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今世界,體育產業的發展明顯加快,已經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經濟學家預測表明,體育與文化、娛樂、旅游等產業將成為21世紀最具增長潛力的產業。然而,在我國高水平體育經濟人才的缺乏,已經嚴重制約我國體育經濟的發展。為此,本文對制約我國體育人才培養的因素進行簡要剖析,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 體育經濟 人才 制約 培養
一、制約我國體育經濟人才培養的因素
首先,我國目前的體育經濟型人才培養的結構與市場機制不相適應體育經濟專業人才培養。從體育經濟發達的國家的經驗來看,其已經建立了各種類型培養方式,商學院培養向跨國公司和大企業的運動營銷部門輸送的高層次的體育經濟型人才;體育學院或體育系培養到體育俱樂部從事體育經濟管理的高級體育經濟型人才;各大學的體育學院或社區學院培養到單項俱樂部和中介機構從事專項賽事經營和專項運動員代理的專項體育經濟型人才。而在我國目前29所體育學院和各大師范院校體育系,體育經濟學只是一部分體育類專業的選修課程;而我國的運動項目管理中心、職業俱樂部、體育中介機構、從事健身娛樂經營的企業等卻需要大量的體育經濟型人才。
其次,我國政府參與體育經濟管理機制與市場經濟機制不相適應體育經濟專業人才培養。從體育經濟發達的國家的經驗來看,政府是以市場為導向,利用經濟杠桿和加強法制建設參與體育經濟管理。我國政府參與體育經濟管理行政管理的多,法制管理的少。另一方面我國電視轉播權是中央電視臺壟斷經營,各俱樂部的生存主要靠大公司、集團的冠名費和極少的廣告費、門票收入維持生計,沒有形成獨立的實體。政府管理職業體育機構剛從政府部門脫胎而出,行使職能模糊。在工作方法上還習慣按計劃經濟行政命令進行管理。在觀念上不愿接受完全的市場經濟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二、體育經濟經濟人才的培養策略
首先,人才的培養需要機制,所以體制改革是體育經濟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基于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只有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能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育體制。系統科學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只要抓住少量的至關重要的變量因素,就可以控制整個系統的發展。在體育經濟改革過程中,政府應把主要精力放在建立趨于完善市場體育經濟體制,加強法律法規建設,加快體育經濟體制改革步伐,用法律的手段參與管理,用經濟投人、稅收等手段調節體育經濟等方面。只有如此才能讓體育經濟專業人才的培養真正符合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需要。
其次,我國的高等教育要加強體育經濟專業課程體系的完善。據了解,目前國外,尤其是美國在體育產業經營方面的人才培養,從本科生到研究生都已形成較為完善的課程體系,雖然我國已有一批素質較高的專業骨干教師,但也面臨新專業變化的挑戰,教師的專業素質還需不斷提高。一方面要加快優秀師資人才的引進,另一方面將選派一部分年輕教師到其他大學或國外學習、進修提高業務水平,全面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同時要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盡快出一批有具有我國特色的研究成果。體育經濟專業尚屬于新興專業,很多方面需要努力建設。特別是,新專業的建設過程沒有可供借鑒的經驗,需要艱苦地探索和完善,這一過程就是教學的研究過程。綜觀當前我國體育經濟領域的研究情況,應針對我國體育經濟學科研究的實際情況,加強對體育經濟、體育生產、體育產品、體育產業、體育投資、體育消費、體育市場、體育經營、體育經濟效益等一批重要學科的研究。
最后,體育經濟管理專業人才應該具備較寬的知識面和具有多元化文化理念以及實現跨文化融合的能力。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其關鍵的影響因素在于體育經濟管理專業結構設置,因此完善體育經濟管理專業結構設置對于培養體育經濟專業人才十分重要,具體而言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把握。一是要具備豐富的知識結構。體育經濟管理專業人才的就業方向主要為各級各類體育行政管理、體育產業管理、俱樂部管等。這種工作性質決定了每位畢業生在今后的工作過程中要與人接觸,涉及到自身“德”的問題, 因此應當具有人文知識, 加強人文精神教育。要與社會接觸,因此要掌握一些社會科學知。要與自然與物接觸,因此要有“德”懂“理”。從體育經濟管理專業人才所需要的知識結構不難看出,體育經濟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多學科的交又與互融。要避免體育經濟管理過多的考慮體育專業問題, 同時還要注意區別學科交叉互融不等于幾個具體學科知識簡單的匯合。二是要使其具有多元化文化理念以及實現跨文化融合的能力。多元文化互補性提升是全球化時代文化創新的必由之路,未來的世界沒有一種普世皆準或唯一優秀的文化,“勝者通吃”法則在文化發展領域毫無立錐之地。文化的全球化不是文化的趨同化,而是一種跨文化對話和交流的機制。體育就是一種文化。特別是現在國際體育賽事的不斷增加,使得體育在最大程度上實現了跨文化的融合。因此對于體育經濟管理人才的培養應樹立多元化文化理念。
再次,聯合社會各個方面的力量培養體育經濟人才。筆者認為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人手:(1)商學院、體育學院培養體育經濟型人才,目前可以墻訓大批的退役運動員和經濟類專業的富余人員,搞體育產品的營銷,體育經紀人和各俱樂部一般工作及群眾體育工作。(2)綜合性大學體育系與經濟系聯合墻養高級體育經濟人才,授予“學士”學位,到專項管理中心。各大職業俱樂部、中介機構擔任管理工作或體育商品市場開發。(3)經濟專家和體育專家合作培養高層體育經濟專家、授予碩士、博士學位,致力于國家和國際體育經濟科學管理與研究。
只有通過各個方面的資源整合才能使得體育經濟人才的培養更加符合實際體育產業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張巖等:體育經濟學[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2]國家體育總局干部培訓中心編.新世紀體育改革與發展之探討[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9
[3]張 巖:我國體育經濟學發展的趨勢和建議[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3(6):12~14,19
[4]伯尼.帕克豪斯:體育管理學——基礎與應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