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國的各級黨報逐漸走向市場,參與媒介市場競爭。作為市場主體,黨報必須按市場的要求運作;而作為新聞媒介的黨報,必須按新聞規律辦事。因此,在黨報新聞改革中,應該統籌兼顧新聞規律與市場規律,不可顧此失彼。
一、在黨報新聞改革中運用市場規律
市場經濟有其自身的發生、發展規律,市場規律對黨報也有著毋庸置疑的制約作用。在實現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以后,親歷了這種深刻變化的黨報,切實地感受到了市場的壓力。在新聞改革中,市場規律不能只是停留在對黨報的認知層面上,更宜運用在黨報實踐上。
1、宣傳與新聞
政治宣傳與新聞的最大區別,就在于政治宣傳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復,重復性是政治宣傳的特點;而新聞強調的是它的一次性,任何形式的重復都不是新聞。政治宣傳還有一個共性特點,即各家黨報按照中央的宣傳要求,宣傳同一個主題,因此各級黨報之間內容雷同。“同”不是新聞,“異”才是新聞。政治宣傳求同,新聞要求異。要解決這個矛盾的辦法只有一條,就是把政治宣傳化解為新聞,用新聞性去實現宣傳性。
2、實際工作與新聞
長期以來,在認識上有一個誤區,就是把黨政機關的實際工作當成了新聞,于是報道工作過程和工作經驗的新聞比比皆是,新聞與工作總結劃上了等號,記者與秘書劃上了等號,結果黨報上出現了大量的寫誰誰看、誰寫誰看的所謂“新聞”。產生這種認識誤區的根源在于對黨報指導性原則的理解未能與時俱進。在計劃經濟時代,強調集中統一,黨報作為宣傳工具,必須全面地體現這個指導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門類和行業千千萬萬,單靠黨報來指導具體工作已經不可能了,指導性原則應該主要體現在思想引導、輿論導向和政策指導上,而不是體現在具體工作的指手畫腳上。這與市場經濟條件下正確地把握黨報運作規律是相一致的。
3、開拓新的新聞空間
過去,當黨報只強調工具性的時候,黨報的新聞空間陳舊而狹窄;而今當我們重視用商品性去表現工具性、用可讀性去實現宣傳性之后,新的新聞空間就被打開了。捕捉轉型期的時代之新就是一個新空間,近幾年,黨報開拓了許多新聞空間,這些新聞空間的開拓,為提高黨報的可讀性作出了貢獻。《南京日報》2006年初改版改革堅持“群眾形象主體化,領導形象親民化”、“中心工作新聞化,先進典型生動化”、“會議新聞信息化,同類報道集束化”、“國際國內突出化,百姓大事重磅化”原則,重點做到抓版面信息量,每個新聞版采用稿件要在15篇左右。在開拓新的新聞空間中,最重要的空間是開拓新聞表達的新空間,就是把新聞觸角伸進事物的意義層面,這對于黨報的讀者無疑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4、實行采編與經營分離
現在許多黨報都實施了“一報系兩軌道兩分離”體制,即同一個報系內,辦報與經營兩個軌道運行,實現采編與經營的徹底分離。“一報系兩軌道兩分離”體制就是把報系的整體運作分成了黨報和經營兩大塊。在不損害黨報工具性功能的前提下,采編與經營相互支持,協調發展,求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佳統一。黨報部分不再創收,實行完全的事業體制,其經費來源就是出賣廣告經營權所得的收入。經營部分則完全按“市場化經營、企業化管理、產業化運作”進行操作,綜合性協調管理則由報系管委會來完成。這樣,黨報部分可以有效地清除“四大公害”,加強新聞職業道德建設,集中精力辦好黨報,使黨報發行量迅速增加,擴大黨報的宣傳效益。
二、在黨報新聞改革中把握新聞規律
新聞規律具有普遍性,當然適用于黨報,就像馬克思曾說過的:“要使黨報完成自己的使命,必須承認它具有植物也具有的那種為我們所承認的東西,即承認它是有自己的內在規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90頁)黨報新聞改革不能違背新聞規律。
1、真實迅速
新聞之所以成為新聞,是因為新聞在形成過程中本身具有四大法則。即用事實說話的法則、無條件地真實報道新聞事實的法則、以新聞價值為取舍標準的準則、新聞時效性法則。(丁柏銓:《當代新聞文體寫作》,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版,P12-13)新聞不同于文學,文學可以虛構,新聞必須對讀者說“請看清事實”。同時新聞是需要傳遞的信息中最不允許延誤的部分。時效性強,則新聞價值增;時效性差,則新聞價值減。換言之,新聞要具有真實、迅速兩個基本特點,這一點已得到中外學人和報人的共同認可。
2、新聞價值
已故的復旦大學教授王中把新聞的一般要求,即新聞必須真實、新鮮作為新聞第一課題;把新聞的特殊要求即新聞價值作為新聞第二課題。什么樣的新聞才能引起一定數量讀者的興趣?這就是新聞價值。新聞價值就是事實本身所具有的引起一定數量讀者感興趣,也可稱作讀者關注的素質。中外學者以及新聞從業人員曾對新聞價值加以具體化,時效性、接近性、重要性、顯著性、趣味性(人情味)是中外基本認可的五個素質,它解決的是新聞報道能否引起一定數量讀者關注的問題。具體地說,包括新聞在政治上、經濟上(商業的)、社會上等等的影響和作用,主要涉及新聞的寫作效果問題。
3、客觀公正
