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城市經濟要素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發揮著最基本的作用,城市經濟要素質量和數量的變動是影響城市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城市區劃變動是影響城市經濟要素的重要形式,本文對城市經濟要素與城市區劃的關系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城市經濟 經濟要素 區劃
城市經濟國家經濟的重要聚集點,城市是國家行政力較為集中的體現,是城市經濟存在的物質空間形式和條件。“區劃是影響行政區域經濟的重要因素。它是指國家結構體系的安排,是國家為了實行行政管理、治理與建設,將領土劃分成若干層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區域。區劃具有重要的經濟功能。”城市區劃一方面是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而為;另一方面,也是行政力主動拓展城市發展空間,集中某種經濟優勢,揚長避短,趨利避害,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十分重要的手段。城市區劃由于改變了整個城市的空間結構,并且這一改變是持續進行的,從而會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動態地影響著城市經濟的發展。而城市區劃變動影響城市經濟的過程,是通過調動更大范圍內更大數量的經濟資源和經濟要素完成的。因而,城市各經濟要素便通過不同的形式不可避免地與區劃發生著必然的聯系。
一、土地要素與區劃的關系
土地是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城市土地是一切社會經濟活動賴以生存的載體,具備足夠的土地資源,是城市社會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區劃的變動,最直觀上體現在對土地控制范圍的變動。城市的土地有“寸土寸金”的說法,當城市發展的空間受到限制時,或者說城市管理者希望擴大城市空間,為城市經濟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時,他們便會通過市區區劃的調整(主要是擴展)來獲得足夠的土地。土地在這一過程中,其供給和需求既遵循著經濟規律,又受到來自區劃的強烈外因作用。“對真實世界中城市空間結構的各種規律給出一個精確的經濟學解釋,這是城市經濟學家面臨的一個挑戰。這些規律中最明顯的一個就是城市土地利用密度在空間上的戲劇性差異”,由此可見,土地的利用在城市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城市區劃調整后的一個直觀結果便是為城市的發展獲得了必需的土地或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但它卻不可避免地侵蝕城市周邊的農業用地,縮小農業用地的面積。由于土地是絕對數量有限的自然資源,各種用途的土地數量存在著此消彼長的態勢。城市工商業及住宅、公共建設用地的增加,必然造成其他用途土地的減少。區劃調整后造成的結果之一即往往縮小周邊農業用地的面積,當然,這也是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個必然趨勢和結果。區劃調整或者說擴張只是執行了這種行為或者順應了這種趨勢。區劃從城市外部獲得了土地,顯然要在城市內部改變土地的供求結構。城市內部土地供給的絕對數量大大增加,可能相對緩解城市土地的緊張狀況。另外,區劃調整后,可能大大提高某一種或某幾種用途的土地供給數量;如住宅、行政用地,這在區劃調整規劃進行之時可能已以某種形式確定下來。
城市周邊地區的土地數量和質量影響著城市市區區劃的調整。首先,從數量上說,城市周邊地區的土地數量的多少直接關系到市區區劃調整的幅度和可能性。如市區周邊有廣闊的土地資源,并且在該市一級政府的管轄范圍之內,當市區空間發展受到某種限制時,行政力量就會以充分的理由考慮到擴展城市空間。土地數量越多,則行政力量行使行政力的靈活性越大,其發揮作用的空間也就越大;若市區周邊土地資源較少,比如該市所轄縣(市)面積較小,則市區區劃調整尤其是擴大的可能空間顯然較小。不過,土地的數量多少不能完全決定是否能夠進行市區區劃變動,區劃變動的形式除擴大以外,在原有的范圍內進行各類資源的空間重新組合,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也是區劃進行的動因或目的之一。市區周邊的土地質量也是影響市區區劃變動可能性的因素之一。若市區周邊多為平整、地質狀況好的土地,適宜進行各類建筑設施建設和道路建設,那么市區區劃的擴大將具備較大的可行性,反之,若市區周邊多山地或水面、灘涂,那么市區區劃的變動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二、勞動力要素與區劃的關系
“隨著城市有影響的領域不斷延伸和擴展,反過來又助長了城市區域的人口增長”。市區區劃的變動對勞動力的影響除上述使新納入市區范圍的原農村勞動者轉化為城市勞動者外,對市區的勞動供給和需求都產生較為深遠的影響。勞動力供給數量的增加,無疑將占用一定的原城市市區范圍內的就業機會,如果新的城市建設本身或者城市經濟發展的程度不足以容納所增加的勞動力,無論對原有市區居民還是對行政管理者都將產生較大沖擊。市區居民的就業壓力將增大,而行政管理者面臨較大的社會不穩定因素,甚至影響當地經濟的健康運行,造成與區劃變動目的相左的結果。當然,城市市區區劃的變動(擴大)將改善原農村地區的各種條件,對于提高原屬于這部分區域的勞動者素質有正面的作用。如,教育水平有因高素質的教師的到來而有獲得了較大提高,能夠享受原城市市區居民所享受的各種培訓機會和優惠政策。原在城市市區工作的農村勞動者因為身份的變化可能享受到政府在就業條件及勞動環境方面給予的良好待遇。顯然,市區區劃的變動對勞動力的影響是較大的,其意義廣泛而深遠。
