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聯合國人口司的預測,中國老齡人口占總人口數的比例將呈上升趨勢,65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從2005年的7.7%上升至2030年的16.2%,老齡化社會的腳步越來越近。許多為城市建設作出貢獻的農民工年齡逐漸變大,他們的社會保險轉移、接續問題亟待解決,養老問題已經成了他們的一塊心病。為農民工建立個人電子檔案,發放社保“一卡通”的呼聲已日漸升高。
一、推出“一卡通”大勢所趨
1 政府政策大力支持
2008年3月的兩會期間,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數次提及與農民工養老保險相關的問題。一個是“要做好社會保險擴面和基金征繳工作。重點擴大農民工、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從業人員、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另一個是“完善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擴大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試點,加快省級統籌步伐,制定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關系轉續辦法”。第三個是“抓緊制定適合農民工特點的養老保險辦法”。由此可見,政府越來越關心農民工的養老保險問題。“加快省級統籌步伐,制定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關系轉續辦法”也客觀上為社保“一卡通”的實現提供了政策支持。
在兩會期間,原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部長田成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已經制定了時間表,要經過2008年、2009年兩年的努力,在全國各省都實現養老保險的省級統籌,實現養老保險關系在本省內的人員流動、關系的接續和轉移,實現養老保險的“一卡通”。他同時表示,將在實現省級統籌的基礎上,實現跨省市人員流動的養老保險和其他保險關系的轉移和接續的辦法。目前相關辦法正在進行調研,估計在今年內這個辦法就可能成熟出臺,這樣就有條件在全國實行社會保險卡的“一卡通”。
不論是2008年兩會溫家寶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還是原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部長田成平給養老保險省內統籌制定的時間表,從這些政策條件中我們都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這樣的信息——國家越來越重視農民工的養老保險,也體現了國家解決農民工養老保險的決心和信心。
2 部分地區有了“一卡通”
從2005年開始,對于在黑龍江省內跨地區就業的人來說,異地社保關系的接續轉移不再困難了。與其他省份相比,黑龍江省第一個在全國實現了省級社保的大數據庫集中,特別是全省統一的社保信息網絡實現了對人員異地社保關系轉移、異地領取養老金的技術支持。
由于實現了社保省級統籌,參保企業及各類人員基礎數據全部進入省中心數據庫,以及社會保障卡實行終生制,人們即使在省內調動工作也無須換卡,只需通過業務前臺作調轉業務,做一下變更即可。
重慶市在2006年召開的全國完善公共就業服務功能專題座談會上宣布,年內將率先在渝中、北碚兩區發放50萬張社保“一卡通”。持卡人不但能實現社保市內及異地繳費、領取,還能全面查詢本人就業、失業及市場求職、技能鑒定等信息。
廣東省爭取年內出臺省內社保轉續的實施辦法,實現省內社保無障礙轉移。實施辦法將設定一些條件,在參保人繳納費用已經達到一定年限的前提下,如繼續繳納,允許其在省內跨市轉移。2008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參保人視同繳費賬戶的建立,為省級統籌做好準備工作。各種用工形式的參保職工也可以在全省范圍內自由流動。
上海市等其他省市也正在積極開展各項工作,爭取盡快實現社會保障的省內統籌,為社保“一卡通”制度的實施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
