞察力、分析力、預測力。⑥
特別是近年來對“新聞策劃”的提出(報道內容、重點、過程、發稿計劃、版面、形式),學界對此頗有爭議。主要針對提出者在思想上對“新聞的本原是客觀發生的事實”的人為的支配性行為缺乏正確認識,認為新聞報道中的任何環節都不宜使用“策劃”。筆者拙見,新聞策劃只能限定在新聞報道的策劃(非商業性),是具有實際操作可能性,也是新聞媒介在報道領域的某一方面的深化。
三、報道的實踐性深入的適度原則
公共危機具備較大的新聞價值,根據新聞傳播規律,新聞媒介跟蹤報道危機事態及進展是由于其職責使然。然而,由于危機傳播與重大公共利益息息相關的特殊性,如果報道失當,只能導致更大的社會危害。所以,適度原則所需考慮的不僅僅是新聞價值,更為重要的還要把公共利益放到首位。
適度原則⑦,就是媒介理性地衡量信息環境的結果,是建立在負責任的報道之上的,而不是完全依據媒介傳播策略行事的。媒介在危機傳播規模的限定上,既不能跟風炒作,也不能盲目等待,而是要根據相關規定和政策,促使大眾傳媒的報道對危機的化解起正面的促進作用,抑制其負面作用,對危機進行適當的報道,為社會的平穩過渡創造有利條件。為政府和公眾安全度過危機,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在2003年的“非典”和2008年的“雪災”事件中,新聞報道的適度性行為對比鮮明。媒介對于危機情況缺乏足夠的報道,使受眾對危機缺乏應有了解,無法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會加速危機的蔓延,如“非典”前期的媒體隱瞞的態度,造成社會公眾對媒體公信力的信任危機。反觀今年的“雪災”,傳播媒介時刻把受眾的需要、受眾的感情、受眾的價值取向納入其對傳播策略的制定之中,報道上以人為本。在提供信息的同時分析發展趨勢,提出相應的對策,并盡可能地為受眾提供心理安慰,減少其恐慌與緊張情緒。積極協助政府相關部門,為穩定物價、打擊不法商販造輿論,對穩定公眾情緒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報道的深入性實踐的調查原則
調查是有別于消息、通訊之類的,其著眼點在于新聞背后的新聞,具有紀實特稿的性質,但學界目前尚未有準確界定。
報道的調查性是代表公眾的知情權,它是公眾利益的捍衛者。在廣大讀者的心目中,調查的地位是其他任何報道所不能取代的。由于調查性報道具有新聞事件的重大性,能夠引起廣大讀者的關注和共鳴,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甘建華所寫的《375次列車乘客挨打事件》獨家深度采訪,就強有力地反映了調查形式的顯著效果?!耙粋€新聞記者僅僅懷有伸張正義的美好初衷是遠遠不夠的,面對紛紜復雜的新聞事件,記者只有細心觀察,冷靜分析,理智判斷,去偽存真,才能真正使報道還原新聞事件的本來面目,讓當事雙方或多方心服口服,從而避免新聞侵權糾紛的發生。”⑧
對普通人的生存狀態的深切關注,體現新聞強烈的人文關懷意識。幫助與被采訪者增進情感認同,更好地實現媒體對社會的輿論監督和輿論導向的積極作用。調查報道最關注的是新聞事件的“為什么”和“產生什么后果”上,以將讀者帶進他所關心的范圍,告訴其重要的事實、相關的緣故以及豐富的背景材料,凸現出這起事件的新聞價值。它與一般報道之間的區別在于:一般報道只報道孤立的、公開的突發事件的結果,而調查性報道則注重挖掘已經發生的新聞事件的內在的、隱蔽的關系,并向公眾分析這些內在聯系的重大意義。
五、新聞報道的實踐性價值在于關注民生
“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不僅是新聞操作技術層面的問題,更是衡量新聞報道價值大小的重要因素。事實上,大量的新聞都是以小切口來反映“民”的生存現狀,關注“民”的態度,從而,獲得了最廣泛的“民”的關注和支持。最終,媒體將獲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調查表明,在關于新聞價值的判斷問題上,現階段我國新聞工作者最為看重的是新聞事件的“與人民生活的相關性”,以及該新聞的“事件的時效性”。⑨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心百姓,成為新聞記者斟酌新聞價值的重要衡量標準:(1)實踐性價值含量的大小,直接體現在是通過民生性的新聞報道,規范人們的價值取向,引導人們的生活方式。(2)實踐性與社會緊密相連,其價值遠超過一般報道的價值。如《都市快報》總在強調“為民解憂,為民排難”的宗旨,《江淮晨報》中的“讀者互助”幫辦欄目也是這樣。
參考資料
①2006年度遼寧經濟社會發展研究課題:發揮大眾傳媒在危機傳播中的積極作用,營造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良好輿論環境研究(編號2006LNSKLKTYYX-24-17)成果
②麥克盧漢 《媒介即訊息》《理解媒介:人的延伸》
③芮必峰 《新聞與新聞報道》《新聞本體論綱》
④黃小榕《論經濟報道的政策性與實踐性》
⑤岳曉聲《深度報道的誤區與對策研究》
⑥李思屈、曾麗穎、胡倩、張碧霞 《中國新聞傳播研究30年12大熱點》
⑦陳秀云《大眾傳播媒介危機傳播的原則與策略》
⑧雷一大、甘建華 《調查性報道的驚世魅力》
⑨喻國明《我國新聞工作者職業意識與職業道德抽樣調查總體報告》
(作者單位:合肥晚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