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30年,整個中國堅持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這條原則,圍繞著“改革開放”的中心思想發展經濟,舉世可見,現在的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的一個重要經濟體。然而,到現在,中國經濟開始系統性地承受挑戰,在過去30年高速發展中曾經發揮了根本性作用的一些優勢,開始出現疲態,甚至成為負累。
中國信息產業(包括信息產業與信息化)是中國經濟大潮中千舟競渡之普通一員。信息產業的發展前景,必須放在中國經濟發展的整個大背景下去考量。中國經濟的大形勢,如果不是被討論的主題,也必將成為其他討論的背景。中國經濟受到的那些嚴峻的挑戰,不僅要折射到信息產業,而且還要產生更多深層次、具象化的問題,這是我們在面向下一個30年時,必須要深深思考的問題。
總體而言,有3個根本性的、全局性的問題:
首先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我國在過去制度改革過程中,曾經不斷強調、不斷修正的一系列的重要關系之一。過去30年,對中國信息產業大發展來說,政府的主導作用顯而易見,其成功之處已經被證明。未來30年,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將變得越來越重要,如何區分各自的職能,實現兩者的分工與結合,在新形勢下更有助于產業發展,會成為一個新挑戰。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市場要發揮更基本、更大的作用,而在市場無能為力的地方,如公共事業、公共資源、社會問題、為產業發展提供保障等方面,政府要更加積極地關注和加以解決。
其次,信息產業的發展,必須要完成從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物質資源的高投入,向人力資本的高投入的方向轉化。中國經濟過去30年發展是抓住了一次全球分工的機遇,同時,也付出了物質與環境的代價。對信息產業來說,過去30年,從根本上完成的是制造業的完善,而未來30年,建立起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是必然目標。而這一切,最根本的是人力資本制度的建立。中國要變成信息產業強國,要告別抄襲與模仿,實現智力的革新與創造,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就必須要從根本上解決人力資本的培訓、流動、估值與保障的問題。
第三點,中國經濟中的二元制的問題,將成為中國信息產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未來的鴻溝不是經濟鴻溝,而是數字鴻溝。要消除城鄉間的差距與緊張,消除城鄉間二元結構,信息產業要發揮根本性的作用。過去30年,無論是制造還是市場,客觀上都是以提高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人口收入為結果的,而中國孱弱的農村經濟與龐大的農村人口,將成為約束未來30年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根本因素。信息產業在過去很多年扮演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龍頭角色,而在未來,它要獲得發展,同樣要在城鄉平衡發展中承擔重要責任。
30年改革開放已經給中國提供了智慧和勇氣,毋庸置疑地,繼續堅持改革開放,依然是整個中國經濟、當然包括信息產業獲得大發展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