客觀性的要點是要求記者以不偏不倚的態度選擇材料;把記者、編輯的觀點(意見)和事實分開;新聞只報道事實,評論才發表意見。可以說,客觀性要求畢竟是對新聞的一條基本要求。胡喬木在《人人要學會寫新聞》一文中完整地表述了這一概念:“從文字上看去,說話的人,只是客觀地、忠實地、樸實地敘述他所見所聞的事實。但是,因為每個敘述中總是根據著一定的觀點,接受事實的讀者也就會接受敘述中的觀點。”他在后來的幾次講話中作過補充說:新聞總是要客觀地報道事實的。這就間接說明了:客觀性是新聞工作不能違背的一條規律,即使是用事實說話,以新聞作宣傳,也必須符合客觀性的原則。
三、努力尋求兩種規律的結合點
黨報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是黨用以影響和教育群眾的陣地和工具。黨報影響力的大小取決于讀者的認可度,認可的前提是閱讀。讀者認可度的大小取決于黨報所傳播內容被群眾閱讀與否和接受的程度。如果讀者接受了黨報的辦報理念和辦報質量,那么黨報在實現新聞規律同時,也贏得了廣大的讀者群,同樣也就贏得了市場。應該說新聞規律和市場規律兩者之間在某種程度上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1、黨報尋求兩種規律的結合點的現實依據和優勢
在當今社會,任何一種黨報都只是滿足讀者需要的一個渠道,而不是惟一渠道。黨報要想擁有并保持大量讀者,必須使自己的傳播內容和形式滿足讀者的合理需要。黨報要想占領市場,也得遵循這一市場需求。盡管如今的黨報努力去滿足讀者的信息需求,但是面對如今紛紜蕪雜的信息,許多讀者失去了方向感,他們迫切需要一個值得信賴的信源。在“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各級黨報在把握和運用兩種規律上,做得比唐山大地震時要好得多,黨和人民都頗為滿意。作為最具權威性的各級黨報顯然必須承擔這一重責——為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提供必要的指導。
2、黨報如何在內容上實現兩種規律的吻合
(1)提高新聞的“有用”性
當前的黨報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大力報道“政務新聞”的層面,而這些報道又多集中在“文山會海”類的內容,對于這些“新聞”,多數讀者不會喜歡。從新聞傳播學的角度看,讀者最感興趣的是最新鮮、最有效的新聞信息,特別是對他來說的有效信息。與自己無關,或不屬于自己喜歡的范圍,讀者自然就“看報只看題”了。讀者“怕”政務新聞,并非不要政務新聞,有新意的政務新聞有利于讀者了解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和決策層的動向,讀者是歡迎的。以會議新聞來看,尤其是黨委政府的重要會議和地方一二把手的活動,我們不能不報道,關鍵在于如何報道。黨報在報道中要注意克服會議過多、領導出場過多、講話過多的不良傾向,會議可采用信息化處理,選擇讀者關心的信息刊發;必要的、有導向性的領導活動要報道,一般公務、應酬活動盡量少報;領導的決策、指示要通過基層和群眾貫徹落實的典型來進行導向,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2)力求信息的多元性
黨報的性質決定了它的辦報方針必須在讓黨和人民群眾都滿意的結合點上做文章,既要當好黨和政府的喉舌,又要傳達人民群眾的心聲。黨報要由新聞唱主角,但是唱主角不等于唱“獨角戲”。事實上,讀者是分層次的,而且對黨報的需求呈多樣化趨勢。就讀者所需要的信息而言,就既包括了新聞信息,又包括了非新聞信息,如廣告信息、股市信息以及各類服務信息等。所以黨報應該辦成綜合性黨報,應該有全面、完整的信息內容,有信息服務、文化娛樂、知識傳播等多種功能。
(3)追求新聞可讀性、必讀性
黨報在傳播的過程中,新聞在內容和形式方面要有吸引人之處。這就是要有可讀性乃至必讀性。如果不具備這種品格,新聞就難以傳到盡可能廣泛的讀者那里,更難指望它得到讀者的普遍歡迎與認同。可讀性、必讀性對于黨報新聞改革來說,新聞規律、市場規律都同樣強調、注重。因此,黨報對可讀性、必讀性問題決不可等閑視之。具體地說,在社會新聞、輿論監督、深度報道等方面黨報改革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社會新聞增強可讀性。社會新聞不要搞“性、腥、星”那一套。現在有一些地攤小報就是這樣做的。如此做法,或許會得到一小部分人的喝彩,但終究會被大多數讀者唾棄。黨報增強可讀性應該堅持情趣高尚,以內容的鮮活和表現形式的生動活潑吸引人。這不僅是黨報自身的需要,這也是對讀者的尊重。有人可能會懷疑情趣高尚和可讀性之間的協調性。綜觀新聞傳播實務,我們完全可以說,情趣高尚和可讀性強兩者統一的目標是能夠達到的。
輿論監督提高時效性。輿論監督是滿足人民知情權的重要渠道,是人民群眾參政議政的重要途徑。黨報在這方面往往比其它媒介要“慢半拍”。近些年來,經過新聞改革,黨報對輿論監督方面的新聞時間觀念增強了,黨報上的“當日新聞”、“昨日新聞”開始增多。但總體看,仍不盡如人意。在一些地方,有的輿論監督新聞在大眾化報紙、廣播電視上都報道了,可黨報仍然遲報、漏報、甚至不報。在黨報新聞改革中,這點確實該有較大的突破。
堅持深度報道的發掘力度。深度報道應該是黨報的優勢,因為黨報有著一批政治立場堅定、文字功底深的優秀記者,但是由于大多數深度報道都可能觸及社會發展中的一些“警戒線”,所以許多記者寧愿去搞搞會議新聞、跑跑宣傳新聞,也不愿去“自找苦吃”。其實在與新興媒體競爭中,深度報道越來越成為平面媒體吸引讀者眼球的重要法寶,深度報道這種模式很好的體現了新聞規律對黨報的要求。
*本文屬于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項目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