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首先對導游解說詞的定義及其本質特征進行了界定,其次從語音、語法、詞匯、修辭手段對導游解說詞的語言修養進行了分析,以期為導游語言的研究拋磚引玉。
[關鍵詞] 導游解說詞 語言修養 修辭
一、導游解說詞的定義及其本質特征
旅游語言,是職業語言,主要包括導游解說詞、景點介紹詞和景觀標志用語等內容。導游解說詞是導游員在講解旅游景點和組織安排旅游活動時所使用的語言,包括講解詞和生活用語。其中,講解詞是講解景點時的用語,是導游解說詞的主要方面,因為導游工作核心是講解旅游景點;生活用語是組織安排旅游活動,即迎來送往、安排食宿、寒暄、導購等活動時的用語,是導游解說詞的次要方面。導游解說詞不等同于旅游語言,兩者是從屬關系而不是并列關系,導游解說詞是旅游語言的組成部分之一,前者是種概念,后者是屬概念。
導游解說詞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受眾、內容和語境三方面:(1)受眾的特殊性:導游解說詞的受眾是旅游者,愉悅情懷是旅游的共同目的,同時,游客的身份、職業、思想、修養、性格、處境和心情等各不相同,游客的個體差異和對導游解說的不同期待要求導游員根據不同的受眾調整講解內容和講解方式;(2)內容的特殊性:導游解說詞的內容是對旅游景點的講解,不同于日常談話,有傳播文化知識的作用,然而其目的是為了旅游,又不同于課堂的文化知識教學,所以導游解說詞一方面具有文化傳播的功能,一方面又具有愉悅游客的功能;(3)語境的特殊性:導游解說是面對面的現場交際,交際雙方都是親臨其境,人文景觀和多數自然景觀都具有一定歷史文化背景。可見,導游解說詞是聯系交際雙方對旅游景點情感體驗的媒介。導游員將景點蘊含的文化知識信息和人們(包括導游員自己)對其給予的情感信息,通過解說詞傳遞給游客,游客通過導游解說對景點加深認識、獲得精神享受從而賦予其新的情感信息。由于是面對面的現場交際,導游員可以根據游客的反應,增減景點的背景知識介紹,增減解說的具體內容。導游員根據不同景點,調整解說方式,或莊重或詼諧,傳遞相應的情感信息。
二、導游解說詞的語言修養
語言是導游員最重要的工作工具。導游員本人首先需具備一定的語言水平和語言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加強言語修養,以促進交際成功,為游客提高有質量的服務。
1.語音
導游解說詞在語音上追求清晰感人和悅耳動聽。
語音既然能夠實現語言的社會功能,就有一定的修辭作用。例如,聲音的高低能表達相應的感情色彩,高音可以表示驚奇、懷疑、歡快、慨嘆的情感;中音可以用來表示心平氣和的情感;低音則可以表示郁悶和傷心情懷。所以,音色美,即通常說的悅耳動聽,雖然主要是先天生成的,但是也可以通過練習發音方法和調整共鳴器來改善原有的音色。語言學研究的嗓音共鳴器是指咽腔、鼻腔和口腔,大致可以對應以上行業人員訓練時所講的胸腔、頭腔和口腔。頭腔共鳴是最高說音區,發出的聲音高昂、響亮、行遠;口腔共鳴是中音說音區,發出聲音豐富圓潤優美;胸腔共鳴則是低音說音區,發出聲音深厚低沉。(張先亮,2000:205)導游員可以通過練習發音和調節共鳴器,形成自己的語音特色。
超音段音位的表情色彩更為鮮明。導游解說詞在語調、邏輯重音和停頓等方面加強修養。(1)語調是所有語言中述語性所必須的表達手段,語調不同,可以區分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和感嘆句。(王德春,1997:190)平直的語調是對客觀事實的陳述;句末語調上揚,是對事實的疑問;句末語調先升后抑,是對事實的感嘆。(2)邏輯重音的不同,所凸顯的意義也不同,導游員在講解時有意識地選擇邏輯重音,更容易讓游客領會話語的信息核心。例如,“治黃河者治國家”的邏輯重音不同,信息核心也隨之改變:治黃河者治國家(治理黃河而不是長江),治黃河者治國家(治理國家而不是學校)。(3)停頓可分為語義停頓和修辭停頓。語義停頓的長短由語義的完整程度決定。停頓不僅可以辨義,還能起修辭作用,這種修辭停頓可傳遞“風趣”或“警示”等言外之意。例如,游武夷山泛筏九曲時,導游員帶領游客登筏后突然發問:“諸位來游武夷山,不知可忘記帶了什么東西?‖我是說你們不知是否帶來了‘想象’。‖你們看,那像雄獅嗎?那像下凡的仙女嗎?”(趙剛健,2001)導游員此處的停頓使游客由愕然到茫然再到欣欣然,導游員詼諧幽默的言語風格,使得現場輕松活躍。面對嘈雜的游客人群,導游解說無論怎么提高聲音也未必會引起游客的注意,而適時停頓能夠維持紀律,引起游客的注意、期待和共鳴。
