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設生態文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就必須反思人類長期以來的對待自然界的一切態度和做法,尤其是應該對人類自有自我意識以來就堅持的人類中心主義立場作一個合理的評價,以吸取經驗教訓,對自然界持更為科學和理性的態度,從而為生態文明建設尋找更為理性的價值觀。
一、從近代人類中心主義走向理性人類中心主義
1.辯證地分析人類中心主義。自然內在價值論從批判傳統的價值觀入手,進而批判人類長期以來所持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自然內在價值論者認為,人類中心主義主張人是絕對的主體,自然是絕對的客體,將人及人類生存發展的利益置于主宰一切的中心位置,僅僅把“滿足主體需要”確定為價值的依據,在評價價值關系時容易夸大價值主體的作用,人類時時從自我出發,常常以自然征服者自居,忽視價值客體的存在,從而導致了各種環境問題的凸現,陷入前所未有的現實生態困境。
我們認為,自然內在價值完全否定人類中心主義的做法,在理論上是站不住腳的,也是不切實際的。
首先,人類中心主義,是人類特有的一種價值觀念,在客觀上是人的存在和活動所特有的、普遍的事實。用“自然界是否先于人類”之類的存在判斷來直接肯定或否定“人類中心”觀念,在邏輯上都是難以成立的。另外,倡導自然內在價值,要求人的行為服從自然物的利益,那么“主體尺度和意志”如何體現和把握、倫理道德標準從何而來、誰能充當它的真正執行者和“代言人”?自然內在價值論者“設定”人與自然之間存在倫理關系的觀點有泛道德主義、萬物有靈論的傾向,其科學性是令人懷疑的。
其次,無論自然物具有何種價值,其價值主體必定是人,而且只能是人,與人無關的自然物并不具有所謂的“內在價值”。生物的需要是出于本能、而不是出于有意識的主體理性的有目的的選擇。把自然界中各種生物的本能需要、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進化類比成社會中人類的利益需求、主動選擇,從而賦予自然以主體性,是不科學的,在實踐上也缺乏可操作性。
事實上,人類中心主義發展到近代,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演變成了人類沙文主義、人類專制主義的認識論根源;它把經濟的發展等同于社會的發展,忽視人們的精神需要,忽視對人類的終極關懷,導致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盛行;它對于大寫的“人”的理解一直隱含有唯我論的傾向,表現為自我中心主義價值觀,它把他人作為實現自己目的的手段, 只看到當代人的無限制的需求,沒有考慮環境和資源的世代可持續利用,在實踐中表現為個人中心、團體中心、民族中心、世代中心等等。但是,人類中心主義是流淌在人類血脈之中的本性,是人類經過血與火的考驗,經過愚昧和文明的洗禮之后而錘煉出的理性。它有它的歷史根基、現實形態和未來走向。正是人類中心主義使人類從自然、社會、自身的奴役和束縛中解放出來,成為自然的、社會的、自己的控制者,也正是人類中心主義表現了人類自我意識的提升,對人類自我力量和人類價值的信仰,以及對人的偉大能力的理解,從而發展了人巨大的主動性和創造力,建構了整個現代文明。
2.理性人類中心主義對近代人類中心主義的揚棄
近代人類中心主義片面強調個人、集團、民族、國家、今世的物質利益、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而忽視自然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性意義。理性人類中心主義要求人類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一要堅持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相統一的原則,兼顧滿足作為主體人的需要和自然對于人類實踐的前提性、制約性;二要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將發展放在首位,同時,又考慮到人類的整體、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考慮到發展的協調可持續,不能為了現代人而損害后代的利益,不能為了小集團的利益而損害整體的利益,反對“極端個人中心主義”、“極端國家中心主義”、“極端區域中心主義”、“極端種族中心主義;三要堅持以人為本原則,考慮到走出人類發展的困境其本身仍要靠人類自身理性和實踐的力量,其目的仍然是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理性人類中心主義作為一種高于近代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本質上是一種價值關系,自然本身的客觀屬性是價值產生的內在基礎。人是價值的主體,是自然整體價值的保護者。它在強調人的主體地位的同時,不排斥外部世界的優先存在和工具性價值,它要求人類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為軸心, 尊重自然萬物的存在價值,自覺承擔起維護和發展地球文明的重任。它既排斥了絕對人類中心主義的狹隘性和自私性,同時又超越了非人類中心主義的“齊物論”思想,弘揚和倡導一種更加自覺的、理性的實踐精神,建設高度的生態文明,使人類社會系統與地球自然系統和諧相處、和諧發展。
二、理性人類中心主義與生態文明建設
1.理性人類中心主義是科學發展觀的應有之義。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首先,人類要滿足自身各方面的需要,就必須不斷地在實踐中沖破自然的束縛,從自然界獲取自身所需的資料。不能為了所謂的自然的內在價值,而遲緩自身發展的步伐;其次,任何發展都要以人為本,實現經濟社會的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解,只能依靠人類自身;再次,要真正實現服務于人類長遠利益、整體利益的、以人為本的發展,就必須要運用統籌兼顧的方法,做到全面協調可持續。所以說,就涉及人與自然的關系而言,科學發展觀也是一種倫理觀,具有豐富的生態倫理內涵,體現了和諧共存、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倫理精神。
