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區域工業結構的合理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需要產業政策的合理引導。而產業政策的有效運用又依賴于對產業結構變化的深入研究。正確看待地區工業結構的現狀,采取正確的政策措施促使地區工業結構的合理化,還有許多理論和實際問題值得研究,本文試圖以江蘇為例對這些問題作一探討。
[關鍵詞] 產業結構 重復投資 合理化
一、結構形成過程及現狀
江蘇作為改革開放最早的地區之一,初期來這里人多地少,資源貧乏,但不合理的計劃價格對這里商品意識極強的人們來說是卻是一條彈性極大的需求曲線。脫胎于農民的一般生產者沒有深刻的經濟學理論,但現實經濟生活早已教會他們按價值規律辦事,從而使鄉鎮(村)工業得到迅速發展。鄉鎮(村)工業的發展,比較利益的獲得,使生產要素向工業部門流動的數量越來越多,速度也越來越快。然而長期城鄉分割,戶籍制度、就業制度和食品供應制度等使農村生產要素無法自由向城市流動。資本匱乏使得廣大農民在發展工業的強烈愿望下,創辦企業就只能從某個零部件或是部件的某個環節開始,由此形成了獨特的 “塊狀經濟”。正是這種工業發展的模式,使江蘇農村工業在整個工業中的比重不斷提高,為推動城市工業發展進而為城鄉工業一體化奠定了基礎,從而也使市場配置資源的范圍和程度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不斷減少的產業發展政策約束,市場作用的進一步發揮,為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大量外資的進入,消費結構的變動所引致的投資結構變動及相應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使加工業迅猛發展,工業中的比重不斷上升。
當前,江蘇工業結構態勢良好:城鄉工業發展的界限已漸趨模糊制,制造業尤其是加工產業集聚為主要特征的“規模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主要表現為:省內各工業園區的蓬勃發展和以集團為主體的板塊經濟發展。而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則在近幾年得到較快發展。
二、對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再認識
1.歷史的必然
工業結構是一個動態結構,其合理化的決定因素主要是資源分布狀況。不同地區、不同時間資源豐度和資源結構不同,工業結構合理化的基準就不同。因此,合理化基準隨空間、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江蘇資源稟賦突出體現為勞動力資源豐富,自然資源缺乏,資本和技術供不應求。根據比較優勢理論,江蘇的資源配置只能從勞動密集開始,以較多的勞動投入替代部分資金投入。而一直以來,尤其是蘇南的各個城市都在爭做國際制造業基地,希望借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有效提高整體競爭力。大量進入的外資看中的正是這里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和較完備的工業基礎。因此,江蘇的工業結構格局的形成也是必然的結果。
2.重復投資的再討論
經濟學中對經濟行為是否合理的判斷則是依據行為主體的利益最大化原則進行的。然而,微觀的企業行為多半是利益的短視體。大多數行為主體均有獲取短期利益的強烈欲望。因此,對于江蘇內部勞動密集型產業所帶來的產業同構或重復投資這一現象,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難以避免的,而且在一定時期之內還將繼續。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少數行為主體基于長遠利益和可持續發展角度比較其他主體進行更高水平的建設與投入并獲利,由此引發了其他經濟行為人對于這種更高水平上不斷重復建設與投入,從而形成了產業的調整和升級。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重復建設就沒有市場競爭。正是由于不斷有新的投資主體進入和舊企業退出,產業結構才不斷得到調整,從而使產業結構更加合理化。如果說重復投資會帶來資源配置的浪費,則這種浪費就是實現產業結構合理化不得不支付的成本。
當然,盡管重復投資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難以避免的現象,但對于處于經濟轉型期的江蘇而言,現存的重復投資與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重復投資有很大的不同。關鍵是我們既要區分兩種不同性質的重復投資,又要看到在一定時期內某些重復投資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實際上,目前在江蘇出現的重復投資現象其原因是相當復雜的,有競爭不足所帶來,也有政府利益驅動所使然。個別行業長期的行政保護,造成了其超高的壟斷利潤。
3.產業結構認識的偏差
認識的偏差會導致產業政策制定和執行的偏差,由于經濟發展的速度被長期當作衡量官員政績和能否升遷的最重要標準,為謀求GDP的一時增長,個別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過程中縱容干部“踩紅線”,對在引進項目中善于打“擦邊球”的干部給予寬容、理解和保護,同時對項目的審批采取“變通”辦法,以加快項目落地。江蘇同樣在這個問題上走過彎路。為了形成工業化的產業結構,想盡一切辦法招商引資。這時,工業中原本較高準入門檻的高能耗、高污染的低效能投資項目因其投入少、見效快使得其在工業中的比重迅速增加,造成工業結構不合理并導致污染和環境的惡化。
三、結論
區域工業結構的演變總是同地區資源稟賦、歷史條件緊密相關的。體制轉型期的江蘇,無疑政府的產業政策對于引導工業結構的合理化有著較大影響。事實證明盲目的政策不僅不會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反而使得產業結構進一步惡化。正視問題,通過行之有效的宏觀調控手段,輔以科學的產業政策,便可使得區域工業機構得益相應的調整和優化,地區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從而促進江蘇經濟的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胡序威 周一星 顧朝林:中國沿海城鎮密集地區空間集聚與擴散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2]張 敏 顧朝林:長江三角洲都市連綿區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1,10
[3]陸建軍: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同構及產業定位[J].中國工業經濟,2004, (2):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