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國際化的激烈競爭環境下,民營企業由于面臨種種困境和危機,為了生存和發展必然面對企業轉型。本文以發展經濟學的視角,從動因、方向、保障和影響因素等方面對民營企業轉型問題進行分析,期望對民營企業的管理者在關于企業轉型的決策上有所啟示。
[關鍵詞] 發展經濟學 企業轉型 民營企業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行業競爭日益加劇,各個企業都競相為顧客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并且努力去超越競爭對手而謀求生存和發展,求變求勝可說是企業發展的推動力。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處于兩難的境地: 要么冒風險實施戰略轉型;要么坐以待斃被市場淘汰。
民營企業作為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地位與作用均不容忽視。經過改革開發30年來的快速發展,現代民營企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積累,為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逐步從規模擴張進入到提高核心競爭力階段。目前民營企業普遍遇到一些困境,如管理結構不科學、運行機制不適應、技術創新不足和融資途徑匱乏等,這對民營企業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礙。
一、關于發展經濟學的一些觀點
發展經濟學(Development Economics或Economics of Develop-ment) 產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當時一大批第三世界國家紛紛興起但都面臨著貧窮落后的經濟局面,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口增長率高、經濟增長率低、經濟結構落后、失業問題嚴重困擾著各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為了應對這些問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學家共同對該問題作出了深入的理論探討。
我國著名發展經濟學家張培剛在1945年撰寫的哈佛大學博士論文——《農業與工業化》中首先提出發展經濟學的理論。他認為:“發展經濟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發展經濟學是指凡是研究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問題的理論和學說都可以算是發展經濟學,其理論可以溯源到1776年亞當.斯密發表的《國富論》中涉及到的關于經濟發展的理論;狹義的發展經濟學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發展經濟學,它的主要任務是研究農業國或發展中國家如何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或者說如何實現經濟起飛和經濟發展的問題。
發展經濟學關于經濟發展問題,有三種主流思想:1.強調資本積累的重要性;2.強調計劃化的重要性;3.強調工業化的重要性。強調資本積累的重要性的發展經濟學家有W.A.劉易斯(1915~)、R.納克斯(1907~1959)、P.N.羅森斯坦-羅丹(1902~)和W.W.羅斯托(1916~)等人。他們提出了兩缺口模式,即國內儲備的不足需用國外資本的流入來填補。另一方面,T.W.舒爾茨(1902~)等人從智力開發作用的分析,認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并非只是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的重要性必須受到足夠的重視。
60年代以后,發展經濟學家們逐漸認識到,影響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早期的理論和政策建議有畸重畸輕的缺點。因此,發展經濟學開始較全面地關注影響發展的各種因素。他們提出,過于側重工業化的國家,應當重視工農業的平衡發展;過于強調重工業的國家,應注意輕工業的發展;在工業化的發展戰略上,要糾正過去有時過于重視進口替代、有時過于重視出口鼓勵的偏向,作到把出口鼓勵和進口替代更好地結合起來;在生產結構上,不應停留在勞動密集的生產,而要適時發展技術密集、資本密集的生產。
隨著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發展經濟學開始關注一些新的問題,其研究視角、研究方法甚至整個理論體系也開始發生變化,發展經濟學正在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可持續發展的機制研究不斷深化。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提出是人類發展理念的飛躍和發展理論的重大突破,它提出了發展的目標和方向: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機制到底是什么,怎樣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運行機制,尤其是根據這樣的運行機制,發展中國家的宏觀經濟調控、產業結構布局、企業發展方向應該如何調整,以及世界各國如何處理全球利益和國家利益,在平等互利基礎上實行合作。
二、關于企業轉型的觀點
企業轉型是運用資源優勢、調整產業戰略定位、獲得新的經濟增長點或擺脫經營困境的重大戰略行為。事實上,企業大部分戰略是事先的計劃和突發的應變的組合。“戰略既是預先性的預謀戰略,又是反應性的適應性戰略”。換言之,“戰略制定的任務包括制定一個戰略計劃,即預謀戰略,然后隨著事情的進展不斷對它進行調整。一個適當的戰略是經營者在公司內外各種情況不斷暴露的過程中,從而規劃和再規劃的結果。”
沙辛(Shaheen, 1994)對企業轉型的定義,當企業組織在價值、形態、表達、技術及行為等項目的移轉,讓組織架構具備彈性化,能實時應對環境的變化。并認為企業轉型不僅是企業改造的重設計,同時包括組織文化的重造、組織架構的重組、戰略與產品的新定位及企業核心能力的新變化。沙辛還提到轉型的主要目的系企業在歷經一段時間的努力之后,能大幅改善競爭績效,并能持續維持企業競爭力。
周佳欣(1997)認為“企業轉型”的定義:為企業對環境、競爭變化下的一種基本的、全面性的、大規模的革命性改變,企圖調整或改變企業現有的營運架構,突破現狀,重創企業活力的一種行為現象。
王吉發和秦夏明(2006) 通過建立競爭優勢的分析框架,指出: 企業轉型的動因在于內生和外生動因的影響,企業轉型問題的研究過程一般遵循著“資源——能力——行業內地位提升——產業定位”的邏輯線索,給出了一個企業轉型研究的新范式。
