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方案》獲得國務院原則通過,一直懸而未決的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終于徐徐拉開了帷幕。此次改革的目的非常明確:實現事業單位與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模式相一致,并可銜接。但現實是,目前事業單位的退休待遇遠高于企業。因此,在此前提下,如何才能實現平穩對接?如何將其與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相結合?等等一系列具體的問題,需要我們不斷深入研究。
目前,我國的事業單位與企業實行著兩種截然不同的養老保險制度。自20世紀90年代,企業便逐步建立了全國統一的社會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制度框架。而與之相比較,我國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明顯滯后。
事業單位與企業養老保險制度,差距何在
首先,現行的計發辦法存在差異。企業統一實行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形成由個人、企業、國家三方共同參與的財務模式,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權利與義務相對等的模式。基本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具體參照職工的繳費年限、繳費工資額以及個人賬戶儲存額;而事業單位養老金基本由國家財政負擔,養老金水平以退休前工資為基礎,輔以工齡長短作為計發依據。
其次,養老金替代率差距明顯。
養老金替代率指勞動者退休時的養老金領取水平與退休前工資收入水平之間的比率。它是衡量勞動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異的基本指標之一。養老金替代率的具體數值,通常是以“某年度新退休人員的平均養老金”除以“同一年度在崗職工的平均工資收入”來獲得。
目前我國企業職工的養老金替代率大約為60%左右,而大部分由財政全額撥款和差額撥款的事業單位,養老金替代率高達90%。由此可見其差距之大,而且這一差距仍在繼續擴大。
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勢在必行
首先,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已成財政負擔。
目前我國共有事業單位一百三十多萬個,從業人員三千多萬人。而隨著事業單位退休人員數量不斷增多,整體工資水平不斷上漲,支付養老金的負擔日益嚴重。與此同時,隨著我國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斷提高,老齡化問題將越來越嚴重。由于養老金缺口仍然由財政負擔,因此,財政部門已不堪重負。
其次,事業單位與企業實行不同的養老保險制度,阻礙了人才的合理流動。
當在事業單位工作多年的人員轉入到企業后,其養老金按照企業發放標準執行,待遇會大大降低。反之,當在企業工作的人員轉入到事業單位后,待遇標準會大大提高。于是,基于對退休后的生活水平考慮,很多人會在退休前利用自己的關系網進入事業單位。兩者均不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動,造成人員配置效率低下。
因此,隨著近些年來事業單位改革的不斷深入,建立全社會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勢在必行。而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涉及人數多、范圍廣、程度復雜,在改革過程中要充分考慮事業單位的職工利益,保證制度的平穩銜接,不能“一刀切”,應根據具體情況,分類處理,建立多支柱、多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
構建新的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應分類處理
根據《關于事業單位分類及相關改革的試點方案》(征求意見稿),將現有事業單位依據社會功能,劃分為承擔行政職能的、從事公益服務的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三個大類。事業單位養老保險體制改革應與分類改革相配套。因此,對于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應根據不同事業單位的不同情況分類處理。
第一,改革后具有行政職能和從事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可劃轉到公務員養老保險制度體系。
第二,改革后,企業化運作的從事經營活動的事業單位和可實現由市場配置資源的事業單位,可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與此同時,應解決好新老制度的銜接和待遇的平穩過渡,不能造成新的不穩定因素。
對于“老人”(改革前退休的人員)按照原來待遇標準發放養老金;對于“新人”(改革后參加工作的人員)納入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而如何確立“中人”(改革前參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員)養老金標準是三者之中最復雜的,對改革的順利推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建議將“中人”劃分到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體系之中,為了保障退休后的待遇水平不降低,應建立過渡性養老金補貼制度,并鼓勵個人參加其他形式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
第三,由國家全額撥款的、繼續從事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是改革的重點,其養老制度確定應參照同級相關單位,建立省級統籌的養老保險制度。
制度設計上應遵循與企業和機關養老制度相銜接,并且體現個人權利與義務相對等的原則。建立以基本養老保險為基礎,職業年金、個人儲蓄相結合的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保險制度。
第一層次為基本養老保險,基本框架如下。
其一,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繳費方式。社會統籌體現社會公平,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與企業之間的差距,做到發放標準統一。社會統籌基金全部由單位繳納,繳費比例根據替代率水平測算確定。個人賬戶與個人繳費相掛鉤,實行“多繳多得,少繳少得”,調動個人積極性。可暫設定個人繳費比例為8%,繳費全部計入個人賬戶。
其二,養老基金實行省級統籌。各省(市、自治區)養老保險局設立公務員、事業單位、企業養老金管理部門,負責各自領域的養老金經辦工作;同時,設立相關的協調機構,便于協調在不同性質單位間流動人員的養老保險對接工作。
其三,將養老金發放標準與物價水平和工資指數相掛鉤,使其不至于因物價上漲而降低生活標準。
第二層次為職員年金。所謂職員年金,是職業年金計劃的一種,類似于企業年金,是指事業單位職工在依法參加國家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費用由單位或單位和個人共同繳納而建立的補充性養老保險。不同于企業年金的是,職員年金應堅持法定強制實施原則,符合條件的單位必須參加。這樣既有利于穩定事業單位隊伍,又保障了改革后事業單位待遇水平不會出現大的波動,同時又有利于與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銜接。職員年金基金也要通過市場化運營來實現保值增值。
第三層次為個人儲蓄和其他投資方式。個人儲蓄是一種自愿參加、自愿選擇機構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職工根據自己的工資收入情況,按照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的相關規定繳納儲蓄保險費。經辦機構為參保職工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個人繳納的基本儲蓄保險費及利息全部計入個人賬戶。
與此同時,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只是事業單位社會保障改革的第一步,不應僅僅局限于養老保險方面,還要將其擴大到醫療、工傷、生育、失業等社會保險,建立全面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