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患職業倦怠癥的女醫生
“不用脫鞋上床露出手腕腳腕。”當我走進體檢中心的電圖檢測室時,一位年輕的女醫生頭也不抬、機械地說。
我遵從指令,躺下。女醫生非常熟練地操作,大約一兩分鐘的時間,檢查就做完了。醫生依然頭也不抬地把打印出來的心電圖遞給我,沒有一句話。
接過心電圖,根本看不懂。我連忙請教:“請問醫生,測試結果怎么樣啊?”
“體檢報告里會有結果。”醫生仍然低頭冷淡地回答。
“那您看我這結果正常嗎?”我不放心,多問了一句。
“基本正常。”簡短得不能再簡短的回答。
這時,又一位體檢者走進來,女醫生機械的聲音再次響起:
“不用脫鞋上床露出手腕腳腕”
受到如此“禮遇”,自然很令人生氣。但以我多年從事人力資源工作的職業眼光來看,這位為他人檢測身體的醫生,正不幸患上了職場流行的“職業倦怠癥”:對于她所從事的工作,已然失卻了興趣,變得麻木、冷淡;工作對于她而言,既無樂趣也無價值可言,剩下的只有無聊與機械。
一個人長期從事某種職業,在日復一日重復、機械的作業中,漸漸會產生一種疲憊、困乏,甚至厭倦的心理,在工作中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著一種慣性來工作。因此,加拿大著名心理大師克麗絲汀·馬斯勒將職業倦怠癥患者稱之為“企業睡人”。
如果你每天清晨醒來,一想到要去上班就會心口堵得慌。
如果你每天坐在辦公桌旁,看到那一大堆文件就十分惱火。
如果你在工作中,稍不如意就忍不住大發其火。
如果你每天回到家中,總感到筋疲力盡,沒精打采。
如果原本開朗活躍的你,如今卻感到話懶得多說一句,路懶得多走一步,對電視不感興趣,對書籍打不起精神,甚至連辭退工作的念頭,都在心頭百轉千回,最終也懶得出口……
如果你對以上的描述頗有同感,很不幸地,你或許也已經染上了這種流行于都市職場中的“流行病”——職業倦怠癥。
“職業倦怠癥”又稱“職業枯竭癥”,是一種由工作引發的心理枯竭現象,按照國際公認的定義,衡量職業倦怠的三項指標分別為:情緒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情緒衰竭是指沒有活力,沒有工作熱情,感到自己的情感處于極度疲勞的狀態;玩世不恭是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對象間保持距離,對工作和環境采取冷漠、忽視的態度,敷衍了事,行為怪僻;個人成就感降低是指傾向于消極地評價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體驗和成就體驗的下降,認為工作不但不能發揮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無味的繁瑣事物。中人網《2008中國職場人士工作倦怠現狀調查報告》顯示,中國職場人士總體工作倦怠情況堪憂(其中僅個人成就感狀態一項總體情況良好),如圖1,圖2,圖3,圖4。

職業倦怠,使個人身心疲憊,工作質量下降,職業發展停滯;使組織反應遲緩,行動不力,效率下降;嚴重者,還可能會觸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包括社會道德水平下降、對公眾時事關注度降低、危害社會行為增加等。如何克服這種職業上的倦怠感?以下從職業興趣、職業信念、職業價值與職業責任四個方面來尋求醫治良方。
興趣,夯實樂業的基石
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從小就對小蟲子非常著迷。
八九歲的時候,父親叫他去放鴨子。他把鴨子趕進池塘以后,就去水邊逮蝴蝶、捉甲蟲,或是蹲下來靜靜地觀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殼、來回穿梭的游魚、五彩繽紛的蠕蟲……
