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運用凱恩斯絕對收入假說建立模型,對1995~2006年江蘇省農村居民的收入與消費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農村居民消費與收入之間存在顯著的線性關系。據此,提出促進江蘇省農民消費的途徑,即:建立規范有效的農業投入體制;建立高效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機制;完善消費環境;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關鍵詞] 凱恩斯絕對收入假說 收入因素 消費
一、前言
江蘇省城鄉居民在消費方面存在顯著差距,2006年,農村人均消費支出為5842.3元,同年城鎮居民的人均消費支出高達9628.59元,江蘇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遠落后于城鎮居民。究其原因,國內諸多研究認為中國農民消費觀念落后,不敢也不愿意消費。但是筆者認為江蘇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少的本質原因不在于消費觀念而在于收入有限無法滿足消費愿望,基于這個推論,運用凱恩斯絕對收入假說建立模型,使用線性回歸方法,對此進行實證分析。
二、江蘇農村居民收入與消費關系實證分析
1.數據來源
本文涉及江蘇農村居民人均全年純收入和人均全年消費支出兩項指標,所選數據年份為1995年~2006年,數據來源于1996年~2007年《江蘇統計年鑒》。下表為江蘇農村居民人均消費與收入表:
2.模型建立
本文依據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說, 建立模型, 模型的基本形式為:
Y=a+bX
其中X為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Y為農村居民人均消費。a為自發消費,且滿足a>0,這是符合實際情況的。b為邊際消費傾向(MPC),且滿足0
3.實證分析
以大型數據分析統計軟件SPSS為輔助,作出江蘇農村居民人均消費與收入關系的散點圖如下:
圖顯示,散點大概在一條直線上或者附近,說明收入與消費之間可能存在較強的線性相關關系。根據表1數據分析計算可以得到:相關系數矩陣表(表2)、變量輸入輸出表(表3)、模型綜述表(表4)、方差分析表(表5)、系數表(表6)。
綜合以上信息可得回歸方程式:
Y=290.0683+0.611X
模型的回歸系數R為0.952。
由于290.083>0且0<0.611<1,符合經濟理論,通過經濟意義檢驗。由可決系數R2=0.907,說明模型在整體上擬合得很好,通過該回歸模型,在農村居民平均消費的變化中,約有90.7%可由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的變動來解釋,可以認為模型設立正確。由F=97.337>F0.05=4.965(df1=1,df2=10)可得模型通過F檢驗。因為DW線性檢驗值為1.955,接近數值2,所以可以認為模型沒有自相關性。
由此可得出如下結論: 江蘇農村居民收入和消費之間存在線性關系。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為0.611,意味著農村居民收入增量的61.1%被用于消費,這同長期以來江蘇農村居民的收入偏低有一定關系,低收入的消費群體往往具有較高的邊際消費傾向;較高的邊際消費傾向意味著增加農民收入將有助于刺激農村居民消費。因此,江蘇農村居民消費支出較少的關鍵因素是農民收入有限從而無法滿足自身的消費愿望。要拓展江蘇省的農村市場,促進農村居民消費,關鍵在于如何增加農民收入。
三、增加收入促進消費的
現階段江蘇省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是農產品的出售及勞務輸出。收入的不穩定及農民對收入增加的預期較低,使得農民要想儲蓄的意愿增強,想要促進江蘇省農民消費,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建立規范有效的農業投入機制
規范有效的農業投入體制的建立,有助于農業生產成本的降低,有利于高產、優質、高效、集約的農業產業化的建立,從而增加農民收入。具體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加對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要繼續抓好水利、公路、農村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二是支持農業科技開發和推廣體系建設;三是支持建立糧食等關系國計民生的農產品的支持價格制度和專項儲備制度,建立農產品儲備調節基金;四是支持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體系。
2.建立高效有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機制
首先在思想上要充分認識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尊重農民自主就業的權力。同時,也要把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納入政府的統一管理之中,把剩余勞動力看作一個有機整體,統一開發,統一利用,統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開拓就業門路和增加就業機會,從而保證勞動力得到有效配置。
3.完善消費環境
隨著市場經濟進程的加快,抑制農民消費的不僅只有收入因素,非收入因素的影響也十分重要。例如:消費市場出現一些欺騙性消費、傷害性消費等損害消費者利益的行為和現象,將嚴重影響居民的消費信心。只有加大對市場,尤其是直接關系到人民生命健康的消費市場的監督力度和日常監督檢查,如食品市場、醫療市場等,嚴格查處不法經營者制造假冒偽劣及有毒有害食品、藥品的行為,努力為消費者營造放心消費的良好環境,才能在提升收入的同時,增強農民個人的消費安全感,提高消費信心,從而擴大消費需求。
4.建立和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現階段的江蘇農村社會保障明顯呈現三方面的問題:保障體系不全,保障覆蓋不廣,保障水平不高。雖然江蘇省加大了推進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力度,然而全省3700萬農民,農保的覆蓋率相對于城保而言水平還是低的。蘇南蘇北地區由于經濟發展程度導致農村社會保障不平衡。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健全,極大地影響了農民的生產和消費,成為農村發展經濟的絆腳石。因此,應積極、穩妥、及時地建立和完善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適合江蘇實際情況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大力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全面建立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積極推進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設,進而減少農民面臨的預期風險,減小農民收入支出的不確定性。
參考文獻:
[1]許 春 陳茂學:江蘇農村居民消費和收入關系[J].江蘇農村經濟,2007,9(1):53~55
[2]John Maynard Keynes.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Growth,Interest,and money[M].London:Macmillan,1936,72~83
[3]于俊年:計量經濟學[M].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0,6:48~50
[4]陳勁松:2004年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和2005年展望[J].中國農村經濟,2005(2):23~25
[5]江蘇省農調隊課題組.江蘇農村居民收入差距實證分析[J].農民收入調查與研究,2002(50):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