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九江地區歷來以初級加工的資源產品作為出口創匯的主要項目。由于這類出口產品耗材多、污染大,造成當地較為嚴重的資源枯竭與環境惡化,地區內外貿可持續發展面臨困境。本文結合九江地區具體問題,在分析資源產品出口與外貿可持續發展間各種矛盾的基礎上,提出了如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生態環境并逐步向生態城市轉型的戰略措施。
[關鍵詞] 資源產品 出口創匯 資源保護 生態環境 外貿可持續
在我國各級城市中,資源型城市占有較大比重,九江市具有這類城市的典型特征。盡管通過資源產品的加工生產和出口貿易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該市的經濟增長,但由于多年的過度開采、重復建設、浪費資源,該地區已經出現了資源枯竭、環境質量下降、治理困難等問題。因此,如何在保護資源和環境的前提下,實現外貿的可持續發展是九江地區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九江地區資源產品加工出口現狀分析
九江市區域內自然資源豐富,尤以礦產資源和淡水資源為主。長期以來,當地居民以礦產資源的開采加工和淡水漁業養殖出口作為傳統的創匯項目,以此帶動地區內的外貿增長。
1.礦產資源開采及出口
九江市是江西省著名的礦產資源大市,礦產豐富且種類繁多,已探明儲量居全省前兩位的包括銅、鎢、錫、花崗巖、板巖等24種金屬及非金屬礦產。以這些資源作為原料開創的加工業和制造業在全市工業總產值中占相當比重,相關產品的出口市場也十分紅火。
由于礦產資源開采存在著可觀收益,致使區域內出現了一些無序采礦問題。以東牯山一帶石材開采為例分析。東牯山位于星子縣境內,是廬山山系的余脈,其內花崗石、青石為主的非金屬礦產資源分布廣、儲量大、易開采,于是成為許多企業競相采石的目標,并很快形成市場。其石材產品自1984年起就銷往日本,現出口市場已擴大到美國、加拿大、英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全縣有數十家石材出口企業,每年為地方政府貢獻稅收數百萬元,創匯達180萬美元,成為當地公認的“創匯型”富民產業。但正是這種富民產業造成了當地嚴重的環境破壞和資源枯竭。在東牯山山體上,有大小上百個采石坑口,正在開采的礦口和未加修復的毀棄礦口使完整的山體形成一個個巨大窟窿,同時,幾乎所有企業仍然沿用傳統的炸裂方式采石,炸石產生的強烈噪音破壞了廬山原有的幽靜,這些都會使對面廬山景點的游客游興盡失,給廬山生態旅游業的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另一方面,星子縣內采石企業之間缺乏統一有序的管理,大家爭先搶選好石料山段開采,競取巨石,對炸出的碎石不加利用,造成石材資源的大量浪費。
2.鄱陽湖淡水漁業養殖及出口
九江市下屬湖口、永修、都昌等沿鄱陽湖地區多年以淡水漁業養殖為業,鄱陽湖得天獨厚的水產養殖條件帶來了我市水產品出口的快速增長,我市沿鄱陽湖區縣已和江西省內其他沿湖市縣一起,形成了環鄱陽湖區域水產品出口加工帶,淡水魚、大閘蟹等鮮活水產品出口成為我市農產品出口的主導產業。
沿湖居民在開發利用鄱陽湖淡水資源的過程中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湖區內逐年加重的水質污染和生態破壞給漁業養殖和出口帶來嚴重危機。隨著加工制造業的發展,工業“三廢”大量排入湖體,鄱陽湖水質污染呈上升趨勢,尤其是在贛江、信江等江河入湖口,局部水域污染嚴重超標。湖區河道內無序采礦猖獗,據2003至2004年間抽樣調查顯示,一些水域每平方公里密布10多艘采砂、運砂船,采砂船挖沙深度達30多米,采砂區湖水透明度幾乎為零。這些因素致使水生物生態環境極度惡化,由此造成湖區內漁業資源嚴重衰退,許多珍惜魚類瀕臨滅絕,青、草、鰱、鳙等大型經濟魚類數量逐漸減少,蝦、蟹產量明顯下降,長此以往,必將影響到我市水產品的出口規模。
二、傳統的出口增長方式加劇與資源、環境間的矛盾,外貿發展面臨可持續性難題
當前,九江地區的外貿增長主要是通過初級加工的資源產品出口實現的,這種增長方式的核心是以數量的增長換取外匯收益的增加,是建立在資源大量消耗、生態環境嚴重惡化的基礎上的。盡管九江是個資源大市,但儲量有限,對于礦產類不可再生資源,如不科學規劃,提高開采的集約化程度,最終將導致資源枯竭;即使是淡水類可再生資源,如不合理開發利用,也會危及生態環境的動態平衡。因此,初級加工的資源產品雖能帶來絕對數額的增長,但效率太低,代價太高,難以為繼。
由于我國資源型城市為數眾多,類似問題并非罕見。為此出于保護生態環境,減緩資源枯竭的目的,近年政府連續出臺了一系列抑制“兩高一資”(高污染、高耗能、資源性)產品出口的宏觀調控政策,對于初級加工或半加工的資源產品從降低出口退稅率,到取消出口退稅,再到開征出口關稅。由此可見,國家明顯不支持初級加工的資源產品出口。對于相關企業來講,不利的宏觀政策直接增加了產品的出口成本,致使以初級加工和出口為主營業務的資源型企業進入微利經營時代。
