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對我國茶葉出口市場存在的幾個問題進行了探討。針對我國缺乏茶葉出口品牌企業,茶生產企業“小、亂、差”和農藥殘留超標等問題,提出進行QS認證,規范茶葉質量;政府引導下通過市場競爭塑造品牌;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藥新品種等系列對策。
[關鍵詞] 茶產業 問題 對策
一、我國茶產業對外出口的典型問題
近年來,我國茶葉出口總量持續上升,2004年茶葉產量約為80萬噸,其中出口28萬噸,占總量的35%,出口收入達到4.37億美元。2006年,我國茶葉出口總量再創歷史新高,實現了量價雙增,在此基礎上,2007年上半年我國茶葉出口依然保持了良好的上升勢頭。但與我國茶葉出口增長不相適應的是目前我國出口茶產業水平依舊在延續過去的模式,茶葉生產過程中“小、亂、差、臟”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特別是茶園管理和初制環節的衛生狀況仍令人堪憂,因此帶來的高農藥殘留嚴重影響我國茶葉的出口;過分無序競爭的市場秩序更使得茶葉知名品牌的塑造舉步維艱。
1.茶葉生產“小、亂、差”的現狀
作為茶葉故鄉,我國產茶歷史悠久,自然條件和茶的品質好,但傳統茶葉分散的生產模式,手工勞動的生產特點,客觀上造成我國茶葉產業規模小而分散的現狀。比如,黃海之濱的乳山市有十幾個村生產茶葉,總面積有1200余畝。在這1200畝的茶園中,當地茶農居然注冊了4個綠茶商標,4個商標只有25噸的規模。盡管其中一個名為“赤口”的綠茶出口到了俄羅斯,也不能改變規模過小的弊端。與此同時,我國茶葉出口企業貿易額動輒高達幾千萬乃至幾個億,顯然與茶農小規模的生產模式不適應。為滿足出口需要,出口企業需分散到茶農家收購,收購茶葉質量必然不一致,難以滿足茶葉出口質量的要求。因此,許多企業擬建立自己的茶葉生產基地,在當前人民幣預期匯率升值和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多重因素影響下,基地建設提高了出口企業的經營風險。同時,茶葉生產手工操作和人力成本過高的行業特點,即使企業有充足資金建設茶葉生產基地,也往往由于缺乏勞動力而顯得有心無力。此外,眾多出口企業的激烈競爭,迫使小企業只能在低層次、低價格上搞粗放式經營,擾亂了茶葉出口市場。這些因素使得企業不愿將巨額資金用于設備改造、包裝設計、采購和宣傳銷售,也無法對市場進行準確預測和評估,更無法審視和預測企業自身和行業的發展,進行長遠規劃,從宏觀環境上限制了我國大型茶產業品牌集團的形成和發展。
2.農藥殘留超標的現狀
在世界上,目前我國茶種植面積第一、茶葉產量第二、出口數量第三,創匯總額第四,反映我國出口茶葉質量不高的現狀,這與我國茶葉居高不下的農藥殘留關系密切。由于我國茶葉生產絕大部分是個體化生產,茶農無法形成良好的質量意識,在降低成本的趨利傾向作用下,選用農藥時多從短期藥效或價格角度考慮,往往選擇高毒高殘留的農藥,導致農藥殘留物超標。根據商務部相關信息,我國被歐盟定為農藥殘留高的國家和地區,自2000年開始,歐盟對茶葉農殘標準陸續進行修訂,在2003年將茶葉農殘檢測標準提高至193項,2005又將硫丹檢測標準從30mg/kg降至0.01mg/kg,限量標準比原來緊縮3000倍。在這樣嚴格的質量標準控制下,我國茶葉出口歐盟的產品數量急劇下降,僅2006年8月~10月,廣東茶葉對歐盟出口53.4噸,降幅高達91.2%;其中10月對歐盟出口量僅為15噸,同比下降95.5%;作為全球烏龍茶最大產區福建省,情況更嚴峻,2006年前六個月對歐盟茶葉出口量、值雙降,出口253噸,價值80萬美元,分別比2005年同期下降20.55%和29.71%。出口茶葉因農藥殘留超標遭圍剿的現象,成為當前我國茶葉出口最大的一道關卡,如果再不采取相應措施,我們很可能失去國際市場。
二、我國茶產業對外出口發展對策
針對茶產業發展現狀,我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相應對策:
1.確保茶葉QS認證制度得到貫徹落實
