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三農”問題歷來是中國的重大問題,這取決于我國自古以來“農業大國”的定位。現如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成為加強農業建設、拉動農業經濟的百年工程。黑龍江作為中國的農業大省,其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就顯得更為重要。但是,在黑龍江省農業基礎建設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瓶頸問題,只有對這些問題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有的放矢”。
[關鍵詞] 農業基礎設施 瓶頸 對策
一、黑龍江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瓶頸分析
1.政府資金的制約問題
農業基礎設施是典型的公共產品。農業基礎設施的供給應該大部分由政府承擔,同時,基于政府投資農業基礎設施的積極效用,例如:拉動內需,擴大就業,優化農業結構、降低風險等,尤其是對增加農民收入的積極效用,這使我們看到了在當前情況下政府投資的必要性。
(1)對黑龍江省政府而言,從2003年到2006年,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大體呈現急速下降的趨勢,2006年的農業稅僅是2003年農業稅的0.57%,農業特產稅方面,2006年僅相當于2003年的12.47%(見表1)。
數據來源:2003年~2007年《黑龍江省統計年鑒》相關數據資料整理所得
作為農業大省的黑龍江省在財政收入上很大一部分是來自于農業稅收,稅費改革以來農業稅一降再降,致使我省財政收入吃緊。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我省一方面必須向農業生產領域投資,改善生產條件,加大力度建設農業基礎設施,以此來鞏固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進而使農業基礎設施發揮出“先行資本”的作用。另一方面,為了維持經濟的又好又快增長,又得把資金投向工業部門。政府投資不足不僅是財力有限的問題,同時還包括了我省自身的很多問題,比如長期以來由于歷史原因形成的犧牲農業支持工業的政策影響,對農業實行剪刀差,迫使大量農業資金流入工業進而促使工業快速發展。再加之,我省的城市基礎又很薄弱,自身的發展問題還沒有解決,哪里還有余下的資金去支援農業建設。
(2)取消農業稅后黑龍江省地方政府的困境。農業稅取消前鄉鎮財政收入主要是工商稅、農業稅和鄉統籌。稅費改革取消了五項“鄉統籌”收入,農業稅取消后鄉鎮自籌資金呈一路下滑的趨勢。2000年我省鄉鎮自籌資金4.8億元、2004年驟降為0.2億元、2005年為0.3億元、到了2006年又降回到0.2億元。與此同時,縣鄉相應的財政支出卻未減少,取消了幾乎占其財政總收入六成的農業稅后,鄉鎮財政的運行和管理都出現了很大的困難。
2.資源分配的非農偏好
目前黑龍江省農業基礎設施投資主要來源是政府財政投資,而政府財政投資的不同方向,也是資源分配的不同方向。由于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片面工業化傾向和農業生產中長期實行掠奪式經營,使得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長期沒有被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上加以統籌規劃和安排,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農業基礎設施難以發揮出它應有的“社會先行資本”的本質特征。在我省這種情況尤為突出,農業投資總額雖然年年上升,但是在總支出中的占有率卻并沒有明顯上升,甚至還有下降的時候,再加上物價的上漲,實際增加的投資額也就變得很有限了(見表3)。
數據來源:2003年~2007年《黑龍江省統計年鑒》相關數據資料整理所得
這種資源的非農偏好引起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第一,農業基礎設施長期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短缺運行成為一種常態。第二,當短缺過于突出,達到某種顯著數量時,社會資源強制或非強制地流向該部門。一旦短缺強度有所緩和,能為社會所容忍時,資源又會流向社會其他高效率部門,不能保證農業基礎設施發展的長期穩定性,波動成為一種周期性現象。第三,波動會降低農業基礎設施的投資效率。第四,由于資源約束,不能同時或在短期內建成農業基礎設施體系,只能是有選擇地建設某些子項或小規模的農業基礎設施,使農業基礎設施的規模效應不能得到有效的發揮。第五,由單項建設規模進一步強化了單項融資模式和管理模式,從而也難以借鑒西方從大規模投資到社會融資和實行公共管理體系等一套有效的經驗。
3.農民收入的制約
按常理來說,農民應該有較高的熱情去投資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通過這樣的投入對農戶而言可以提高產量,增加收入,改善環境等。但是,前提是農戶有錢去投資,不是農民不愿意在自己的土地上去增加投入,其困境就在于我省農民的收入還處于一個很低的水平(見表2)單位:元
數據來源:2000年~2007年《黑龍江省統計年鑒》相關數據資料整理所得
從表中可以看出,2000年我省農民人均全年純收入為2148.2元,到了2006年農民人均全年純收入上升到了3552.4元。表面上似乎農民的年均純收入提高了近1400元,但是我們也不要忽視一個重要的問題——“通貨膨脹、物價上漲”,這樣一來這部分增加的收入很大程度被物價的上漲給吃掉了。生產資料費用、家庭生活開支、孩子學費、醫療費是我省農民的主要支出。其收入主要是家庭經營收入(71%)和工資性收入(18.4%),在目前收入增加難度較大的情況下,物價的上漲,高教學費的增加,醫藥費用的增加客觀上大大限制了農民的資金投入,因此農民可能更愿意通過“投工”的方式加入到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當中,但是隨著“兩工”的取消這又將成為討論的話題。
二、解決黑龍江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瓶頸的對策
1.在農業稅和鄉鎮統籌方面,黑龍江省可以實行一些減緩的政策
可以向國家提申請,特殊情況特殊對待,但與此同時,一定要向農民說明情況,并保證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農業基礎設施的基本建設。團結我省農民和企業投資者,可投工的投工,可投資的投資,從而推動我省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我省應該真心實意為農業的發展而努力,要適當的將省支出透明化,讓農民和投資者們從數據中看到我省發展農業的決心,給農民吃一顆定心丸。
2.加大黑龍江省農業建設的宣傳力度,下大力氣改變人們對農業投資的態度
許多投資者認為農業投資回收慢、影響資本流通,認為農業投資不像工業投資那樣可以得到較豐厚利潤。這種態度和想法主要來源于建國以來國家一直重視工業發展,對農業的投入較少。為了能更好的改變非農偏好的影響,我省還可以采取一些對農業投資的補貼政策,比如:減免一定的稅費、特批土地、加大扶持力度等。要讓老百姓們了解農業的優勢,鼓勵農民們投資農業生產。
3.黑龍江省要下大力度實施土地改革,實行農戶聯合經營
要鼓勵農戶們集體經營,共同給產品創立品牌,比如“北大荒肉業”、“北大荒白鵝”等等。在糧食等土地資源密集型的農產品生產方面就更該如此,土地可以聯合投資,統一生產,最終農產品銷售也要實現統一銷售。這樣一來,生產成本和消費成本就可以大大地降低,在銷售方面農業市場也將擺脫以前買主定價的時代,從而為農產品市場買主和賣主的公正性打下了基礎,為農民的進一步增收開拓出了一條道路。我省應當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法律來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要嚴格打擊那些坑農、害農的不法行為,為農民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葉敬忠 安 苗:新農村建設的農民投入意愿分析.農業技術經濟,2007(1):103
[2]譚洪江:我國農業基礎設施投資的困境和出路.嶺南學刊,2004(4):89
[3]《黑龍江省統計年鑒》,2007:115 238 263
[4]余曉軍:農業基礎設施投資困境的經濟解釋.經濟觀察,2007(6):85
[5]蘇 毅:政府在基礎設施投融資市場化中的定位.綜合運輸,2006(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