3 “金保工程”實施作保障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自2002年開始建設“金保工程”,它主要包括社會保險和勞動力市場兩大主要系統,由中央、省、市三層數據分布和網絡管理結構組成,具備業務經辦、公共服務、基金監管、決策支持四大功能。社會保險系統為各項社會保險業務經辦、管理和服務提供技術支持,勞動力市場信息系統為勞動力資源管理、公共就業服務、職業培訓和工資價位確定以及勞動合同管理提供技術支持。市級網絡終端延伸到全部業務經辦窗口、街道、社區和定點醫院、定點藥店等相關服務機構,隨時滿足廣大勞動者和離退休人員的需要。省級數據中心支持省內異地信息交換和業務辦理。中央數據中心主要是建立全國數據中心和中央級統計數據庫以及覆蓋全國的異地交換數據庫。通過覆蓋全國的網絡系統,社會保險的參保登記、基數核定、繳費記錄、待遇發放等都將可以在網上進行,求職登記、招聘等活動也將可以在網上完成。由于繳費和待遇發放都在網上完成,巨額的資金結算、復雜的勞動力供求分析也都變得簡便易行。
二、如何操作社保“一卡通”
如果社保“一卡通”制度真正地實施了,那么其具體實施的辦法又是怎樣的呢?社保“一卡通”制度的設計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解決農民工養老保險異地難以轉移和接續的問題,所以,設計原則就要使農民工可以在異地實現養老保險的繳納與領取。
下面,用一種加權系數法來說明如何解決農民工養老金的分擔辦法。
Y=Y(1)×A(1)+Y(2)×A(2)+…+Y(n)xA(n)式中:
Y為養老金總額;
Y(n)為若某人一生都在某地工作,按該地區的養老政策可以享受的養老金總額;
Y(n)×A(n)為由某地承擔的某人可以享受的養老金額。
例如,某人在廣東工作了10年,在北京工作了5年,在內蒙古工作了5年,全部工作年限為20年。在廣東、北京、內蒙古可享受的養老金分別為1500元/月、1200元/月、900元/月,則該農民工的月養老金為:
Y=1500×10/20+1200×5/20+900 x 5/20=1275元
但是,此方法很難避免農民工在一個地區的工作年限會頻繁變動的情況。有時候一個農民工會在一年中輾轉許多地方,也許在異地工作及繳納保險的時間也不會有幾年那么長。如果僅按照此種方法進行計算的話會給社保機構帶來一定的負擔,所以我們可以用如下的方法來避免農民工這種頻繁的變動。
我們可以假設農民工張某戶籍在A地,其16歲初中畢業后外出打工。按照上述設想,張某需向A地相關政府部門提出申請,相關政府部門根據有關政策規定,向張某發放社會保障卡。張某在B地務工,B地對外來員工的養老保險政策是個人繳納養老保險不滿五年者,統籌部分B地不予支付;繳納滿五年不足十年者,退休后按B地基本養老金標準的1/3支付統籌部分;繳納滿十年不足十五年者,退休后按B地基本養老金標準的2/3支付統籌部分;滿十五年者,退休后按B地基本養老金的標準全額支付。個人賬戶部分則每月按總積累額的120等分計發,由社會保障卡累計自動分發。現假設各地制度設計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基本養老金的支付計算標準不同,若張某繳納保險累計滿十五年,可能會遇到如下情況:
1 各地均不滿五年,按A地基本養老金的標準領取統籌部分,個人賬戶領取方式不變。
2 B地繳納滿五年,其余各地均不滿五年,按B地基本養老金標準的1/3領取,其余按A地基本養老金標準的2/3領取,個人賬戶領取方式不變。
3 B地繳納滿十年,其余各地均不滿五年,按B地基本養老金標準的2/3領取,其余按A地基本養老金標準的1/3領取,個人賬戶領取方式不變。
4 B地滿十五年,按B地基本養老金的標準全額領取。
5 B、C兩地繳納分別滿五年,其余各地均不滿五年,按B、C兩地基本養老金標準的1/3分別領取,其余按A地基本養老金標準的1/3領取,個人賬戶領取方式不變。
6 C、D兩地繳納分別滿五年,按B、C、D三地基本養老金標準的1/3分別領取,個人賬戶領取方式不變。
如果保險繳納累計不滿十五年,則基本養老金部分不予支付,個人賬戶自由支配。
以上兩種方法可以互相配合使用,使農民工真正能夠從社會養老保險中受益。
另外,各地也會存在養老保險金不統一的問題,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就需要政府部門介入,由政府對企業進行政策性補貼,減輕部分發達地區因聘用農民工而造成企業負擔過重的問題,進而解決農民工的社會保險繳費問題。
同時,還可以利用目前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建立一個全國性的、普遍性的、基本性的社會保險制度平臺,使農民工在全國任何一個地方就業都可以容易地參加社會保險。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制定一個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政策,取消各省自定政策。
有了政府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以及部分省區的操作實踐,社保“一卡通”在全國范圍內的普及將不再遙遠,2009我們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