因此,無論從理論實質,還是價值指向,理性人類中心主義都與科學發展觀是相通的,是科學發展觀的應有之義。
2.理性人類中心主義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觀。理性人類中心主義繼承了近代人類中心主義而又高于近代人類中心主義,與生態文明戰略的價值追求是一致的。生態文明建設要求以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為指導,立足于人類的長遠發展,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重新審視人類長期以來所持的絕對人類中心主義立場,用人和自然協調發展的觀點去思考問題,并根據社會和自然的具體可能性,最優地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這些都是理性人類中心主義所堅持和提倡的。建設生態文明是理性人類中心主義的理想和價值追求,而理性的人類中心主義則是建設高度的生態文明必需的價值觀前提和立場。
3.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理性人類中心主義為價值觀前提,建設生態文明。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這為我們建設高度的生態文明提供了方法論指導。
(1)樹立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生態文明觀。我們必須轉變人與世界相對立或以人為單向度中心的文化觀念。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不應把人的主體性絕對化,也不能無限夸大人對自然的超越性,應當約束自己,擺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關注自然的存在價值,把自身的活動限制在保證自然界生態系統穩定平衡的限度之內,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協調發展。
(2)調整經濟結構,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生態化。所謂經濟發展方式的生態化就是以可持續的方式去實現經濟發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循環經濟,在經濟發展中倡導資源節約、注重環境友好,達到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要堅持走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之路,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由低效粗放、資源環境代價過高的格局,轉變為高效集約、要素組合優勢充分發揮、可持續的格局。要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一是加快改造傳統制造業,提升其技術水平和競爭力;二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三是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四是提升在全球產業價值鏈的地位,盡快從低附加值的組裝生產向產業鏈的上游升級;五是樹立城市發展新理念。創建布局緊湊、產業聚集、資源節約、功能優化、開放和諧的城市發展新模式,提高大中城市經濟和人口的承載能力,充分發揮城市對產業結構、消費結構升級和技術創新的聚集、輻射和示范效應,把產業結構調整與推進節能減排結合起來,堅持增量優化與存量改造并舉,把好新上項目關。
(3)科學消費、合理消費,實現消費方式的生態化。推進消費方式的生態化是實現人全面發展的生存基礎,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由之路。必須貫徹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榮辱觀,形成科學健康的消費觀念:一是綠色消費觀,要求人們不再以大量消耗資源、損害環境求得生活上的安全與舒適,要求人們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向崇尚自然、追求安全與健康方面轉變;二是清潔消費觀;三是注重精神文化消費觀,增加健康的精神文化消費,提高精神文化消費在消費結構中的比例;四是以勤儉節約為榮、驕奢淫逸為恥的節儉觀;五是政府也應該制定各種政策法規,形成生態化消費的制度氛圍。要制定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政策,優化生態消費環境,滿足日益增長的生態環境消費需求。
(4)依靠法律法規來規范人們的生態環保行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相繼頒布實施了一系列資源管理、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初步形成了保護環境資源法律法規體系,在引導和促進人們增強環保意識,防止和制裁破壞生態環境的不法行為,推進可持續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已有的法律法規尚有不完善之處,一些法律法規還不能適應建設生態文明的需要。因此,一定要轉變觀念,改變立法的指導思想,不失時機地修改不合時宜的環保法律,更加注重生態環境立法的現實性,使所立之法具有可操作性。要充分利用現有法律制度完善生態建設,完善有關生態建設立法,協調執法機制,加強執法監督,完善法治的配套制度建設。
參考文獻:
[1]牟永福:對傳統價值的反思[J].陜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
[2]馬克思著(劉丕坤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人民出版社,1979版73頁
[3]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