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質文化”是學者們普遍認可的文化學中的一個學術語,然而,物質與文化這兩個看似矛盾的詞是如何統一起來的,“物質文化”的定義有無缺陷,如何界定物質文化,這些是本文所要論述的。
【關鍵詞】 物質 文化 物質文化 人 價值
文化是我們生活中經常提到的一個詞,也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它與我們是如此的近,以至于正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雷蒙德·威廉斯)。然而,由于人類的文化現象十分復雜多樣,又極其廣泛,眾多學者均無法給文化下一個全面、準確的定義。不過,在對文化進行分類時,大部分學者卻傾向于將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和其他的文化類型,比如提克松在《文化的構造》里,將文化分為:物質的文化、社會的文化、精神的文化① 陳建憲認為文化有四大部類: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與行為文化。② 由此可見,物質文化作為文化的一個類別是許多學者所認可的。在認可物質文化這一概念的基礎上,本文對物質文化這一概念進行了一些思考:首先分析了物質與文化如何融合的問題,然后分析了學者們大都認可的物質文化定義及其不足,最后試著從文化對主體的價值的角度給物質文化下一個定義。
一、物質與文化如何統一
物質與文化的結合其實就是物質與意識的結合。在哲學上,世界是物質的還是意識的問題,一直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分歧的根本所在,并且兩派學者都堅持一元論,這足以說明物質與意識是兩個對立的概念。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而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文化,指的是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道德情操、審美情趣、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精神層面的內容,也就是意識,是一種主觀反映?!拔镔|文化”這一詞語的出現,“物質”與“文化”兩個詞語的組合本身就是一種矛盾,解決這種矛盾的中介,其實是人。
(一)人與物質的關系
人的思維活動,是物質范疇的認識前提,這是因為只有人的思維活動,才能“意識”到“存在”,意識到外部對象的存在,意識到反映主體自身的存在。而人,是思維活動與客觀實在的統一基礎。物質概念的內涵必須通過人的思維活動體現出來,離開了人的思維活動過程,也就永遠不能理解客體世界的存在,而人的思維活動若不適應客體世界,也就無法理解自身。③
(二)人與文化的關系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創造的成果,是人類的特有現象,文化的歷史幾乎與人類的歷史同步,然而一旦一種文化成熟,它就會形成一種文化迫力,反過來影響人的生活,具有獨立的生命力。每個人剛一出生的時候是一個自然人,這時的他站在文化的對立面,與文化沒有關系。但是他出生于特定的文化環境,并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中成長,他將不斷從周圍的文化中學習,周圍的文化規定著他怎么做才能成為一個符合社會規范的、受歡迎的社會人,他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所習得的一整套特定的反應模式,如言語、觀念、知識、禮節、生活方式等,也表現出特定文化上的才智、技藝和德行。
(三)物質與文化的統一
物質文化中的物質其實是與人有關系的、對人有價值的物質,是被打上人類印記的成果,而不是脫離人類社會的純自然物。文化是人的創造活動的產物,是人的勞動的外化,但這種創造活動和勞動最終還是通過人的心靈、人的經驗。我們說某個東西是文化,不是說這個東西本身,而是指其中蘊含的“人”的意義和理念,體現人的生存狀態和生活樣式。物質和文化是通過人,說到底是通過人的思維統一起來的。
二、對物質文化定義的思考
有學者將文化系統分為三個層次,其中處在表層的是物質文化。物質文化是整個文化的基礎,也是其中最活躍、變化最快的要素,它是衡量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文化發展程度的外在標識。然而界定一個事物是物質文化還是精神文化卻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一)從理論角度對物質文化定義的思考
“物質文化是人與自然交互作用產生的、可觸知的文化事項,包括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及其產物。”④ “物質文化是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⑤ 分析這兩個定義可知,其實他們的物質文化的內涵是一致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內涵是物質文化是可觸摸的,是有形的實踐活動的產物。這似乎就把物質文化與物質等同起來了。文化無疑是人創造的,是實踐成果,或者說,文化的許多內涵體現在勞動成果上。所以我們談中國文化,總要談青銅器、瓷器、絲綢,我們也把史前種族制作和使用的物品稱為文化,如“龍山文化”、“哈拉帕文化”,但是,如此便把“物質文化”與“物質”等同起來似乎不妥。第一,這樣會把文化實體化,僅僅看到文明成果形態,看不到活生生的文化運動本身,以及文化的意義和價值內涵,文化就成為了沒有生命力的僵死之物;第二,現實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打上了人類活動的印記,都是人類活動的結果,如此定義,勢必把文化看做一個無所不包的大口袋,這就失去了文化范疇的嚴肅性。第三,從邏輯上來講,有形的并不一定是物質文化,如書本,無形的也不一定就不是物質文化,如網絡技術。
