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在某些情況下環境侵權造成的損失巨大,在現有的救濟體系下受害者并不能夠得到很好的救濟。環境責任保險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文章擬從環境侵權的概念出發,分析當前救濟制度的缺陷,進而提出環境責任保險的必要性以及制度的構建。
[關鍵詞] 環境侵權 責任保險 環境責任保險
一、我國傳統環境侵權救濟的缺陷
環境侵權是指人為活動致使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遭受破壞或污染而侵害相當地區多數居民生活權益或其他權益的事實,包括環境破壞和環境污染。
我國傳統的環境侵權救濟制度中主要是污染者負擔的原則,實行賠償責任個體化方式,主張污染責任的個體承擔。救濟方式上一般分為民事救濟和行政救濟,本文主要討論民事救濟的情形。
民事救濟方式注重責任承擔的個體化,根據上面所分析的環境侵權的特殊性,可以很明顯地發現其缺陷:(1)滯后性。民事救濟方式只有在損害結果出現之后才能進行救濟,而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最重要的就是預防。利用民事救濟方式對環境侵權進行救濟就會出現很嚴重的滯后性。(2)侵權主體的不易確定性。民事救濟注重責任承擔個體化,所以要準確地找出侵權主體之后才能進行救濟程序。前面已經提到,環境侵權因果關系具有很強的復雜性,因此侵權主體在這種情況下是不易確定的,這就給民事救濟程序帶來了很大的困難。(3)侵權主體補償能力的有限性。隨著科技進步,有可能造成的損害越來越大,因此即使目前一些大公司在某些情況下也不能夠完全承擔責任,救濟程序的實現會出現相當大的困難。(4)民事救濟中侵權損害賠償遵循補償原則。在環境侵權的情形下此種原則并不能很好地起到懲罰侵權行為的目的,因為在某些情況下環境侵權伴隨著巨大的收益,收益如果大于損失那么對侵害者來說并沒有懲罰的效果。(5)訴訟時效的有限性。民事救濟行為注重訴訟時效,《環境法》中規定的訴訟時效是三年,這在很多環境污染問題上是有局限性的,因為在很多污染事件中,其危害結果并不是立刻發生的,有些可能是在十幾年甚至是幾十年之后才能夠發現危害結果。所以訴訟時效也是對環境救濟程序的一個阻礙。
二、環境責任保險的必要性
1.環境責任保險的概述。從經濟學角度出發,保險是在風險集合平衡和風險事件平衡基礎上,補償一種個人無法確定、整體做出估計的資金需求。如果把整個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保險是將一個較大的風險轉移分散到許多個體身上,每個個體只需在事前交納一定的保費,其就可在風險發生時得到賠償。
環境責任保險分為兩種:環境損害責任保險(environment impairment liability)和自由場地治理責任保險(own-site clean-up insurance)。 依照環境損害責任保險,保險人對被保險人引起環境污染造成的任何第三人的人身損害或者財產損失而發生的賠償責任。后者則是指,被保險人在自身受到污染損害的情況下,保險人對其進行賠償。由于自由場地治理責任保險與傳統的保險在性質上并沒有太大的差別,并且本文擬解決的問題是受害者的救濟,因此本文主要對環境損害責任保險進行分析。
2.環境責任保險的必要性。通過以上分析,傳統的救濟模式中,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受害者并不能夠得到及時充足的救濟。環境責任保險,將風險分散到各個可能產生污染的企業,當某一企業面臨賠償時,保險人則是從所有企業的保費中對受害者進行賠償。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出發,我們在考慮受害者利益的同時也應當注意到污染企業的利益,盡管其行為造成了損害,但如果賠償損失將導致整個企業破產,那么新增加的問題對整個社會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難題。因此環境責任保險還可以解決企業發展中的顧慮,對企業乃至社會的發展都是具有推動作用。
解決環境問題最重要的就是預防,目前我國的主要監管部門是政府。在實踐中,政府監管,執法者本身并沒有與環境污染具有直接的聯系,這就對政府的監管以及執法工作帶來了不少隱患。而如果企業購買了環境責任保險,那么保險公司就與環境污染發生了直接的經濟利益關系。保險公司就會以更嚴格標準來審視投保人,而且還可以以增加保費來刺激投保者的行為,使投保人不斷改進其行為。從這一點來看保險公司的行為甚至更優于政府的調控行為。
三、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構建
1.保險模式。環境責任保險的主要模式包括強制保險和任意保險。強制保險是依據法律規定必須投保;任意保險是指投保人和保險人在自愿的基礎上協商一致而訂立的保險合同。