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各種要素(有形要素:資本、勞動和自然資源;無形要素:技術、知識、組織和制度)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力(權重)是不同的。在制訂戰略時,企業需要具備足夠的“組織能力”、“個人能力”及“有形資產”,且結合適當的轉型戰略來配合企業此一階段的發展成長,以便增加戰略績效達成的可能性;在此情況下轉型戰略的選擇結合企業現有的資源基礎具有顯著影響。足見企業的轉型戰略與資源基礎之間有顯著的關系存在,即企業對轉型戰略與資源基礎的表現相關,也就是說企業對既有資源基礎的不同,會表現其在轉型戰略的選擇上也會有異。
三、對民營企業轉型的啟示
1.生存危機是企業轉型的根本動因
在自然界為了生存和發展,任何物種都必須根據環境的變化調整生存模式、更新生存技能,與環境的變化協調同步。同樣,處于市場劇烈變化和技術不斷創新的環境下,民營企業面臨更大的生存危機,必須及時調整經營目標、更新產品結構、轉換經營策略,實現企業轉型。英國石油公司之所以能通過轉型,由最薄弱的工業企業轉變成為英國實力最強盛的工業巨頭之一,是因為當時的公司經營面臨著將要破產的危機;蘋果公司由堅持維護自我技術和產品獨特性的電腦公司,轉向提供全功能電子產品與服務的廠商,是由于其將面臨傾覆之災……無數案例表明,生存危機是導致企業轉型的根本動因。所以說,當危機來臨,通過轉型克服衰退、恢復成長能力,已經成為民營企業謀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2.產業轉移為企業轉型指引方向
在發展經濟學中,對產業結構發展有兩種不同的戰略:平衡戰略和非平衡戰略。平衡戰略要求依賴計劃平衡,同時利用市場的組織功能,借助優先發展的產業或主導產業的聯系效應,迫使各產業部門自求平衡,以求得在更高的層次上建立產業結構的平衡;非平衡戰略要求在一定的產業結構中尋求和選擇優先或重點發展的產業部門,并通過強有力的產業政策向這些部門傾斜,目標是求得產業結構的高度化。
民營經濟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日益顯示自己的活力。對于處于民營企業產業群中的企業而言,其所處的外部環境——產業群的特征、結構、知識創新和擴散的速度和效率,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這一外部環境隨著技術進步的重心的改變,在不同部門產生科技發明都會帶來結構的變化。民營企業在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產業的同時積極發展高科技產業應該成為當前產業結構調整的主題。
3.運行機制是企業轉型的保障
經濟主體的活力會受到企業體制與企業組織形式的制約。當前,就以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之間的關系來說,技術創新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最迫切任務。而正是由于民營企業的制度創新不足,技術創新所遇到的困難也就難以解決。例如,我國民營企業目前在凝聚人才、儲備人才、吸引人才方面有很多缺失,關鍵在于制度創新不足,通過制度創新可以形成有效的激勵高科技人才的機制,并讓高科技人才享受技術創新帶來的好處。
民營企業大多由家族企業發展而來,帶有濃重的家族企業的烙印,往往表現為所有權和經營權高度集中。家族企業是家族資產占主導的家族關系契約和要素契約的結合體,是家族成員對企業的所有權和控制權保持擁有的一個連續分布的狀態,是家族及泛家族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導致組織行為的經濟組織。在家族文化背景下,民營企業帶有明顯的局限性:(1)企業決策由家長個人決策;(2)只任用家族成員或親戚來擔任高層管理人員,或僅在有限的范圍內挑選接班人;(3)企業的產權通常是封閉型的;(4)企業的企業目標往往是模糊、不確定的。這些都必須從機制上予以根本解決。如,開放企業產權,即向愿意投資的人開放。產權的開放不但拓寬了企業融資的范圍,有利于技術進步,而且企業產權結構得以發生變化,成為真正由多元投資主體投資所組成的企業。規模較大的民營企業將順應潮流走上公司制的道路。
4.核心資源影響企業轉型的成敗
民營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除了需要資金、技術、設備等資源之外,人才是生產力諸要素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它關系到企業競爭力之強弱,是企業的核心資源。一方面是行業的超速擴張需要大量人才;一方面是企業人才培養的滯后,如果不能擁有足夠的人才,就喪失了競爭的先機。人才是企業最活躍、最易流動的因素,企業的競爭說到底還是人才的競爭,一個想長遠發展要做大做強的企業一定要注意克服短視行為。忽視了內部人才的培養,使企業對人才的內部獲取能力變弱,甚至缺乏內部獲取能力,從而導致了對外部人才市場的過度依賴。因此,民營企業要實施多角度關注、多方位保障的人才戰略儲備。
四、結論
而隨著新經濟的日趨崛起、擴散和全球性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以及全球競爭的日漸加劇,我國正處于一個關鍵的戰略機遇期,民營企業應該按照經濟發展的規律,應對生存危機,順應產業發展的方向,轉變運營機制,優化核心資源,通過加快經濟轉型的步伐實現跨越式發展,進而在新經濟時代下的全球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美)德布拉吉·瑞(Debraj Ray) 陶然譯:發展經濟學(Development Economics)[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出版
[2](美)湯姆森等 段剩華等譯:《戰略管理》(Tomson, S., Strategy Management,1998)[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11頁
[3]Shaheen, G. T. Approach to Transformation[J].Chieh Executive,1994, March:2~5
[4]周佳欣:臺灣中小企業策略性轉型之研究[D].臺北: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1997
[5]王吉發 秦夏明 李漢鈴:基于競爭優勢的企業轉型范式研究[J].企業經濟,2006,(1)
[6]曹振華:企業轉型戰略管理模型建構與實證研究[D].復旦大學管理學院,2006
[7]羅殿軍 冀 田:產業群共生環境下民營企業發展戰略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6年,第4期,47~48頁
[8]劉成奎 劉振光:我國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制度創新”思考.中華工商時報,2006.7.7
[9]薛求知 宋麗麗:中國家族企業治理模式變遷的權變因素及過程[J].當代財經,2006年第10期,第6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