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費下調緩CPI壓力
物價大面積上漲,CPI連續多個月居高不下,給群眾的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壓力。不過作為一個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日常用品,電信資費的下調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安撫民心的作用。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4月份我國交通和通信類價格下降了1.6%,而3月份該指標下降了2%。在維持經濟穩定的過程中,包括電信等幾大行業在內價格的不斷走低,顯然是除政府調控之外的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相比起眼前不斷攀升的豬肉和糧油的價格,我國的電信資費下降趨勢十分明顯。原信息產業部的數據顯示,2005年我國電信業務平均資費水平比2001年下降了45%。2006年以來,北京、上海等高資費地區移動電話資費水平有了明顯下降,地區間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在今年年初舉行的全國信息產業工作會議上,原信息產業部部長王旭東表示,通過實行移動電話雙向收費改單向收費,以及全面清理資費套餐等措施,目前我國初步建立電信資費市場化形成機制,電信資費總體水平2007年比上年下降了13.6%,5年內下降了53%。
這對農村用戶而言更是一個利好消息。“電信資費的下降是我國實現普遍服務的重大途徑,這些年新增的手機用戶、上網用戶中,農村用戶占了越來越大的比例,他們收入低,使用通信主要為解決生產、生活問題,資費的下降、通信手段的大眾化將幫助他們在市場上及時獲取信息,致富途徑增多了,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物價輪番上漲給這部分低收入者帶來的壓力。”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吳洪表示。
競爭格局尚不完善
電信資費仍舊是用戶投訴的重點。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08年第一季度的電信服務質量報告。報告顯示,用戶主要的抱怨集中在對電信業務收費欠透明、寬帶網速不穩定等方面。收費爭議方面的申訴占申訴總量的42.5%,較上季度上升0.3個百分點。
與國外相比,我國電信資費依舊偏高。目前我國通信支出占人均GDP的比重為6.2%,遠高于歐洲、日本等國家(英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通訊支出占人均GDP的比例分別為1.3%、0.9%、2.1%、1.3%),甚至是資費較貴的韓國的兩倍(韓國通訊支出占人均GDP為3.2%)。在美國電信市場,電信運營商的利潤率通常都在1%左右,而我國電信運營商目前的利潤率已經超出美國電信運營商20多倍。
在這種情況下,降低資費可以迅速解決電信業眼前面臨的信任危機,但對建立有效市場競爭格局并無好處,最終損害的是消費者的長期利益。由于市場嚴重失衡,中國移動一家獨大,其他運營商已無力與中國移動競爭。在此種格局下,資費下調的結果只會使用戶更快速地向中國移動一家集中,其他運營商的經營將更加困難。
固網運營商更是因此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在2007年7月,中國網通首先沒有扛住單向收費帶給固網的巨大壓力,本地電話用戶數率先出現了6萬的流失量。次月,中國電信流失38萬本地電話用戶。整個2007年下半年,固網運營商的主題都是本地電話用戶的大量流失。
要近期利益還是長期利益?政府監管部門和消費者面臨著兩難選擇。
不久前就有政府主管部門負責人公開表示,“電信資費確實還有一定的降價空間,只是在引入競爭機制方面還有不足。”可見,只有培育實力相當的運營商,建立有效的市場競爭機制,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電信資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