QS認證是我國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的簡稱。其中,QS為“質量安全”英文“Quality Safety”的縮寫。2002年,國家質監總局正式發文,要求在我國建立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該制度對企業加工的產品實施強制檢驗,檢驗合格的食品加貼市場準入標志,即QS標志。對不達標的產品,則取消其進入市場的資格。
2005年1月1日,我國6大茶類和3項再加工茶類被列入質量安全市場準入認證目錄。QS認證要求茶葉生產場所必須距離垃圾場、畜牧場、醫院、糞池50米以上,離經常噴施農藥的農田100米以上,遠離排放“三廢”的工業企業。綠茶生產必須具備殺青、揉捻、干燥、撿梗等機械設備;烏龍茶生產必須具備做青(搖青)、殺青、揉捻(包揉)、干燥設備。實施QS認證有利于提高我國茶葉生產水平,確保茶葉衛生質量,是一件提高我國茶葉質量水平的重大舉措。倘若各全國各個茶廠嚴格按照認證標準進行茶葉生產,我國整個茶產業將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質的飛躍。根據我國在2005年1月1日起對茶葉產品實施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在截止期限內尚未取得質量安全(QS)證書的企業,不得生產銷售,所有茶莊、茶館也不得加工經營此類茶葉產品。目前,關于國家強制執行茶葉QS認證的截止期限尚未確定。但隨著國際社會對我國出口產品的安全質量的質疑,國家已經在最近采取了系列措施對我國出口產品質量的檢驗。可以預期,隨著QS認證在在我國茶葉產業界的逐步推行,我國茶葉產業將產生巨大的飛躍。
2.塑造知名品牌
目前,全國茶葉市場的總體形勢是名優茶銷售逐年攀升,低檔茶滯銷,無公害、有機茶供不應求。2002年,全國產茶72.06萬噸,其中綠茶占73%。國內銷售總額120億元,其中名優茶占總產量的25%,銷售額就達60多億元,占銷售總額地50%,反映出茶葉品牌所帶來的競爭優勢。從我國茶葉出口情況來看,加快茶葉品牌建設,發展名優茶,開發無公害、有機茶的建設,走生態綠色茶葉的發展道路將是我國茶葉產業實施品牌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1)品牌塑造。茶葉品牌的塑造,應通過政府組合現有資源,利用已有知名茶葉,因勢利導擴大知名品牌的市場覆蓋面。這樣不僅節約了品牌塑造的成本投入,還能縮短品牌的形成周期。比如貴州省通過政府主導,加強“都勻毛尖”品牌打造的力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又如,廣西通過政府行政手段組合茶產業集團,也取得了可喜成績。在廣西昭平,縣政府出面,將大腦山茶廠、將軍峰茶廠和凝香翠茗茶廠三家骨干茶廠,合并為融種植、加工、銷售、科研為一體的將軍峰茶業有限公司,將原來的15個品牌15個品種整合為“將軍峰”品牌下的30多個品種,解決了該縣長期以來一茶多名、異茶同名的問題,大品牌優勢開始逐漸顯現出來,取得了良好的實際效益。
(2)品牌管理。①增強品牌法律保護意識。據調查,2000年“都勻毛尖”在貴陽市場上的銷售額達5000萬元,但80%的“都勻毛尖”來自都勻以外的地方,對“都勻毛尖”品牌的市場擴張極為不利。②加強對品牌的認識力度。不少經營者認為,只有名茶才是優質茶,只有某個茶場產的茶才是真正的名茶。這種觀念同樣不利于品牌效應的擴大。實際上品牌的含意非常廣泛,不僅僅代表某一產品。只要某品牌擁有適當規模、優良質量、獨特文化和特定的消費群體,具有創新和擴張的功能,我們就應該認可其品牌的價值。③強化商標意識。盡管品牌的內涵不完全等同于商標,但商標對于品牌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目前有一些不法商販正是看準人們對商標關注不夠的漏洞,冒用他人注冊商標,在茶葉中摻雜混假貼上他人商標進行銷售。為了保護合法品牌的利益,維護茶葉市場的規范秩序,作為市場監管的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應切實做好為茶農服務工作,發揮好市場監管的政府職能作用。④針對茶葉農戶分散生產的特點,注重培育和發展各類茶葉市場經紀人。政府相關部門積極配合,大力培訓、發展經紀人,尤其是農村經紀人和特種行業經紀人,使得有關茶葉市場的相關信息及時傳達到分散的農戶中,保證茶葉質量,提高農民收益。