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悉,近1個月來備受中國IT企業關注的“核高基”國家重大專項的競標結果,即將于12月底浮出水面。按照1∶1∶1的資金配套比例,重大專項對于政策、資金、人力、工程項目的牽引效應,值得高度期待。國產軟件的星星之火,或將呈現燎原之勢!
國產基礎軟件產業的洗牌已經開始。這輪洗牌最突出特征是,以大型國有企業為龍頭的“國家隊”擔當資本重組的主角。重大專項對資金配套的規模要求,已經直接推動了以CEC、CECT、中國軟件等公司等為代表的重量級的資本推手介入。國產軟件分散、小作坊式的產業布局,有望改變。這與美國硅谷的技術創新模式有些“形似”: 新興技術和產品的原創過程,總是先由無比活躍的小公司完成,一旦市場潛力顯現,就會迅即被大腕們收入囊中。但與硅谷模式不同的是,在當前全球經濟危機四伏的時刻,大型國企強勢介入軟件業的重組,將再次體現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獨特優勢。
國產軟件將比以往任何時期,擁有更多的實戰演練的機會。國產軟件迄今為止始終未能獲得大面積應用,有的即便紅極一時,但也因不具備強悍的整體能力而敗北。這一結局導致國產軟件連試錯的機會都沒有!這就是國產軟件多年來面對的最大尷尬。但好的軟件不是編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現在,這一尷尬局面行將被打破。在“核高基”國家重大專項的申請過程中,眾多國產軟件企業紛紛與國家級重大工程項目聯合“組隊”。這些工程項目不僅為軟件企業提供了可靠的市場保證,更為軟件技術創新和產品改進提供了最好的應用環境。
在一些領域超越對手,中國的軟件和服務能力已經成為世界級的領跑者。譬如中國的許多大規模應用,在世界上絕無僅有,如此必然造就中國軟件技術的領先能力。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門票的網絡發售,因高訪問量的集中迸發導致了由國際奧委會指定的某國外IT服務商設計維護的門票預定網站癱瘓; 后來,正是在中國本土IT服務團隊的指點下,這一問題才得以破解。這樣的例證在電信等許多關鍵領域,已并非偶然個案。否則,華為、中興通訊憑什么將生意做到了海外?
如果將軟件的競賽比做一場艱難的長跑,現在國產軟件正處在一個關鍵的彎道加速時刻。國產軟件企業尤其不可以喪失ICT融合、工業和信息化融合帶來的產業升級的絕好良機。每一次重大產業升級,都意味著起跑線的重新定位。為此,國產軟件一方面應珍惜現實機會,吃透業務需求,加速軟件產品的成熟化; 另一方面要著眼于長遠,瞄準互聯網、移動通信領域的軟件應用,及早布局未來主戰場,絲毫不可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