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民工潮”成為描述我國農村勞動力向城鎮流動的專用名詞。但從2003年開始卻傳來一個異樣的聲音:從深圳、東莞等較為發達的“珠三角”地區開始,蔓延到閩東南地區,再發展到浙東南和整個“長三角”地區,到2∞7年,京、津、滬、湖南、江西等省市也陸續出現一定程度、一定范圍的招工難、缺工現象,與此同時逐漸形成一種新的、頗具特色的現象——“民工荒”。
一、結構性短缺的“民工荒”
“民工荒”既包括“普工荒”,也包括“技工荒”,但無論哪種類型,其所反映出“荒”的特征都可以概括為一種結構性短缺。
1 區域結構性短缺:“民工荒”主要出現在經濟較發達的沿海地區,而并非全國普遍現象。雖然一些內地省份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工現象,但“民工荒”主要發生在“珠三角”、閩東南、浙東南等加工制造業聚集地區。
2 職位結構性短缺:從行業來看,招用普通工比較難的工種主要集中在制衣、制鞋、電子、玩具、家具制造、餐飲服務等行業。技工主要缺模具、數控機床、電子測試等技術人才。從企業來看,部分港資和臺資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三來一補”企業等由于出現工資待遇低、克扣工資、扣押身份證、人身歧視、延長勞動時間、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差、工作危險度高、不重視愛惜農民工人力資本等問題,缺工現象最為嚴重。
3 技術結構性短缺:農民工短缺的一個重要表現是熟練工、技工短缺,尤其是高級技工嚴重缺乏。
4 性別結構性短缺:女工需求過大,男工相對過剩。勞動力市場上性別供求錯位嚴重,造成女性“民工荒”。
5 年齡結構性短缺:許多企業為了自身利益,在招收民工時對年齡有嚴格限制,由此導致農民工勞動力市場供求在年齡上的結構性失衡。
6 時間結構性短缺:農民工短缺的現象主要發生在春節及其前后階段。
二、多種原因造成“民工荒”
“民工荒”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種:
1 工資收入低
從絕對值來看,制鞋、服裝、紡織等行業,普遍存在著工資過低的問題,農民工工資水平遠遠低于自身勞動力價值,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受阻。有的甚至低于法定的最低工資標準,即使能夠達到規定的最低工資標準,由于企業在勞資關系中處于強勢地位,也可以以各種方式(如延時、加班、變相克扣等方式)使其實際所得是低于最低工資的,從而使農民工的勞動力付出與所得并不相匹配。從相對值的角度來看,近年來,GDP保持著9%左右的增長,各級政府的財政收入也保持年均20%的增長速度.但農民工工資增長緩慢,而城市的交通、衣著、食宿、教育的開支和費用不斷上升,使農民工的真實工資降低,因此由于維持在城市的生活開支困難的加大導致凈收入的減少,將會減小對農民外出務工的激勵。
2 農民工權益得不到保障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關于民工短缺的調查報告》顯示,對深圳市在企業工資發放情況的大檢查中,發現欠薪企業653家,占被查企業總數的40%,涉及人員10多萬人次,欠薪總額達1億多元。很多農民工節假日加班未享受過加班工資,有些企業甚至通過預先扣留部分工資,強迫農民工加班加點。同時,一些企業的工作環境相當惡劣,往往缺乏最基本的勞動保護,而且對農民工不進行必要的安全培訓,致使其發生職業病和工傷事故的比例很高。此外,由于戶籍限制、經濟條件的限制、傳統的歧視性觀念以及制度本身存在名目繁多的針對農民工的歧視性規定,農民工在居住環境、子女就學以及文化生活、戀愛婚姻等方面,都遇到種種實際困難。在權益缺失如此嚴重的情況下,農民工又不能通過正常的“用手投票”來維護自己的權益,“用腳投票”成為一種最好的選擇。
3 企業的低效率增長模式
在資源攫取型模式下,由于傳統的以壓低勞動力成本獲得競爭力的大多數企業做的是產業鏈低端的加工業,盡管生產規模很大,但產業質量很低,其主要以壓低勞動成本來獲得企業競爭力,這種壓低勞動成本的方式一方面以低工資的形式呈現,導致農民工缺乏對自身人力資本投資的資金和激勵,從而再進一步導致低素質的勞工生產低檔產品,而企業也只能獲取低利潤的惡性循環,最終形成“低工資陷阱”。另一方面壓低勞動成本的方式以企業不愿意承擔培訓成本,也不積極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尤其是人力資源管理水平的形式呈現,由此導致農民工高流動性。
4 經濟高速增長帶動企業用工需求擴張
1999年以來,在積極的財政政策作用下,我國的投資規模逐年上升,從2003年到現在,后勢更加迅猛,同時我國實行的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內地省區經濟改革和工業化進程加快等,刺激了地區性經濟的發展.增加了對勞動力特別是產業工人的需求。另一方面,世界經濟逐步恢復增長,中國作為新的世界制造業中心,外貿出口逐年增加,也造成企業對農民工需求的上升。
