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看電視己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組成部分。收看新聞,更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之必須。通過新聞節目人們可以迅速及時地了解到國際國內的形勢及周圍生活中所發生的變化等等。在收看節目的同時,新聞播音員也自然成了觀眾的“老朋友”,經常會聽到觀眾說這位播音員“播得不錯”,那位播音員“形象蠻好”等諸如此類的評價。目前,以中央臺新聞聯播為代表的傳統播音形式在全國各電視臺仍占主導地位,然而像中央臺的《第一時間》、香港鳳凰衛視的《鳳凰早班車》、江蘇城市頻道的《南京零距離》等講究“說”新聞的新形式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那么,究竟如何衡量一位播音員的水準?觀眾又認可怎樣的播音風格呢?本文擬就電視新聞播音風格走向——“說”新聞,談一些個人淺見。
一、“說”新聞,對播音員的播音提出了新的要求
電視新聞播音是電視播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電視新聞播音,指的是新聞播音員屏幕上對觀眾直接傳播新聞——即我們常說的所謂口播,或在電視畫面背后運用聲音傳播新聞——即所謂配音。多少年來,新聞播音給人留下的印象是:莊重大方,情態嚴肅,語句工整,吐字清晰。有人把它稱為朗讀式的“播音”,這也是電視新聞節目在電視節目中獨特地位所決定的。隨著中國電視的飛速發展,人們生活質量及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觀眾對電視新聞的播音風格也有了新的要求。于是,“說”新聞應運而生,并且日益受到觀眾的歡迎。“說”新聞打破了傳統的新聞播音風格,變“朗讀式”為“談話式”,要求播音員以樸實、親切、自然的形象呈現在觀眾面前,把每一條信息以談話的形式向觀眾娓娓道來,突出了真實、客觀、及時、準確等新聞特性,要求播音員有扎實的語音功底和準確流利的表達能力。中央電視臺《中國新聞》節目就是一個頗具代表性的例證。《中國新聞》的播音員以女性為主,其共同的形象特征是干練而自信,播音語速明顯高于中國傳統的電視新聞播音,達到每分鐘30字以上,吐字發音干脆、明晰、打破語句對播報者心理的局限,突出語句,重在事實講述,不僅達到了“我播你聽”,而且做到了“我說你信”,符合現代人們的生活節奏,為觀眾所接受。
二、播音員應游刃有余地貫穿節目的始終
“說”新聞要求播音員擺脫“播”別人稿子的痕跡,把節目內容加工成自己的語言進行敘述,因此,播音員必須參與節目編排,熟悉節目的脈絡,使自己的語言個性與節目的個性相一致、相吻合,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60分鐘”節目總編導唐·休伊特認為主持人好比“調料”,節目的內容好比主菜,如果調料不當,再好的“主菜”也會因此而受損,至少在外觀上就不很吸引人。可見播音員在節目中參與性之重要。《鳳凰早班車》是鳳凰衛視的早間新聞節目,這個節目的突出特點是:年輕而帶有時尚的播音員形象,親切隨意的播報風格成為受眾關注時事的參考消息。這個節目的主持人魯豫應當說是這類節目的成功范例。在一個小時的節目中,魯豫完全用自己的語言輕松、自然地將每一條信息告訴觀眾,用魯豫自己的話來說,作為這檔節目的主持人,她參與的每一檔節目的編排,熟悉整個節目的程序和環節,了解所要報道事件的來龍去脈及相關的背景資料,做到心中有數,但從不把它寫在紙上,不受文字稿的束縛,完全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無論是財經速遞、還是網絡傳真,都是自然流暢地“說”出來,使播音的基調、風格、節奏與播報內容合拍,整檔節目渾然一體,增強了節目的傳播效果和溝通能力。而中央臺的《第一時間》則采用了男女對播的形式,更增加了親切感、新鮮感,讓觀眾易于接受。
三、“說”新聞應當把握語言符號、非語言符號的恰當運用和巧妙結合
大眾傳播學家威爾泊·施拉姆和威廉?波特說,傳播者所傳播的是所謂符號。一般來說,被傳播的符號可分成能夠表達意思或傳遞信息的文字形式的語言符號和身體姿勢、動作或面部表情、服飾化妝及演播室的背景布置等非語言符號。電視是一個“耳聞目睹”的立體傳播工具,非語言符號同語言符號一樣在節目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以《鳳凰早班車》欄目為例,它打破了坐著播報新聞的傳統模式,采用站在播講臺播報的方式,加上播報臺旁的大屏幕顯示,給觀眾營造了一個輕松、自然的視覺環境。主持人在節目中或與觀眾一起收看圖文信息,或把一條文字信息親切自然地告訴給觀眾,這其中非語言符號的恰當運用,增強了節目的可視性和可信度。例如,在播報網絡傳真的時候,主持人從播報臺走到一個放有筆記本電腦的操作臺前坐下,親自打開電腦,找到要告訴觀眾的信息,這時畫面推到電腦屏幕,觀眾可以清晰地看到屏幕上的信息和聽到主持人的解說,使節目真實可信,一目了然。這時,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的恰當運用,充分發揮了電視這一立體傳播工具的優勢。
在電視新聞節目的整體改革中,播音風格的改革是最直觀、最形象的表現特征,對電視新聞節目風格的變化起到了引導和“啟動”作用,播音員必須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改革中去,通過自身的努力,形成獨具特色的、被觀眾所接受的播音風格。
(作者單位:連云港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