2.語法
導游解說詞在語法上追求正確明白。
語音,保證語言的清晰;語法,保證語言的正確。語法主要包括詞法和句法。詞法方面需要注意的:搭配要恰當、韻律要和諧、縮略表達以熟知的為好、用復數來指稱一類人。
導游語言的句法特征主要表現為使用言簡意賅的短句和設問句。長句的信息量多、邏輯關系復雜、很難一口氣說完,多見于書卷語體;短句言簡意賅、短促有力、易于上口,適合口頭表達。導游員用短句講解,更能曉暢地表達話語信息,游客在聽短句講解時注意力更加集中、更為容易捕捉到話語的信息核心。
被動句較多出現在書卷語體中,而導游講解詞多用主動句。主動句表達簡潔容易理解,符合語言的經濟原則。主動句體現了以游客為中心的講解原則,在導游解說的引導下,游客積極主動地認識客體旅游景點。
此外,語氣積極的句式有利于交際雙方推進互動。導游員在發布指令時,適合使用帶有商榷友好語氣的附加句。商量的語氣表達尊重、平等的情感,體現了以游客為本的旅游服務理念,使得受眾(游客)更容易接受發話人(導游員)的指令和意志。導游員在進行總結性陳詞時,適合使用寬慰鼓勵語氣的句式。一個景點旅游告一段落時,導游員使用帶有“吧”字的感嘆句式,有力地回指了先前的參觀,幫助游客梳理紛繁的旅游心理體驗,可以引起游客強烈的情感共鳴。
3.詞匯
導游解說詞在詞匯上追求豐富多彩、有針對性用詞。
詞語,為語言表達提供豐富的描繪手段和表現手段。為了提高講解質量和講解效果,導游員需要不斷充實詞匯表達法。例如,在引導游客“看”時,有多種表達方式。其中,有一般的詞語表達:“看、看看、看見、注意”,此類詞語通用于各種場合和所有游客;有較正式的詞語表達:“留神、領略、觀賞、俯視、凝視”,此類詞語起描寫抒情的作用,適用于較正式場合和文化水平較高的游客;有詞語的轉喻表達——“品味”(原指味覺)、“光顧”(原指購物)以及詞語的隱喻表達——“親吻”,這兩類詞語一方面表達了景點美感的深度和廣度,另一方面表達了游客對景點的深情眷戀,適用于文化水平較高的游客,詞語“親吻”的適用對象一般是青年游客。
導游講解詞的語體特征主要是口頭形式的談話語體。導游語言的口語特征表現在詞語的選擇上,即多用生動鮮活的談話語體詞語,而少用書卷語體詞語,例如,陶昌宇(1993:69)在《上海豫園導游》中介紹九曲橋上的茶樓時說道:“老人們喜歡在早晨來此,會會朋友,沏上一壺茶,聊聊天兒。一般他們喝的都是一種綠茶,叫做‘龍井’。這個茶館也是外國首腦常來之地。比如1986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來上海,也親臨茶館喝了茶。”這段話里的用詞都是談話語體詞語,生動活潑親切自然,是 “喝茶”而不是“品茗”、是“親臨”而不是“蒞臨”,如果用后者的書卷語體詞語則顯得過于正式,與茶館的平民氣息相沖突,而前者談話語體詞語適合茶館的語境,選詞恰當得體,鮮活地表達了女王的親民形象。同時,一組短句“會會朋友,沏上一壺茶,聊聊天兒”是由口語詞語“會友、沏茶、聊天”擴展而來的,具有鮮明的日常談話語體特征,節奏舒緩,與茶館的閑散基調相得益彰。
導游員在講解人文景觀時,涉及到歷時地理、科教文衛、工藝美術、宗教等領域時,需要將相應的科學用語,進行功能改造后,深入淺出地用口語而不是書面語表達出來。
導游語言要盡可能符合標準和規范,以維護語言的正確和純潔。但是,導游員畢竟不同于廣播電視播音員或語言教師,針對不同的服務對象,導游員可使用不同的語言變體。試想,在拉薩面對上海游客時,導游員如果能用上海話問候,講解時能穿插幾句上海話,會產生理想的交際效果,因為方言有認同身份的作用。對于不會普通話的游客,需要方言導游,如粵語導游、閩南語導游等。