5 青壯年勞動力供給下降
“民工荒”中最短缺的是20世紀80年代后出生的年輕農民工,而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這一時期的出生率明顯下降。1975年為我國人口出生率的轉折點,也就是說,30歲以下勞動力的供應數量大幅減少了,雖然勞動力總量仍然供大于求,但是特定年齡段農民工的相對短缺是導致局部地區“民工荒”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6 人力資本不足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的矛盾
由于在政府主導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使產業升級速度加快,企業對勞動力技能的要求在提高。由于產業升級的原因,在更換生產設備、調整生產線的同時,導致用工關系發生改變,原來一條生產線的直接用工數量發生了變化,純粹的一線工人數量要求降低,而換來的是能夠操作新流水線的技術型工人數量的上升。我國各地企業對各等級技工的需求量增加,而全國技工,特別是高級技工嚴重短缺,從而出現有些企業高薪難聘一位高級技術人才的現象。
7 勞動力市場信息不暢通
農民工外出的區域化特征非常明顯,他們外出往往是同一個村莊要去某一個地區就都去某一個地區,要從事某一行業就都從事某一行業,缺乏組織與需求信息指導。據調查,農民工通過熟人或親戚介紹的比例達到60.37%,而通過中介機構介紹和自己應聘的僅占14.2%和12.1%。大多數農村剩余勞動力對各地瞬息萬變的用人信息難以適應,對哪兒需要什么樣的工人,需要多少等信息不知道,這也造成一定程度上一些地區、行業農民工供給過剩,競爭激烈,而另一些地區、行業則用工緊缺,供給不足。
8 經濟發展的分流作用
經濟發展的分流作用可以表現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區域經濟發展對農民工的分流作用,即農民工流入地區選擇出現多樣化。我國的經濟發展正從“珠三角”向“長三角”、渤海灣地區以及東北三省、西部等方向擴展,對勞動力的需求從單一中心變為多中心共存。另一方面是行業發展對農民工的分流作用,農民工進入行業選擇出現多樣化。許多行業特別是服務業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新興行業的出現,農民工不會像過去那樣僅僅集中在一個行業,他們流入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數量相對減少,而是被吸引到了更多其他的行業。正是在這種更廣闊的就業機會選擇的背景下,導致“珠三角”等南部沿海地區出現日益嚴重的農民工外流現象。
9 民工價值觀發生轉變
上世紀80年代后出生的年輕農民工外出打工的目的不同于老一代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的觀念與老一代的觀念有巨大差別。新生代農民工的這些特征,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工的行為。
10 苛刻的年齡選擇
用工單位需求量大、嚴重短缺的主要是18~25歲的年輕農民工。用工單位之所以提出對農民工年齡的苛刻要求,首先是力圖逃避社會責任。隨著年齡的增大,醫療、養老等問題將接踵而來。其次是力圖攫取農民工人力資源中最精華的部分。18~25歲的農民工是負擔最輕、精力最旺盛的群體,因此成為一些不良企業競相爭奪的勞動力。勞動密集型制造企業一味謀求從勞動力資源成本上獲取競爭優勢,人為地限制招工群體,正是這種不合理的勞動需求.造成了對農民工勞動力資源的掠奪性使用。
11 機會成本的增加
農業收入增加使農民外出打工的機會成本增加,同樣也會降低農民外出打工的積極性。農業收入增加來源于兩個方面:其一,農產品價格大幅上漲,農業收入增加;其二,國家反哺農業政策實施。從2004年開始,國家逐步實行對于農村的“三減免、三補貼”(即減免農業稅和除煙葉稅以外的農業特產稅.免除教育費,即取消教育費附加、教育集資和政策外教育收費,實行種糧直接補貼、購買農機具補貼和良種補貼)政策.一定程度上使農民務農積極性提高。
12 土地制度的保障
現行《土地法》規定,農村土地歸集體所有,農民擁有土地的使用權,但無經營權和轉讓權。這就使進城打工的農民仍保留著對土地的承包權,并能利用閑暇時間或輔助勞力進行粗放經營,由此產生了大量城鄉兼業的勞動者,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使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缺乏穩定性和持續性。目前大多數農民工都選擇這種“候鳥式”的生活和就業方式。
三、“民工荒”緣于制度缺失
