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使全球經濟陷入低谷,IT產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波及。IT企業何時能走出經濟的低谷?集成設計與制造是不是半導體企業的競爭優勢?如何抓住未來計算應用的機會?對此,《計算機世界》總編輯孫定與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數字企業事業部總經理帕特#8226;基辛格博士進行了深入交流。
創新不應停止
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應更加強調對產品的研發能力和擴展市場能力,一旦經濟回暖,就有機會跟上經濟走勢并重新走出低谷。
孫定: 很高興再一次見到您。去年我們做過一次訪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上一次見面到現在發生了很多事,國際金融危機、美國大選等,業界對今后幾個季度經濟的發展和IT產業的發展形勢都很關心。你認為,目前金融危機是否對IT產業造成一些負面的影響?
基辛格: 目前,整個IT界表現出一定程度的保守,每個人都在擔心金融危機可能對自己的業務帶來影響。英特爾上個季度的業務發展有所放緩,所以對于未來的預期,我們也有一些保守,而且英特爾的大部分客戶對他們的庫存以及圣誕期間的銷售都很憂慮。因此,整體市場的態度都非常謹慎。但是,我們對于技術或IT產業的發展方向仍然很有信心。
孫定: 金融危機使很多外企不得不開始裁員,第三季度IT公司的財報普遍不太好。有市場研究公司認為,未來幾個季度各行各業都可能削減IT的經費和投入,這是否會影響到英特爾未來幾個季度的、尤其是企業級市場的業績?對于這場金融危機,英特爾有怎樣的對策和計劃?
基辛格: 與其他公司一樣,現在英特爾在支出方面非常謹慎。同時,英特爾在持續不斷地強調要提高我們的效率。這意味著在特殊的階段,我們更要特別關注公司業務的增長點,即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并且要節省成本。我們都知道,靠省錢是走不出衰退的。因此,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更加要強調對產品的研發和市場能力,一旦經濟回暖,就有機會跟上經濟走勢并重新走出低谷。鑒于英特爾現在有非常好的產品,財務報表的情況也非常好,所以我們對于未來還是充滿信心的。
孫定: 社會各界都在猜測,這次金融危機什么時候能過去,有人說1年,有人說3年,也有人說5年。請問基辛格先生,您認為這次金融危機多長時間可以結束?
基辛格: 我不是經濟學家,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很難有一個非常具體的想法或觀點。但我認為,不管經濟的衰退或不景氣持續多久,英特爾目前最重要的任務還是在經濟衰退的過程中保持競爭力。目前的趨勢很明顯,金融市場將發生非常大的變化,這個變化的過程有可能是20年或30年,我并不認為經濟的影響會是一個短期現象。但同時,我們也非常樂觀,一旦經濟回暖后,英特爾將會處于一個很好的地位。
設計與制造不分家
垂直整合的商業模式,即將設計和芯片制造整合在一起,是英特爾的一大優勢,也是英特爾商業模式的一個基礎。
孫定: 最近半導體業有一件非常引人注目的事,就是AMD分拆了自己的制造業務,走向了專注于研發和代工產品的新模式。事實上,NXP、英飛凌、飛思卡爾等半導體廠商早已走上了這種“輕資產”的行列。不論是從提高企業的效率還是降低成本來講,這種考慮都是比較積極的。那么,英特爾如何看待“無工廠”和“輕制造”的趨勢?這是否會成為未來半導體工業的發展趨勢?英特爾還會堅持走集成設計與制造的道路嗎?
基辛格: 現在半導體業的廠商大部分都沒有生產或者制造能力。但對于英特爾,我們認為垂直整合的商業模式——將設計和芯片制造整合在一起,是英特爾的一大優勢,也是英特爾商業模式的一個基礎。
英特爾認為,這樣有助于使芯片制造更有效率,同時也有助于促進創新。例如英特爾在Nehalem芯片中使用的電源門技術,可以開、關處理器的單個核心,對操作系統保持透明,實現超低漏電量,并讓每個核心在獨立的電壓、時鐘頻率下工作。這樣的技術,需要制程技術與芯片設計人員親密無間地合作才能產生。此外,在制造技術中,鉿元素的使用,也需要制程技術和設計人員之間強有力的合作才能實現。因此,這些都表明,將設計和芯片制造整合的商業模式會為英特爾帶來很大優勢,在芯片的性能和能耗方面都是如此。
同時,英特爾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所以,我認為AMD轉變它的商業模式、將制造業剝離出去后,將會進一步提高英特爾在新領域的競爭優勢。
孫定: 上一次我們見面時,你提了一個“Tick-Tock”(鐘擺發展模式),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英特爾發布了45納米后的這段時間,用戶的反響如何?
