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人民日報社考察時發表了重要講話,強調新聞宣傳工作要把提高輿論引導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從五個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這是做好新聞宣傳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和行動綱領。作為黨刊工作者,我們要認真學習實踐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高舉旗幟、圍繞大局、服務人民、改革創新,不斷提高黨刊的輿論引導能力。
圍繞中心,牢牢把握正確導向。輿論引導正確,利黨利國利民;輿論引導錯誤,誤黨誤國誤民。作為黨和國家的喉舌和工具,黨刊必須堅持黨性原則,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近年來,江淮雜志社不斷強化對黨的大政方針、時事政策的學習理解,力求全面準確地把握各個階段中央和省委的重大決策、重要部署和工作重點,努力使重點內容緊貼中心工作,符合省委要求。比如,圍繞十七大精神這一宣傳主線,在去年推出“學習宣傳貫徹十七大精神專輯”的基礎上,突出高舉旗幟、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科學發展、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等重大主題,連續推出六期“特別策劃”,宣傳力度之大為《江淮》創刊以來所未有。一些讀者反映:“《江淮》雜志想得周到、報道及時,為基層黨員干部學習十七大精神送來了好教材。”又比如,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安徽的重要講話發表后,雜志及時開辟專欄,全面宣傳重要講話的豐富內涵和精神實質,圍繞“加快糧食生產主體功能區建設”、“全面參與泛長三角合作”、“加快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等專題,進行深入的學習研討。同時,對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活動、重大會議精神,都及時進行宣傳報道,凸顯了時政性、指導性的定位。
發揮優勢,突出深度報道。與報紙、網站等媒體相比,刊物存在周期長、時效性差的弱點。黨刊要在“媒體大戰”中勝出,必須揚長避短,強化新聞策劃意識,圍繞重大主題和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主動設置議題進行深度報道,增強黨刊宣傳的廣度和深度。“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后,雜志在“本刊特稿”欄目推出“萬眾一心,托起生命的希望”的長篇通訊;在封二、封三以大量圖片,生動展現全國各地和我省支援抗震救災的歷史瞬間;在“熱點觀察”欄目刊發“任何困難都難不到英雄的中國人民”的評論文章。這一“組合報道”集中展現和弘揚了抗震救災精神。當奧運圣火在全國傳遞時,雜志又及時推出“特別策劃”——“奧運正向我們走來”,回顧百年奧運的中國歷程,介紹安徽的奧運名將,分析北京奧運的巨大影響,為即將舉辦的北京奧運會鼓與呼,在廣大讀者中引起了強烈共鳴,營造了濃厚的宣傳氛圍。
貼近讀者,增強服務功能。增強黨刊宣傳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要廣泛聽取讀者的意見,把黨員干部的需求作為辦刊的第一信號。要多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要求,多宣傳人民群眾中涌現的先進典型,激勵人們信心百倍地創造美好生活。比如,《江淮》雜志推出的“安徽因他們而感動”系列報道,每期刊發一組關愛他人、奉獻社會的典型事例,并配發“專家點評”。這些典型因其是老百姓身邊的人和事,尤其顯得可親、可敬、可學,已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還比如,根據讀者的要求,《江淮》雜志對“支部園地”欄目進行了改版,增設了支書風采、工作交流、工作漫談、有問必答等小欄目,每期刊發的內容更加貼近實際,更加豐富多彩,因而受到了基層黨支部和黨員的普遍歡迎。同時,《江淮》雜志還積極辦好“黨建在線”、“黨員博覽”、“咨詢平臺”等資訊類欄目,不斷擴大黨刊的信息量,努力為讀者做好服務,充分發揮黨刊的指導功能。
拓展外延,豐富宣傳層次。當前,媒體格局已發生重大變化,逐步呈現傳統媒體、新興媒體相融共生、共同發展的新格局。作為主流媒體,黨刊要直面媒體分眾化、對象化的新趨勢,在不斷提高輿論引導水平的同時,努力拓展宣傳外延,構建功能互補、層次多樣的宣傳格局。近年來,江淮雜志社在做好主業——辦好《江淮》的基礎上,著眼于黨刊事業的發展壯大,努力整合資源,拓展辦刊思路,初步形成了“三刊一網”的宣傳格局。2007年1月,從滿足讀者需求和事業發展需要出發,創辦了《江淮》雜志拓展性、補充性的刊物——《江淮·文摘》。由于堅持“方向正、視角新、出精品、見特色、塑品牌、創一流”的辦刊原則,努力“聚焦天下大事,薈萃精品文章,拓展閱讀視野,豐富知識積累”,《江淮·文摘》一經推出便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這一文摘刊物的創辦,不僅拓展了黨刊的宣傳外延,還彌補了我省綜合性文摘刊物的空白。今年初,為滿足讀者多樣化的需求,縮短黨刊宣傳的時空距離,創辦了“江淮網站”,同步刊載《江淮》、《江淮·文摘》的主要內容,并設立刊社簡介、刊社動態、在線投稿、在線訂閱、廣告服務、讀者留言等菜單,加強與讀者的互動與溝通。短短的半年時間,點擊率已超過100多萬次。“江淮網站”的開通,為黨刊切入互聯網這一新興媒體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作者單位:《江淮》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