“民工荒”其一是“普工荒”,其二是“技工荒”。對于“普工荒”問題,一方面主要是由低于勞動力自身價值的過低工資收入以及嚴重的社會保障權益缺失而直接引起的,而過低的工資收入以及社會保障權益的缺失又是由企業的低效率增長模式所致,這種低效率的運行模式能夠得以實現和持續則在于目前相對地強資本、弱勞動這種嚴重失衡的勞資關系現狀,而唯一能夠打破這種尷尬困境的只有政府,但有些地方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以數量為導向,片面追求GDP增長和出口創匯,為了營造所謂良好的投資環境,往往在勞資雙方的博弈中偏袒資方,犧牲勞工的利益,政府官員追求政績的短期行為與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圖不謀而合,從而使得本來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民工群體顯得更加孤立無援,而地方政府這一行為產生的根本原因則在于政府績效科學衡定的制度性缺失、缺陷。另一方面,二元體制下的城鄉結構一一戶籍制度的存在更是加劇了農民工的弱勢地位,由于這種戶籍制度本身所帶來的弊端、缺陷,使得農民工無法融入當地社會,不能享受城市經濟發展的成果而處于邊緣化的境地,其實“農民工”這個本身頗具意味的專有名詞(身份與職業相矛盾)也深刻體現了這點。
“技工荒”產生的直接原因在于農民工人力資本不足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的矛盾,而非“普工荒”中的過低工資收入以及嚴重的社會保障權益缺失所致。未來的經濟科學可持續地發展要依靠轉變勞動密集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是必然趨勢,人力資本不足就成為最關鍵的問題所在。而人力資本不足的產生一方面是由于城鄉二元經濟制度缺陷導致農村發展落后,尤其是教育事業不發達,廣大農民沒有條件接受勞動技能培訓,另一方面即使農民工到了城市中,但因為政府績效科學衡定的制度性缺失、缺陷以及戶籍制度的存在,也會導致其因過低的工資收入而無法對人力資本進行投資,同時由于這種制度性缺失、缺陷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企業采取低效率的發展模式,因此企業也無任何激勵對農民工進行人力資本投資。
四、完善制度改革
1 建立績效評估指標體系
政府不能片面強調經濟的發展,不能把經濟的發展建立在犧牲勞工權益的基礎上,不能忽視社會、經濟綜合平衡協調發展,而應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中央政府應加快建立政府可持續發展績效評估指標體系,使地方政府的政績衡量不能僅僅或是主要與地方的經濟增長相關聯,而更重要的是與勞動條件改善、農民工權益的保障乃至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等相掛鉤。不可否認,政府需要追求經濟增長,因為只有經濟的快速發展才能從根本上帶動其他相關方面的改善和發展,但與此同時在對政府的績效評估時也應同時注意到經濟發展的質量怎樣,而且從當前勞資關系的嚴峻形勢來看,對質量的關注應該更勝于對數量的關注,眾多發展中國家的事實也證明,只有數量的經濟增長是短期的,而有質量的經濟增長才能長久下去。因此經濟的增長應該是良性的增長,應該是高質量的增長,應該是科學可持續的增長。不僅如此,追求經濟增長與保護勞工權益也并不相違背,應澄清某些人認為的保護勞工權益將會加大勞動成本,不利于吸引投資的錯誤觀念,事實上改善勞資關系將有利于改善投資環境,將有利于減少社會成本。在對政府進行績效評估時應以經濟與社會相統一、科學可持續地全面發展為標準,而避免片面追求GDP數量,忽視勞工權益。
2 逐步改革戶籍制度
從某種意義上說,城鄉之間教育水平的差距造成農民工人力資本不足或許是城鄉二元體制所帶來的最重大、最深遠的負面影響。此外,這種城鄉分割體制的存在也給農民工帶來一系列限制和歧視,同是中國產業工人重要組成部分的農民工與擁有城鎮戶口的正式工人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異,“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時”、“同工不同權”在各地區都普遍存在著。因此要從根本上保障農民工的權益,消除對農民工的社會歧視,使農民工在勞動保障、社會保障等方面擁有和城市居民一樣的平等待遇.就要改革戶籍制度,當然這種改革可能會觸及、影響各個方面,因此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應該在和諧穩定的發展大局下逐步穩妥推進。
此外,還應配套改革、完善其他相關制度,比如:建立農民工教育培訓制度;建立更符合實際需求、多層次的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鼓勵、加強農民工群體所在企業的工會機制建設:進一步完善、加強勞動執法監督和勞動仲裁制度:制定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健全、完善輿論監督機制;建立農民工就業信息服務機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