基辛格: 是的,上一次會面我向您提到了Tick-Tock的處理器發展模式,即每兩年更新一次微架構(Tock),中間交替升級生產工藝(Tick)。英特爾的45納米制程技術,在市場上非常成功,無論在性能還是在功耗等方面都超出了我們的預期。
尤其是4核產品,幾乎進入英特爾從移動產品到服務器的所有產品線。現在,英特爾針對高端服務器市場推出了6核產品。下一步,我們將發布新的架構。

孫定: 新的架構有哪些新的技術特點?
基辛格: 全新的微架構,性能將得到進一步提升,但能耗不會增加。新產品將有雙核、4核、8核,每個核上都有兩個線程。例如在第四季度剛剛發布的英特爾酷睿i7處理器,擁有4個核心和8個線程,具有支持超線程技術和加速模式、8MB英特爾智能緩存、集成3通道DDR3內存控制器、PCI Express 2.0等特性。所有這些特性疊加在一起,使新產品的性能提高3倍。
我們期待市場將對新產品給予非常積極的反映。目前已經有第三方機構給出了一些基準測試結果,對我們的產品都給予了很高評價。
孫定: 按照Tick-Tock模式,2009年應該是32納米技術。現在談論32納米技術也許為時尚早,但你能否做一些簡短介紹,例如32納米的產品會是怎樣?會給用戶帶來什么好處?
基辛格: 到目前為止,我們對新的32納米技術還沒有過多討論和評論。在Nehalem之后,Westmere將是第一款32納米制程技術的產品,并于2009年的晚些時候推出。作為新的一代的Tick-Tock模式,它的制程技術是更新的,但是會延用上一代的系統設計和微架構,即繼續使用Nehalem的插槽和主板。現在整個項目正在按計劃、按時地推進,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將會透露更多新產品的性能。
籠統地說,Westmere將會在芯片上集成更多晶體管,集成更多新的功能,并且性能將進一步提升。它的尺寸會更小,能耗會等同于甚至低于現有產品的水平。可以理解為,新的制程技術將給用戶帶來性能更高、能耗相等或更低的能效比的產品。
“云端”的機會
云計算業務的市場正在以每年20%~25%的速度發展,而傳統數據中心的業務的發展速度則是5%~10%。英特爾目前的研究和產品已經能夠滿足云計算的一些需求,因此,英特爾現在要做的是將現有的移植到云計算領域中。
孫定: 除了處理器之外,另一個業界很關注的話題是SSD。英特爾也在發展SSD技術,我想請問你,英特爾在企業級的系統架構里,對SSD有怎樣的考慮?
基辛格: SSD是一個非常激動人心且顛覆性的技術,它能夠使我們打破I/O的瓶頸。一般情況下,I/O往往會成為CPU提升的瓶頸。但隨著SSD的推出,能夠提高整個系統的性能。英特爾一直作為IT界閃存的提供商,這樣的經驗使我們對于閃存的物理性能和在工作系統中的閃存負載都有深刻的理解。這就是為什么英特爾一推出SSD產品,就好評如潮。甚至有人說,可以把其他SSD產品都扔掉,只使用英特爾的。
孫定: SSD目前價格比較高,是阻礙其推廣的主要原因。你認為,在未來兩、三年內,價格是否會降下來?
基辛格: 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價格會進一步下降,正如閃存產品的價格趨勢一樣。雖然和硬盤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但如果考慮到SSD本身的性能、能耗和可靠性,它的優勢還是非常突出的,是超值的產品。
例如在企業級高性能計算數據中心,他們現在就可以將1000個硬盤換掉,換成50至100個SSD,這樣20: 1或10: 1的水平,無論從成本、能耗、尺寸還是從性能看,用50個SSD換1000個硬盤都有很大優勢。
孫定: 微軟剛剛宣布了云計算的操作系統,越來越多的企業在這方面有所行動。那么,英特爾怎么看待云計算?在這一領域,尤其是在中國,英特爾會做些什么?