三、在保護資源與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實現九江地區的外貿可持續發展
1.通過聯合發展、集團化經營提高企業資源利用效率
資源產品的加工出口是我市支柱產業之一,也是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要在短期內徹底放棄這一產業是不現實的。因此,如何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行業向深加工轉型是目前我市資源型企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聯合發展,集團化經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模式,鼓勵我市優勢企業以產權為紐帶,走聯合、聯大、聯強的發展道路,能夠提高我市相關行業的整體市場競爭力,并能積極引導中小型企業規范生產經營。如蘊藏著近百億元的鎢、銅、鉍、銀等金屬礦產的修水縣香爐山,通過與全國百強企業——中國五礦集團整合后,2004年實現銷售總額2.15億元,上繳利稅6976.88萬元,分別比整合前增長了2倍和3倍多。2005年中國五礦公司又在修水投資1.5億元建設贛北年產一萬噸的鎢業深加工項目,產生了較大的規模效益,并有力地推動了香爐山礦區的有序開采,此等成功經驗值得我市同類企業借鑒。
2.創建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
從企業角度看,我市目前尚未建立一種較為完善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一直以來,資源產品的生產者只負責生產,出口商只負責對外銷售,整個過程中沒有一個主體對資源開發后廢棄物的回收、處理和再利用負有明確的法律責任。制度上的不完善蘊藏了一定風險,再加上我市的資源生產及出口企業以中小型的民營企業為主,客觀上這類企業通常缺乏產品深加工和廢料回收利用的技術實力;主觀上他們往往極度缺乏環保意識,貪圖眼前利益,從而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因此,我們必須進一步明確企業責任,認真貫徹“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在全市范圍內開展資源與環境保護專項執法檢查,嚴厲查處違法案件;可效仿其他地區經驗,對資源型企業開征生態環境治理和土地復墾履約保證金,促使相關法人履行環保義務;同時廣泛發動當地群眾,充分重視群眾反映強烈的區域性環境破壞問題,鼓勵群眾對違法開采、破壞環境的企業進行舉報,與地方政府形成合力,加強對企業的監督力度。
3.調整外貿商品結構,逐步向生態城市轉型
2005年統計的九江港進出口商品中,原油、金屬及非金屬礦石、煤炭等資源產品占進出口商品總量的93.92%、其他僅占6.08%。可見,該地區進出口商品結構單一,外貿發展對資源產品的依賴十分嚴重,從長期看這種外貿發展方式顯然是不可持續的,必須逐步調整九江地區外貿商品結構,向生態城市轉型。在我國眾多資源型城市向生態城市轉型的過程中不乏成功的案例。因地制宜,找準本地區具有優勢且附加值相對較高的產業替代傳統的資源產品出口是轉型成功的關鍵。九江市地處京九鐵路樞紐處,并與長江水域相接,地利優勢十分明顯,可仿效其他港口城市,大力發展包括多式聯運在內的物流運輸業;不斷美化市容環境,并利用廬山的天然優勢,發展附加值較高的生態旅游業及附帶第三產業;借助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產業升級,向中西部轉移部分工業的契機,加快九江出口加工區建設,制定更多引資的優惠政策,有選擇地引進一些具有發展潛力的項目,替代部分傳統資源產品的加工出口,逐漸實現外貿商品結構多元化,促進九江地區外貿向可持續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嚴立冬: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創新[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02
[2]盧煦林:九江市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與對策[J].江西有色金屬,2005(3)
[3]王碧淼:企業社會責任與國際貿易中的環境問題[J].價值工程,2006(12)
[4]黃秋萍 黃國勤:鄱陽湖水資源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江西農業學報,2007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