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出發,做出了《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確定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總體部署和各項舉措。《決定》提出的民主法治、生活富足、公共服務及政府服務管理水平、民族素質道德風尚、創造活力、社會管理體系、資源利用生態環境、小康社會等九大任務勾畫出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美好藍圖。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進一步提出,要加快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這是我們黨著眼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作出的重大決策和部署。當前,各地都在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扎實推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項工作。開發園區作為對外開放的主陣地和經濟建設的主戰場,應當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
一、大力招商引資,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社會要和諧,首先要發展”。一方面,發展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如果社會財富的蛋糕做不大,而僅僅在分蛋糕上做文章,社會和諧的目標最終是難以達到的。另一方面,我們所講的發展應當是科學發展。科學發展是為了使發展更加全面、協調和可持續,不是大起大落,不是片面推進,避免付出過高的資源、環境和社會沖突代價,最終使發展過程更順利一些,發展成果更好地被全體人民分享。作為開發園區來講,要構建和諧園區,首先就是要打牢和諧的基礎,就是要堅持以招商引資為中心,大力發展經濟。招商引資中要注重發揮比較優勢,形成特色產業和發展新優勢,實現招商引資由提供優惠政策為主轉向以特色招商為主。堅持因地制宜,有所為有所不為,合理確定產業發展目標,形成發展重點和主導產業。一是大力發展服務產業。抓好長江市場一期、二期工程改造項目,繼續培育專業市場,大力發展高檔酒店、餐飲、大型連鎖超市等服務業。二是在站前東路以北、鐵路線以南、郎溪路以東、龍崗大道以西規劃建設一個占地約800畝的都市工業園,積極引進高科技工業項目,為貫徹“工業立縣”戰略發揮開發區應有的作用。三是加強與入區企業的溝通和聯系,積極做好入區企業的跟蹤服務工作,及時掌握他們的投資動向,爭取他們追加投資,再上新項目。
要堅持科學發展,按照中央和省市提出的“又好又快發展”的思路,協調好發展速度與發展質量、效益的關系,努力提高開發區發展水平。
二、堅持統籌兼顧,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注重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更加注重發展社會事業,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我們要構建一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開發園區,就要進一步發展社會事業,搞好民心工程,協調好區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園區經濟發展的關系。
一是抓安居工程。積極做好拆遷安置工作,加快恢復點建設,抓緊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使被拆遷群眾盡快得到安置。今后如果需征地拆遷,提前建設復建房,使他們一邊拆遷舊房,一邊住進新居。二是抓就業工程。努力解決失地居民就業問題,成立就業服務中心,為失地居民免費提供就業培訓和職業介紹;積極開辟各類公益性崗位,幫助失地居民就業;積極和進區企業協調,要求他們解決部分勞動力就業;認真落實各項優惠政策,通過稅費減免、補貼等措施,鼓勵和幫助區內居民依托區內各大市場發展加工業、運輸業、餐飲服務業、倉儲業和承攬勞務等。同時充分發揮工會在勞動關系協調方面的作用,發展和諧勞動關系。解決困難群眾的實際生活困難,統籌兼顧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充分調動各種積極因素,努力化解各方面社會矛盾,促進人際關系和諧、利益關系和諧、社會秩序和諧,為構建和諧肥東做貢獻。三是抓社保工程,建立和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險體系和社會救助體系,為失地居民和弱勢群體筑起基本生活的社會保障,同時也為社會穩定起到“穩壓器”的作用。四是發展社會事業。要大力發展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全面深入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加大教育投入,不斷改善教學條件。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辦學,促進教育公平。加強醫療衛生服務,健全醫療保障、預防保健、衛生監督三大衛生服務管理體系,搞好社區衛生服務,提高群眾健康水平。加強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安排好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設項目,建設園區文化、社區文化,豐富廣大群眾的精神生活。加強社區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為群眾提供各得其所的活動場所,積極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提高全民身體素質。抓好計劃生育工作。繼續以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為核心,加大出生嬰兒性別比的治理,堅決打擊非醫學需要鑒定胎兒性別和選擇性別終止妊娠的行為,進一步完善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堅持以人為本,使廣大育齡婦女享有基本的生殖保健服務;更新服務觀念,創新管理模式,加強計劃生育基層信息化管理,完善流動人口綜合管理機制。切實抓好安全生產工作。加強對安全生產工作的領導,建立起立體的安全生產管理網絡,進一步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防范各類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保障區內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環境,保護企業和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扎實做好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等工作,促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三、堅持著眼長遠,實現可持續發展
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十一五”規劃提出的目標之一,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之一,也是和諧社會的任務之一。和諧的社會,不僅要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還要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們要建設和諧的開發區,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開發區。
一要提高集約化開發水平。在存量土地不足,發展空間有限的情況下,要樹立集約用地,嚴格管理的觀念,合理使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努力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當前要著重引進科技含量高、占地面積小的項目,鼓勵建設和租賃標準化廠房生產,將土地指標用在刀刃上,既確保項目的用地需要,又保護和利用好土地。對存量閑置土地進行清理,重新對外招商,部分通過調整規劃,整合土地資源,統一開發,實現土地收益最大化。二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爭取市、縣政府的支持,加大對二十埠河和板橋河的綜合治理力度,拆除河兩邊的違章建房,清除河床淤積物,修建護坡,興建防洪通道,完善綠化設施,并建成一些建筑小品加以點綴,使二十埠河和板橋河兩岸形成一個沿河景觀帶。做好建設項目環評工作,嚴格執行“三同時”等項制度,加強環境監察,確保廢水廢氣達標排放,進一步改善環境狀況。三要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積極探索“人性化、科學化、法治化”的城市管理模式,細化管理標準,規范管理行為,強化監督手段,確保城市管理無盲區、無盲點,不斷美化人居環境。
(作者單位:合肥龍崗開發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