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以人為本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民生新聞成為眾多媒體主打內容。素以親民形象贏得市場的都市報更是成為民生新聞的倡導者、先鋒者、實踐者。為了將民生新聞做足做大做強,他們開辟專版,設置專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關注百姓衣食住行,報道群眾生老病死,這就大大豐富了新聞的內容,貼近了百姓的生活,贏得了讀者的信賴。民生新聞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是百姓工作生活的需要,深入研究民生新聞的特點和規律,積極主動地做好民生新聞,既是都市報關注民生、民情、民意的責任和義務,也是都市報發展壯大的必然路徑選擇。當然,做好都市報民生新聞還要注意一些問題。筆者認為,關鍵是要處理好以下五對關系:
(一)大與小的關系
“大”,就是事關百姓工作、生活的重要動態、重要事件;“小”,就是指各地出現的一些新鮮事、新變化、新信息。一張成熟的都市報,其民生新聞必是有“大”有“小”,并且是“大”中求“小”,以小見大。一方面,都市報必須緊緊抓住重大民生新聞,并且善于把重大民生新聞做大做強。如果抓不住重大民生新聞,只報家長里短、雞毛蒜皮,就會使讀者厭惡,整張報紙也會輕飄飄,立不起來。但必須做到大處著眼,小處起筆。另一方面,如果都市報只求大不見小,一味厚重,不見輕松,讀者也會離之而去,敬而遠之。當然,這里所說之“小”,不是瑣碎之事,不是奇聞逸事,而是那種緊扣黨和政府關注、人民群眾關心,并且能夠以小見大的新聞。比如,2007年9月29—30日,《新安晚報》在A1版連續刊登數十篇消息、評論等文章,全方位多角度報道合肥市委書記公開市民“南木”為“一件小事”的投訴信,以及合肥市政府迅速開展效能建設“查擺找補創”大討論活動的新聞。這組報道的題材很“小”——起于一封普通市民的投訴信,但反映的主題很“大”——《新安晚報》敏銳地察覺到此件“小事”背后的重大主題——改進機關辦事作風、提高機關辦事效率,因而抓住不放,拿出大量版面,調動所有新聞手段,作突出醒目處理,因而給讀者以強烈的沖擊力。
(二)軟與硬的關系
在都市報民生新聞興起之初,許多人認為民生新聞就是為市民服務的,新聞的重點是市民們的衣食住行,應以社會新聞、文化娛樂新聞、服務新聞等軟新聞為主,對于國家大政方針、重大典型、國際重大事件等硬新聞不應納入民生新聞的視野。但隨著社會生活的日益豐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要求也多姿多彩起來,他們不但希望從報紙上讀到更多的軟新聞,對方方面面的硬新聞,特別是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硬”新聞,同樣會產生濃厚興趣,這樣,硬新聞開始更多地走進了都市報,并逐漸成為都市報的重要內容。筆者曾對《新民晚報》《華西都市報》《新安晚報》《安徽商報》等都市報作了連續十天的跟蹤,根據不完全統計,這幾家都市報每天的硬新聞都要占到新聞總量的20%左右,有時甚至超過40%,重大國際國內事件發生時,民生角度的“硬”新聞往往還會成為這幾家都市報新聞的主打產品。同時,從宣傳藝術上來看,都市報相對于黨報來說,宣傳形式理應軟一些,再軟一些,這是符合都市報特性的,也易使市民接受。但不是一切宣傳都要軟,該硬則硬,該強則強。對一些涉及國計民生的問題、群眾熱議的問題,則要加大宣傳力度,增加宣傳強度,擴大宣傳影響。2006年3月,安徽合肥市區劃調整四周年之際,《安徽商報》以五疊80個版的規模,推出《合肥提速》特刊。特刊以“合肥提速”、“提速宣言”、“強力突破”、“壯麗遠景”、“激情民間”為主線,通過全局描繪、成績總結與規劃解讀、高層聲音與民間狀態等,多層次全方位地報道提速在合肥的現狀與意義,及時主動地配合了地方黨委工作重點,報道內容有高度、有深度,報道形式新穎大氣、特色鮮明,因而受到地方黨委的肯定,同時也得到讀者的喜愛。
