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14時27分,遭遇7.8級強烈地震突襲的阿壩州,瞬間陷入可怕的寂靜。恰處震中區域,阿壩州的電力、通信網絡全部陷入癱瘓。正當外界因無法獲得震中區域災情而萬分焦急時,一個信息源神奇地繞過重重通信障礙,透過互聯網開始源源不斷地向外界披露重災區最新數據。
阿壩州政府網站,一個在平日只有幾千人瀏覽的普通政府工作網站,災難時刻冒險擔負起新聞通信的使命,從核心區域向外界傳遞一手的災區情況,為營救工作提供了寶貴的資訊和時間。
阿壩州政府辦公樓所在地馬爾康,雖然災情不像汶川等縣區那樣嚴重,但通信、電力全部斷了。但幸運的是,政府辦公樓有一條繞過重災區的備用網絡線路,能和骨干網鏈接上,在應急電力的支撐下,工作人員艱難地上了網。這幾乎成了當時阿壩區與外界通信互聯惟一的救命稻草。
在外界仍然試圖通過各種方式了解重災區情況時, 阿壩州政府借助勉強能夠使用的網絡,開始向外界傳遞災區信息。5名阿壩州政府辦公室信息中心員工,留守在辦公樓內,并按照3人一個小組的班次,進行24小時值班。在地震發生后的20多個小時內,他們幾乎全部沒有休息。
從地震公告,汶川地震救災部成立,到急需空投帳篷、食品、藥品的空降救援。阿壩州政府網站成為了全國媒體關注的焦點,也成為阿壩州政府公布汶川最新情況的惟一窗口。
在地震發生的一天之內,阿壩州政府網更新了24次有關地震的最新信息。盡管阿壩州政府辦公樓網絡并不像想像中那么穩定,時不時地會出現無法訪問的情況, 但數億中國人,通過他們的努力,了解到災情的進展。阿壩州政府網站的訪問量從一天只有幾千人,發展到一天幾十萬人。互聯網通信在災難中成為了神奇的“救命稻草”。
這是每個人的戰斗,這是整個國家的戰斗。IT企業將自己作為企業公民的社會責任發揮到了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