政府應支持、幫助茶農成立事務所、經紀公司,為其提供法律法規咨詢服務,并規范其經營行為。工商部門要指導、幫助經紀人、中介組織依法依規開展活動,逐步由行政管理向行政管理和行業自律管理相結合的方式轉變,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對經紀人管理的職能作用。⑤加強企業營業執照的檢查力度。作為主管企業經營許可的工商部門,應從根本上管好市場準入的大門,加大對無照經營的查處力度,保護有照合法經營者的正當權益。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未經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茶葉經營者都是不合法的,都不能進入市場運營,因而,加大對無照經營茶葉的整治力度,就是保護有照合法的茶葉經營者的切身利益。
(3)品牌塑造應政府引導,但更應通過市場檢驗。我國絕大多數茶葉品牌都處于“鄉下”狀態,這有諸多原因,其中關鍵因素為我國許多所謂茶葉品牌是各級機構評出來的,它并不通過激烈地市場競爭產生,這樣的品牌缺乏消費者的認同。這一現象應該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任其發展下去,勢必對我國茶產業的發展產生許多負面影響。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通過相關部門對橫縣、融水、昭平、凌云四大茶區出產茶葉進行評比,選出品牌多而雜,甚至一個縣就有10多個品牌,嚴重影響茶葉品牌的公信力。又如貴州通過部門認定的省級以上名優茶有50多個,其中國家級名茶有3個、國優和部優16個。雖然政府對茶產業的引導舉足輕重,但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競爭的加劇,通過市場檢驗塑造的品牌無疑將成為最后的贏家,通過市場競爭出現的品牌越來越成為聚集要素、組合資源的重要平臺。因此,在茶葉品牌的塑造中,政府應有所為,有所不為,維護市場秩序,保護合法正當市場競爭,通過市場渠道打造茶葉著名品牌。
3.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藥新品種
我國是一個農藥生產大國,2003年產量為86.3萬噸,占世界第二位,現有農藥生產廠家2000多家,這些農藥生產廠家,生產規模小,設備、工藝老化,農藥品種結構不合理,研發水平較低,主要靠仿制國外農藥產品。導致我國自己生產的農藥質量異常低下,進而嚴重影響我國茶葉質量。2004年國家工商總局共抽了遼寧38個經銷單位的60個農藥產品,完成檢驗的56個產品中,合格的只有19個,合格率僅有33.9%。由于我國沒有生產農藥的核心技術和專利,使我國茶葉產業出口異常被動。發達國家變動一個檢測標準,就會給我國茶葉出口企業造成極大的沖擊,損失慘重。2007年年國家質檢總局抽查了北京、福建等11個省市54家茶葉企業生產的70種產品,產品抽樣合格率僅為68.6%,問題最大的是農藥殘留嚴重超標。針對目前的嚴峻現實,我國應該制訂全國茶葉農藥殘留監控計劃,加強茶葉中農藥殘留量的監督檢查,以確保茶葉的安全衛生質量。目前的措施在茶葉產業龐大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面前,顯得捉襟見肘,監管力度不斷加大,問題卻層出不窮,難以從根本改變我國出口茶葉農藥殘留超標的局面。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我國茶葉產業農殘超標的問題,只有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無公害農藥,才能降低茶葉生產過程因農藥帶來的額外成本,最終使我國茶葉完全符合出口目的地的質量標準。
參考文獻:
[1]魯 明:和諧社會與茶文化.飲食文化研究,2007年1期
[2]我國茶產業快步國際化http://info.china8989.com/newscont_44248.html
[3]中國茶產業資源亟待加速整合http://www.qzagri.gov.cn/Html/jghq/chayhq/200706201545075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