勞動力的數量和素質在一定程度上對市區范圍內一個次級區域的經濟發展有著影響。由于體制上的原因,人才的流動仍處于不完全自由狀態,城市市區區劃的變動如若不涉及擴大的問題,僅是原有范圍內的調整和優化。則造成一定素質的勞動力在數量上出現了分布格局的變化,勞動力數量增加的地區,可能難以承受突如其來的福利壓力,也可能因為某種緊缺勞動力的補足而獲益,當然也可能出現相反的情況。若市區區劃變動以擴大的形式為主,那么勞動者的數量將視擴大程度而有相應的增加,而新的市區范圍內的勞動者平均素質往往有所下降,這種勞動者數量和素質變化更應引起城市管理者的關注,應充分考慮市區范圍擴大后城市的容納能力,并以此作為依據之一來考察區劃的方案的可行程度。
三、資本要素與區劃的關系
區劃并不直接引發資本的流動,但區劃強烈的政策指向性成為引發資本流動的重要原因。城市市區往往是資本的聚集地,市區區劃的變動較其他行政區域區劃變動更能引發資本的大量流動。一個城市資本存量的大小,投資積極性的高低,以及其吸引外來投資的能力大小和資本容納力強弱,都對當地區劃工作的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市區區劃的變化,若不能引發新的資本投入,而僅僅是形式上的變動,那么無疑將難以起到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
市區區劃變動尤其是擴大對本地資本能夠起到強烈的刺激作用;一方面,市區區劃的變動后,政府往往會向重點建設的區域投入一定的資金,以實現其預期的發展目標。政府所投入的資金對民間資金來說是一種示范力量。伴隨著政府資金的投入,民間資金將發現有利可圖的時機,沿著政府資金的流向,民間資金成為一種客觀的配套的資金對重點建設區域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市區區劃的變動,必將努力使原來并不引人注目的地區成為投資的熱土,并且提供和擴大了資本投入的空間,從而使對重點區域的投資收益率大于正常的投資收益率,資本的經濟屬性決定了其流動的方向,新的資本流將主動流向區劃變動后的重點建設區域。
與對本地資本刺激的原理相同,市區區劃變動往往對外來資本起到一定吸引作用。但具體的作用程度與一個城市的外向程度有較大關系。外向性越強,這種吸引作用可能越明顯,外向性越弱,則越不明顯。另一方面,外來資本對區劃也有促進作用,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區“外商投資引導城市規劃建設,促進區劃不斷調整”。
四、技術與信息要素與區劃的關系
技術在城市區域經濟發展中有著重要地位。“區域技術條件直接制約區域經濟的發展。 ”在城市市區這一重要的經濟區域范圍內,技術對區域產業結構的演變,對區域經濟布局的態勢,對區域經濟的效益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城市技術創新活動是政府運用行政、經濟等手段,對技術創新從城市經濟發展的總體布局出發,積極調節系統內的創新資源,保證創新和各個構成要素相互協調、合理配置,從而提高創新水平。”政府可以通過區劃的積極變化,同樣會對科學技術起到吸引和集聚作用。不過,雖然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的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它在隨著區劃的變化而作用于一個地區時,往往處于一個相對“從屬”的地位,因為它常依附于并隨著資本和人才的流動方向而流動,而不是獨立地發揮作用。即便如此,分析一下市區區劃與技術的關系仍然有助于全面地看待市區區劃的深入影響。
“城市發展的趨勢是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集聚力與擴散力并存。”市區區劃會對經濟信息及其運行過程進行調整與優化。首先,市區區劃變動本身是重要的經濟信息源,向外散發出大量的、多種多樣的經濟信息,各類經濟主體會被它所吸引,按照各自的需求和自身的特點從中發現眾多有價值的經濟信息。它將在城市發展的一個相當長時期內發揮持續不斷的作用。第二,市區區劃的變動尤其是擴大增加了市區能夠發出經濟信息的經濟主體的數量,改變了部分經濟主體在信息運行機制的地位。原本處在市區經濟圈層以外的經濟主體參加到市區信息發布和利用者的群體中,一部分經濟主體因為在新的規劃中經濟地位的變化也直接導致了其信息運行機制中的地位變化。例如,原處在市區范圍外的一個經營不善而閑置的工廠,由于其所處區域被劃入市區,并且一條重要公路將從它旁邊修過,那么它很可能成為一個重要的信息源吸引多家投資者的注意,而擁有其產權的經濟主體在經濟信息運行過程中的地位也將發生改變。第三,市區區劃的變動將可能提高信息傳送的效率。它會隨著交通及通訊條件的改善,將市區范圍內較遠區域的信息更為快捷和便利地傳送到中心區及各經濟主體手中,同時也會以相反的方向使信息向原來難以較快達到的較遠區域傳送。并且,原為農村的區域在歸并入市區后,信息傳輸的成本一般會有所降低。區劃的調整,市區范圍的不斷擴大,信息傳送反而因為距離變大而加快了速度,這是由于人們選擇了更能節約時間、提高效率的通訊方式。反之,信息技術的進步也為區劃變動提供了可能條件。
參考文獻:
[1]朱 舜:行政區域經濟結構與增長[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第22頁
[2](美)埃德溫·S·米爾斯主編.郝壽義等譯.區域和城市經濟學手冊·城市經濟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第94頁
[3]孫常敏:上海人口集聚與空間結構重構[J].社會科學,1999
[4]魏立華 閻小培:快速城市化中城市規劃和區劃的關系研究[J].城市規劃.2004年第2期
[5]朱傳耿 沈 山:區域經濟理論分析[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7
[6]張德平:建立城市技術創新體系促進區域經濟發展[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第5期
[7]閻小培等:城市發展與信息技術[J].人文地理,200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