每天,法布爾都要抓許多漂亮的小甲蟲、小蝴蝶、小蝸牛等,還要揀上好多貝殼和彩色石子,把兩個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正是這種對昆蟲的癡迷,把法布爾引進了科學的殿堂。后人為了紀念法布爾,在為他建造的雕像上,兩個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好像里面塞滿了昆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過去個人沒有擇業自由度的情況下,提倡的是“我是一顆革命的螺絲釘,哪里需要就擰到哪里”的精神。而從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來講,提倡的是“愛一行、干一行”,只有職業興趣與所做工作相匹配,才能夠熱愛自己的工作,才能夠全身心投入其中,不以其苦,反以為樂。最重要的一點是,當一個人聚焦于他所最感興趣的領域時,他的潛力與天賦最容易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他也最容易摘取到豐碩的果實。
國內外的很多心理學家研究了大量的職業性向與職業興趣測評工具,幫助我們認識自身的職業興趣之所在,比如卡特爾的16PF職業性向測評、霍蘭德的職業適應性測驗、愛德華的個人偏好測驗,以及起源于古巴比倫蘇菲族,后來被海倫·帕爾默進一步發展的九型人格等。這些先進的測評工具,會幫助職場新人正確選擇自己的職業道路,也會幫助陷入職業泥潭中的職壇老將重新明確職業發展方向。
信念,賦予事業的力量
張先生是20世紀80年代末的大學生,畢業后分配在中石化下屬的某公司工作。工作后不久,張先生以其出色的才華、踏實的工作作風被提拔為生產部主管,后又調到質量部擔任副職。在質量部工作三年后,張先生遭遇了他職業生涯中最為關鍵的一個拐點:質量部的正職領導退休了,公司決定從質量部三位副職中選出一位來接任。但結果,無論是專業能力,還是管理水平、工作態度,最被看好的張先生卻落選了!
自此,張先生一蹶不振。昔日忙碌在各車間的身影不見了,往日激蕩在心中的雄心壯志也蕩然無存了。
當張先生在這個副職的崗位上工作了八年后,公司迎來了第一次內部體制改革。在“用對人、用能人、用好人”的新的用人理念基礎上,張先生被調到某車間擔任車間主任。可是此時的張先生,與五年前的自己,已沒有了可比性。由于多年來荒廢專業、疏于學習,上任不到一年,就被淘汰出局了。
在遭受晉升挫折時萎靡不振、長期處于職業倦怠狀態的張先生,輕易放棄了自己的初衷,最終卻害了自己。現在的他常以自己的經歷,一遍遍地告誡身邊的人:無論什么時間,無論什么情況下,都不要放棄學習,不要放棄上進,不要放棄自己心中的信念!
職場道路上,也許我們會因同事不睦、上級不和而備感苦悶;也許我們會受到來自單位領導的誤解;也許本該加薪、升遷的機會最終卻與自己擦肩而過;也許我們會遭遇到各種各樣不公正的待遇……但不管怎樣,這些都不能成為我們放棄追求,放棄夢想的理由與借口!千萬別停下前行的腳步!
價值,支撐愛業的本源
由日本著名作家、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黑柳徹子所著的《窗邊的小豆豆》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小豆豆在上學路上遇到一位賣“健康樹皮”的大哥哥,據說每天早晨咬一咬樹皮,如果覺得苦,就說明生病了;如果覺得不苦,就說明很健康。小豆豆向同學借7錢,買了“健康樹皮”,然后拿著它給全校所有的人都咬一咬,包括那位可愛的校長先生。所有的人都不覺得苦,所有的人都很健康。小豆豆和同學們都開心極了!
