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創新分為組合創新與技術創新。組合創新包括引入新產品、進入新市場、采用新方法,其中新產品是主體,新市場是載體,新方法是途徑。組合創新主要是對主體即產品的創新。本文從存活、成長到成熟、繁殖的生命周期路徑分析說明:商業銀行產品創新的前提是柔性鏈接,方式是替代對接,途徑是互補搭接。
[關鍵詞] 商業銀行 產品創新 創新管理
創新,innovation,即肯定之否定與否定之肯定。經濟學的經典定義是:把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結合”引入生產體系 。筆者理解創新形式,可以分為組合創新與技術創新。技術創新一般用于自然科學,如新化學元素的發現、新材料的研制。組合創新一般用于社會學科,對已經創新出的元素或要素進行融合、整合。組合創新的內容包括引入新產品、進入新市場、采用新方法。其中新產品是主體,新市場是載體,新方法是途徑。
商業銀行業作為社會學科中的服務業,其創新之路自然主要依靠組合創新。組合創新主要又是對主體的創新,即對產品的創新。本文擬從生命周期和經濟學視角探討產品創新重在管理三處:鏈接、對接、搭接。
一、商業銀行產品創新的前提是鏈接已有產品,使之處于不“脫節”的“呼吸”狀態
不脫節才能保持產品處于生機狀態,否則產品本身死亡,創新無從談起。產品無人管理、無人宣傳、無人營銷、無人統計、無人關注是產品脫節、斷接的具體表現。不脫節須產品與其收益之間保持鏈接。鏈接是邏輯上的,連接是物理上的。產品如果形式變化而實質要件、法律要素不變,就是一種鏈接。
各商業銀行有許多現有產品,但可能由于不是該銀行的傳統優勢產品等原因,銀行管理層在不愿意將該部分產品外包的情況下,這部分產品只是形式上作為產品目錄掛靠在該銀行。產品未給銀行創造相應價值,產品存在與銀行收益失去鏈接,說明產品已死亡,銀行管理已脫節。
隨著市場環境變化,原有產品市場適應能力越弱,表現為邊際效益越弱,邊際維護成本越大。要使產品有呼吸、有生命力,從管理的柔性價值 而言,須不斷地宣傳、營銷、統計分析,以實現邏輯鏈接。從死亡率模型 可以判斷,要減少死亡總量,須減少各產品邊際死亡率,以提高產品生存率。
實際業務中,使得生存率變大、柔性鏈接的有效措施是建立客戶經理與產品經理信息反饋通道、落實產品經理問責制。
二、商業銀行產品創新的源動力在于使已有產品處于不斷滿足市場需求的升級優化“成長”狀態
就動態性而言,不能不說Windows XP是對windows 95系統的創新。而這種創新的動因在于微軟不斷滿足市場新需求及不斷升級優化。如果產品不優化,不升級營銷,如同殺毒軟件不更新病毒庫。新病毒的“市場需求”出現后,原正常運行“業務”雖然擁有殺毒軟件舊“產品”保護存在,卻不能正常生產,獲取運營“收益”。
建立動態的市場滿足機制,最佳路徑是建立激勵考核制度。保持客戶經理、產品經理的績效收入與產品市場份額增長的一致變動,將其二者關系進行線性相關處理 ,產品創新可以取得充足的源動力。
三、商業銀行產品創新的 “對接” 方式是使已有產品能夠成熟地“新陳代謝”
對接,即原來處于對立面或者不相關的兩種產品現在連接在一起。經濟學思想中,替代效應無處不在,替代即是一種對接。除舊迎新,替代是最大的創新途徑之一?,F階段存款替代、貸款替代,即是摒棄或少用存貸款,改用新模式或新平臺,從而實現產品創新。如利用信托平臺,將銀行貸款額度轉化為信用額度,將貸款轉換成保函,將實物資金轉化成抽象信用,可創新出信托借款保證業務。又如某銀行推出的票據盈與周周盈,標的物同為央行票據,但利用月與周之間的替代,即不同期限的替代可實現產品創新。承兌與理財的替代,是貸款客戶與存款客戶資金之間的對接;客戶融資與代客融資的替代,是客戶上游與下游的對接。
成熟的產品,邊際收益現值變小即老化失去競爭力。替代老化實現創新,較為合適的方法是搭建產品創新交流平臺,采用征文、評選、比賽、獎勵合理化建議等開放式交流方式。
四、商業銀行產品創新的“搭接” 途徑是使已有產品能夠“繁殖”
與對接不同的是,搭接是基于互補效應而言,把具有相互關聯或相互需求的兩種產品連接在一起。有了覆蓋關系、疊加關系,互補效應容易形成,能夠實現產品創新的生殖繁衍。部門之間的關聯、同一產品在不同客戶之間的覆蓋、同一客戶在不同產品之間的交叉、國內信用證與國外信用證的捆綁、資本市場與貨幣市場之間的連接、銀團之間的橫跨等,都是互補效應生殖新產品,發揮產品創新作用的地方。
實現搭接的途徑是融合、疊加、交叉。采用互補的方式實現創新,需要樹立人員交流、學習互訪的企業文化。同一產品經理在不同工作崗位之間輪動,有助于提高產品經理的信息共享度,實現知識管理1+1>2效益。產品經理成為復合型人才之后,創新產品則落地而生。
總之,如圖所示,基于生命周期的商業銀行產品創新成長路徑反映了商業銀行產品創新重在管理三處:鏈接、對接、搭接。
參考文獻:
[1]熊彼特:經濟發展概論.哈佛大學出版社,1934年
[2]麥理克:技術與經濟發展.美國地理經濟出版社,1997
[3]王煒著:產品創新新方法.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4](德)孔翰寧 奧赫貝、(中)張維迎著:2010商業模式:企業競爭優勢的創新驅動力.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年01月
[5]Raymond Vernon,The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trade of products cycle,1966
[6]Freedman,The research of successfail in industry innovation,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