(二)從實踐角度對物質文化定義的思考
根據上文給的定義,我們似乎很容易就可以判定某一個人類的勞動成果究竟是物質文化還是精神文化。上文的定義告訴我們,物質文化是人們創造或使用的,為人們的感官所直接觸及的客觀存在物。但在現實中,我們很難判定某一成果到底是物質文化還是精神文化。因為文化具有時間性,其時間性包括三個方面:(1)文化在量上的累積和延續;(2)文化在質上的變異與區分;(3)文化特質在流變過程中的暫時性或長久性。⑥文化的時間性說明文化并不是恒定不變的,隨著人類的發展進步,文化的某些內容也會產生相應的量上和質上的變化。現在的旅游景觀,如長城,在古代是抵御北方民族的建筑,在當時它是物質景觀,它對于人的價值就是保護本民族的安全;在現代是著名的旅游景區,顯然已沒有當初軍事防御的作用了,更多的是供人欣賞,反映古代中國人民的勇敢和智慧,從而可以說是精神景觀,是具有物質形式的精神景觀。由此可見,同一件勞動人民的實踐成果在不同的時代可能具有完全不一樣的文化類別。然而,按照上文對物質文化的定義,長城就是物質文化。顯然,這樣的定義,并沒有考慮到文化也是發展變化的這一層面,所以是不全面的。
三、從對主體價值的角度來定義物質文化
英國哲學家伊格爾頓認為,文化的本質在于它蘊含著一種與人之間的矛盾,因為文化“暗示了人造物與天然物,我們對世界所做的以及世界對我們所做的事情之間的一種辯證法”。⑦文化如果是一種“培養”(在西方,文化的原始意義是耕作,后由自然的耕作演化為對人的心智和頭腦的耕作),那么這種“培養”就是外在于人的東西對人的原始本性的改變。人通過后天的教育、學習,培養作為社會成員的基本素質,人習得的這些內容就是文化。然而,人改變自己的天然狀態,自然本性,習得一套社會習性,依憑的是什么?為了什么?孫美堂在《文化價值論》里認為,通過培養、教育、教化,使人獲得社會習性、社會素質,意味著變自然人為社會人,變本能、獸性為人性,亦即按“人”的價值標準美化、完善化、文雅化、自由化,使人向人自己設計、創造的理想和應然狀態轉化。⑧所以判斷一個實踐成果是物質文化還是精神文化,關鍵是看在我們探討的階段此成果對人類的價值是什么,如現在的長城的價值在于供人觀賞,使人從中得到精神的升華,所以,即使它是有形的,但也只能是具有物質形態的精神文化。再如,城市里的雕塑,它們從產生之初到現在對人的價值都是觀賞和瞻仰,所以它們也是精神文化。
由此,我們可以給物質文化一個定義,首先,物質文化是人類在生產和生活中創造的,其次,物質文化對人的價值是直接服務于生產和生活,再次,物質文化中的物質對人的價值是為生產服務,或者是被消費,最后,物質文化是人類的寶貴財富。綜合以上幾點,我們可以給物質文化下一個這樣的定義:物質文化是人類在生產和生活中創造的,直接服務于生產和生活的,被直接用來生產和消費的文化,它是人類的寶貴財富。
四、結語
哲學研究員任恢忠在他的哲學力作《物質·意識·場》中用物理學的概念、原理、定律和現象來解釋哲學問題,他指出物質與意識是通過“場”而有機地聯系起來,場是物質與意識相互包容、相互依存、相互聯系和相互轉化的中介與引渡的環節。他這里的場是電場,磁場、量子場以及引申開的不同領域的不同場,如,“生物場”“權力場”等。物質與文化統一的“場”即為人?!拔镔|文化”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功能學派的開創者,馬林諾夫斯基認為,“文化”是工具、器械,他用個人生理、心理的需要來解釋各種風俗習慣。從他的觀點出發,文化的作用在于滿足人類的需求,如果某物質可以滿足人類的特定需求,那么它對人就是有價值的。判定某物質是物質文化還是精神文化的立足點就是它對于人的價值是什么。文化、人、價值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物質文化屬于此系統中的一環,也是文化系統中最基本的一環,對物質文化的深層次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注釋
①陳序經.《文化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2月
②陳建憲.《文化學教程》.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7頁
③任恢忠.《物質·意識·場》.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1月,第5-6頁
④陳建憲.《文化學教程》.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7頁
⑤王玉德.《文化學》.云南:云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第81頁
⑥王玉德.《文化學》.云南:云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第8頁
⑦祈林.《電視文化的觀念》.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
⑧孫美堂.《文化價值論》.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第12頁
(作者: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07級傳播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