筆者認為我國的保險模式應當采取強制保險模式和任意保險模式相結合的模式。強制保險應當用在高度危險的行業,例如交通強制保險就是這種情況。環境污染的特殊性在于,并不是所有的有可能造成環境污染的企業從事的都是高度危險行為。也就是說應當允許一部分企業自主決定是否購買環境責任保險。對于一些高度危險性的行業,例如石油、化工、造紙、煤氣、核燃料生產、有毒危險廢棄物的處理等行業,應當購買環境責任保險。而對于其他企業,例如日常服務行業,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造成環境污染,但是這種環境污染發生幾率低、損害結果不大,因此應當根據企業自身意愿購買環境責任保險。
2.保險人。目前世界上主要有兩種形式——公辦保險公司和民辦保險公司。公辦保險公司實質上是受到政府的控制,這在落實政府政策過程中會有一些優勢,但是筆者認為,保險人的整體趨勢還應當是民辦保險公司。因為民辦保險公司具有更強的自主性,其不依賴于政府,會更加盡心地對投保人進行審查以及事后監督。另外由于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往往十分巨大,因此保監會應當對開辦此類保險業務的主體進行更為嚴格的審查,也可以借鑒國外的保險集團模式,再由多個保險公司來分散風險。
3.承保范圍。從理論上講,如果承保的范圍越大對于受害者以及加害者的益處越大。但是實際中我們又要考慮保險公司本身的利益以及整個社會發展的利益。從環境污染行為的性質看,其可分為兩種形式——突發性的和累積性的。保險理論要求危險要具有不特定性,不確定的危險,指現實生活中客觀存在的、可能發生的并舉偶然性的事件,其具有以下三個特點:(1)危險發生存在可能;(2)危險發生具有不確定性;(3)危險的發生符合法律法規的認可。持續性的環境污染行為是否屬承保的范圍存在一定的爭議。表面上看,人們已經可以判斷出累積性環境污染行為必然會造成危害似乎并不滿足第二個特征,但實際上此類企業何時發生污染損害事故、造成后果如何并不確定,因而環境污染損害仍屬不確定之風險,可以成為保險標的。跟突發性的環境污染行為一樣,并不是所有的累積性環境污染行為都在承包的范圍之內,其也應當得到法律的認可。例如開采煤礦必然會造成粉塵污染,盡管其防塵措施已經達到國家標準,這并不能表明其行為就必然不會導致污染事故。經過長年累月的累積就可能會對附近居民造成一些疾病。據統計,1990年~2002年山西累計查出塵肺病患者3.6萬余人,占全省總人口的1‰,居全國各省之首。這與它占全國第19位的人口規模形成強烈反差。國家法律并沒有禁止采煤行為,其所造成的損害是在法律認可的范圍之內,因此類似此種的累積性環境污染行為,應當在環境責任保險的承保范圍之內。
4.免責范圍。被保險人對第三人的抗辯也應當適用于保險人,因此被保險人的免責事由也應當適用于被保險人。從我國目前的立法情況看,此類大概有三種情況:(1)不可抗力。《環境保護法》41條規定:完全有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經及時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環境污染損害的,免予承擔責任。(2)第三者責任。如果是第三人造成的污染,被保險人并不承擔責任。(3)損害是由受害人的故意行為所導致。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三條規定:從事高空、高壓、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高速運輸工具等對周圍環境有高度危險的作業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能夠證明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擔民事責任。
5.保費的確定。保費的確定在環境責任保險中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企業所從事的行為不同,其所面臨的風險也不盡相同。前面已經提到環境責任保險可以分為強制性保險和任意性保險,如果是任意性保險則根據保險合同的雙方意愿進行確定。對于強制性保險則由立法機關進行確定,但是法律不可能根據各個企業的不同而確定不同的保費,因此可以對同一行業的企業進行統一標準的確定,然后保險公司根據這一標準依據不同的企業進行浮動。再者也可以借鑒交通強制保險的經驗,如果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無污染事故的出現則可以適當降低保費,否則可以適當增加保費。
參考文獻:
[1]法 尼:保險企業管理學[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第5頁
[2]Nick Lockett, Environmental Insurance Liability[M].Cameron May,1996,p78
[3]鄒海林:保險法概要[M].中國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頁
[4]李 華:論我國“二元化”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構建[J].中國人口,2006(5)
[5]張玉林:生態環境災難呼喚社會救助機制[J].綠葉,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