4.修辭手段
如何恰當得體地講解,導游員除了在大腦里建構自己的語言體系外,還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言語修養。修辭手段的靈活運用是導游員言語修養的外在體現之一,是導游講解藝術和講解效果的重要手段。
言不可無文,辭不可不修。帶領游客參觀游覽是導游的職責,講解是導游的工作核心。導游員在建構話語時要考慮游客可能的心理反應,但是占主導地位的、扮演主角的仍然是導游。導游員可以根據旅游對象選擇修辭方法,講解才會生動形象風趣幽默。下文擇其一二簡言之。
具象化。例如,在參觀游覽黃河景區時,介紹“黃河之水天上來”,導游員將數字具象化,給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每年經黃河水流走的泥沙有16億噸之多,水中含沙量年平均37%,到了雨期,達到60%。如果用這些泥沙修建一個高一米、寬一米的堤防的話,這個堤防可以繞地球27圈。”(何琳,1993:89)
對比表達。在帶領日本游客參觀上海的外灘和南京路時,劉明(1993:64~65)多次借助此法,將旅游目的地文化現象與客源國的進行對比,二者聯系起來講解,更容易為游客所接受。“上海的外灘和橫濱的山下公園非常相似……南京路是上海的第一繁華街和東京的銀座一樣給人一種人聲鼎沸的感覺……南京路路名是1865年(日本江戶時代慶應一年)定下的。”對比表達能夠激活游客大腦里已有的概念圖式,達到旅游目的。
設置懸念。何琳(1993:89)在鄭州黃河游覽區介紹古象雕塑時,并沒有立即對之加以講解,而是于此設置懸念,“只是為什么在如此優美的地方不修一些外形美觀的動物,而偏偏是古象呢?諸位能回答得出嗎?好,請大家好好猜一猜。”接著,何琳介紹講解大禹塑像、山下正在興建的黃河碑林、吟誦《登鸛雀樓》詩歌,直到準備登邙山時,才向游客公布古象的答案,原來四、五十萬年前,河南地處亞熱帶,三千多年前還有古象存在,河南古屬豫州今簡稱“豫”,“豫”即多象之意。如此設置懸念,可以調動游客的游覽興致,激發游客的想象力,導游員與游客之間也會產生積極有效的互動。
三、小結
導游解說詞是導游員在講解旅游景點和組織安排旅游活動時所使用的語言,包括講解詞和生活用語,屬于旅游語言的一種,是職業語言。導游解說詞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受眾、內容和語境三方面。其受眾是旅游者,其內容是對旅游景點的講解,其語境是面對面的現場交際、交際雙方親臨其境、有一定歷史文化背景。
導游員加強語音、語法、詞匯和修辭等方面的修養,同時需要提高言語修養,因為言語修養是語言修養的具體外在體現。由于篇幅的關系,本文較少論及導游員的言語修養,筆者將在今后工作中做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何 琳 王連義:鄭州黃河游覽區導游詞[A].怎樣做好導游工作[C].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1993
[2]劉 明 王連義:南京路導游詞[A].怎樣做好導游工作[C]. 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1993
[3]陶昌宇 王連義:上海豫園導游[A].怎樣做好導游工作[C]. 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1993
[4]王德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5]張先亮:語言交際藝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6]趙剛健:導游辭的藝術[J].修辭學習,200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