其實,從小就在大自然中長大的校長先生知道:實際上,任何人咬這塊樹皮,都絕對不會覺得苦。但看到小豆豆和同學們得知自己“都很健康”時那開心的樣子,校長也非常愉快,就一直沒有戳穿這個謊言。
倘若那位做心電圖的醫生,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工作是幫助人們檢查身體是否健康,而當測試結果顯示“一切正常”時,她能夠像小豆豆那么為他人的健康而開心,能夠為自己證實了體檢者的健康、打消了體檢者的擔憂而感到高興,能夠在工作一天結束時對自己說“今天運氣真不錯,來這兒檢查的,心律都很正常哦”,那么,她將多么愉快地度過每一天,并將她的好心情傳遞給來此檢查的每個人啊。
職業倦怠癥說到底是一種心病。心病就只能靠自己去預防、醫治。對抗機械、簡單、重復性工作的妙招,就是多關注工作給他人帶來的價值。比如護士,關注自己的工作不是機械地“打針”,而是在為病人治病;負責看守大門的保安,關注自己的工作不是簡單的“進門登記”,而是肩負整個單位的財產及人員安全;教授小學語文的老師,關注自己的工作不是年復一年地重復簡單知識傳授,而是在用自己的言行為祖國培育未來的接班人……“能夠使他人幸福和成長,就是自己工作的價值”,這絕非不切實際的虛話、假話、空話,正是滋潤我們心田的最好雨露,也是保證我們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出色工作的動力源。
責任,構筑敬業的保障
“如果大家都因為自己的事情走掉的話,那就沒有人再堅守自己的崗位了。我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工作,給受災的群眾帶來幫助和慰藉。”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中失去了母親、失去了年幼女兒的四川女警蔣敏,接連四五天幾乎沒有休息,忍受著巨大的悲痛堅持工作,直到暈倒在地被救護車送往醫院。而像她這樣感天動地的人,在四川地震救災現場還有很多很多。
當歷史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14:28分這一天塌地陷的時刻時,全國人民立即行動起來,投入到這場血脈相連的救助行動中。在災情面前,在危險面前,在痛失家人的悲情面前,中國人民手拉手、心連心,天地間上演著一幕幕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此刻,我們奮斗在各自的崗位上,履行著神圣的職責,也是用一種特殊的方式奉獻著愛心和力量。
我們每個人肩上所擔負的那份沉甸甸的責任感,不容許我們再有絲毫的懈怠與逃避!為了履行責任,敬業愛崗已經不再需要任何其他理由!
也許有人會說:民族大義面前的責任感,畢竟與日常工作中普通崗位所擔負的責任感有所不同。日常工作所擔負的責任,不過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重復做著簡單的工作而已,正如《士兵突擊》中一名士兵所說的: “所謂艱巨,是因為枯燥;所謂光榮,是因為漫長。”其實生活嘛,再怎么也少不了柴米油鹽醬醋茶七件事;工作嘛,也無非就是由一個個看似平凡、單調的事情組成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夢想,之所以被職業倦怠所困擾,不是因為沒有夢想,而恰恰是因為夢想或是遭遇碰壁、或是被暫時束之高閣的緣故。我們應該清楚:責任是架起“想到”與“得到”間的橋梁,而要真正地“得到”,必須扎扎實實地“做到”。
或許,我們尚沒有找到與自己興趣相匹配的合適工作;
或許,在壓力與挫折面前我們一度迷失了內心深處的追求,暫時忘卻了“一定要成功”的信念;
或許,我們暫時無法看清那看似平凡與繁瑣的工作所能給他人、給社會帶來的有益價值;
或許,我們有諸多的理由要選擇逃避,有諸多的緣由要不斷沉淪、麻木、冷漠、應付下去,但有一點,需要我們銘記:
從成年那天開始,我們肩上就已經承擔著義不容辭的責任:為人之子為人父母所承擔的家庭責任;工作和職務所賦予我們的崗位責任;國家和人民賦予我們的社會責任!
讓我們從沉緬于自我的情懷中走出來,從關注“小我”的得失中走出來,放眼于我們所服務的企業這個大團體中來,放眼于我們所生活的這所城市,放眼于中華一家人這個社會大家庭的“大我”中吧!讓疲倦的心靈,在關愛他人、關愛公司、關愛社會的過程中,逐漸豐盈起來;讓慵懶無聊的職業倦怠感,遠離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