(三)長與短的關系
都市報要求以較少的篇幅容納盡量多的信息,大信息量和有限的版面是一對矛盾,而且當代生活節奏加快,讀者時間有限,稿件一長,往往就沒有耐心讀下去,甚至只一讀新聞標題了之。因此都市報強調要多寫短新聞,以短取勝。從這個意義上說,短新聞是時代的要求,是讀者意愿的體現。但事情也不盡然,有些黨和政府關注、市民關心的重大問題、重要事件,太短了說不清楚,沒有深度和厚度,因此長一點、深一些則要好得多。尤其是在現代社會,讀者對信息的要求不斷提高,他們不僅要知道“是什么”,還要追問“為什么”,這就要求我們的民生新聞解釋新聞現象,作一些深度報道。在這方面,《南方都市報》給我們提供了許多成功的范例。從“何春梅事件”、“洛橋收費事件”、“佘祥林冤案”、“少女被綁架事件”等一系列重大新聞來看,《南方都市報》并不是僅僅報道事件本身,而是關注這些事件里面涉及到的特定的人群,以及他們應該被重視的命運,從而留下了一些深層次的耐人尋味的東西,揭示了一些隱藏在一般現象之后的理念。因此,雖然部分稿件洋洋數千字,但讀者卻愛不釋手,有耐心細細地、慢慢地讀下去。
(四)正與負的關系
我們周圍已經發生的事情,按照辯證法的原理,有好的,就一定有不好的;有正面的,就可能有負面的。正所謂“人在陽光下,必有影子現”。“負面的消息”是一種客觀存在,允許對正面消息進行報道,也就應該允許對負面的消息進行報道,因為現實中,讀者越來越重視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狀況,越來越需要通過新聞報道這個“擬態環境”,來觀照身邊存在的各種已現和未現的危機,從而避免“壞事情”的發生。但是,如果媒體的負面報道過多過濫,往往使受眾對社會環境產生錯誤判斷。前不久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46%的市民對自己的生活缺乏安全感。當問及原因時,其中近50%的市民竟回答說,媒體每天大量報道的兇殺、色情、車禍、偷盜等新聞,讓他們感覺到生活環境的危險性!這種回答雖然偏頗,但足以讓每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媒體深思!因此,作為與百姓生活緊密相連的都市報,采取切實舉措,積極掌控負面報道顯得尤為重要而迫切。作為中國都市類報紙中實力最強、影響最廣泛的報紙之一,《新民晚報》對負面新聞數量的掌控值得我們學習,他們的原則是“多與少平衡,張與馳有度”,在具體的采編操作中采取“疏密相間,大(稿)小(稿)相宜”的辦法,既有效控制了負面報道的數量,又提升了負面報道的效果。
(五)博與專的關系
市民生活的豐富性和需求的多樣性,決定了都市報必須具備提供多方面新聞信息、知識的功能,這也是當今都市報越辦越厚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一味求博,報紙再厚也沒有什么份量和影響。尤其是隨著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市民構成越來越分化,“市民”不再是利益基本一致、需求和愛好一致的大群體,而是由不同層次、不同文化背景讀者組成的集合體,他們彼此之間的需求是有差異的,甚至沒有多少共同語言。這樣一來,都市報就要根據不同層次讀者的不同需求和不同關注點,在做好共同關注的時事新聞的同時,細分市場,鎖定特定讀者,開辟專題版面,為各類讀者服務。買房的人必看房產專版,愛車族必看汽車版面,股民必看股市專版,體育愛好者必看體育專版。都市報必須有針對性地提供相關新聞,把專版做得專業、到位,只有這樣,才能爭取更多的讀者。
(作者單位:安徽日報報業集團編委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