基辛格: 確實,云計算有很大的經濟優勢。云計算業務的市場正在以每年20%~25%的速度發展,而傳統數據中心的業務的發展速度則是5%~10%。所以英特爾認為,云計算未來會有更多應用。除了現在已有的郵件、博客、相冊等應用,未來會有越來越多新的服務模式。一些公司已經開始把郵件、存儲等應用放在云端,這種趨勢會持續、不斷地向前發展。
但是,是否所有的東西都要放到云端去呢?事實上,本地計算依然有它很大的價值。例如用于公司審計和安全的數據,依然會存在本地數據中心。
在提供云計算和應用方面,英特爾一直做得很好。正如微軟、騰訊、百度、搜狐等公司一樣,英特爾在云計算上的市場份額也不錯,而且我們有信心推出差異化的產品和高端“云數據中心”等應用。
孫定: 云計算的技術基礎架構、處理器、計算機系統的技術架構都是與以往不同的。你如何看待這種互聯網計算模式的變化對處理器的影響?英特爾是否有計劃開發適合云計算的處理器?
基辛格: 事實上,英特爾目前的研究和產品已經能夠滿足云計算的一些需求,例如可管理性、虛擬化、高能效以及高密度數據中心等。這些并不是新的,也不像過去多媒體到來時所需要的指令集。因此,英特爾現在要做的是將現有的技術移植到云計算領域中。
關于云計算處理器的問題,英特爾正在進行非常認真的評估。云計算需要高密度、高擴展性的數據中心,而刀片和低功耗的處理器恰好在這方面有很多應用。英特爾也發現,云計算的應用可能需要很高性能的、多線程的處理器,可能是更多核架構,也可能是“眾核”架構。同時,我們在積極研究如何提高云計算在互聯性方面的需求。現有的IP數據中心可能有1萬臺企業電腦,這意味著要有1萬甚至兩萬個交換機,如何解決這些設備的存儲問題?如何構建相應的網絡架構?將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
總裁感悟
“云”是一場新的跋涉
就如摩爾定律所說的,技術就是不斷地創造、再創造。技術發展得太快,也許明天的競爭對手會比今天做得好一倍,創新是一場永遠不能停的長途跋涉。
隨著去年云計算開始被廣泛提及,一場新的創新跋涉將開始。英特爾顯然在這方面也有自己的想法。
基辛格認為,云計算的發展對英特爾的服務器業務非常有幫助,并對可管理性、虛擬化、密度、高能效等方面提出新的挑戰。“云計算會比效用計算更成功,可以在高度伸縮性的數據中心使用。云計算在一些Web 2.0網站也已有所應用,例如Google、微軟、雅虎、騰訊等。”這一市場,剛好是英特爾的至強處理器的核心應用領域,英特爾的服務器業務將會側重這方面的研發。
“服務器市場會重新掌握平衡,這對服務器市場的發展將非常積極。”基辛格認為,有公共使命的應用依然會在企業內部服務器上。云計算的發展,會推動服務器的發展,使服務和應用進入新的階段。(文/王臻)
采訪手記
他創造了加班和
求學紀錄
已經數不清這是基辛格第十幾次中國之行了。印象中,每次他在中國的短暫逗留,日程都被排得滿滿的。對話中,總有一杯咖啡遞到他手中,他卻始終保持著精神和專注。“做老大忙,做英特爾的老大更忙。”見到基辛格的時候,同行的工作人員這樣對我說。他只在北京停留一天,結束對話已經近傍晚,基辛格還要去拜訪合作伙伴,并乘坐最晚的飛機回美國。
從小生長在農場的經歷,使基辛格的精力格外旺盛。他是英特爾最年輕副總裁紀錄保持者,也是第一任首席技術官(CTO)。對于英特爾這樣技術領先的公司,副總裁或CTO都是很多人的夢想。
難得的是他不只事業成功,也是一位好丈夫和好父親、虔誠的基督徒。他曾經在歐亞出差期間,利用周末飛30個小時回美國為太太慶祝生日,再飛回到亞洲工作。
在英特爾工作的近30年中,基辛格更換了很多崗位,但他熱愛每一個崗位,也創造了英特爾的兩項最高紀錄: 加班和求學深造。他曾經每周工作30到80個小時不等,并至今保持著在英特爾報銷學費數額的最高紀錄。(文/王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