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幾天,滿耳朵、滿眼睛都是汶川地震的消息。因此這一次,老賈準備說一說企業公民的社會責任問題。
我們看到,在地震發生之后,很多企業做出了積極舉動,捐款、捐物、捐服務。但與此同時,我也聽到很多反饋,指出企業在此刻捐錢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企業不應該在做此事的同時還要告知媒體,這分明就是作秀,是企業公關。
社會有難,企業認捐。但是,要不要留名呢?
我覺得有幾個關鍵問題,需要我們更理智地認識:
一、捐款者應獲贊賞,未捐者也不應受鄙視。
作為一個合法經營的企業,日常經營就是一件履行企業公民責任的工作,就業、稅收、環保等等問題,都是企業履行公民責任的表現。在社會遭遇自然災害時,有的企業表現特別積極,這是企業選擇的一種方式,我們當然應該鼓勵和贊賞。但是,對于沒有捐款、但同樣合法經營的企業,我們也不應該鄙視。畢竟企業經營狀況、企業運營者的責任偏好、對企業公民責任的理解、履行社會責任選擇的方式不同。企業平時把企業經營好,這就是最基本的社會責任。
二、即使是善舉,也應該遵守法律和企業管理規定。
在每次社會災難中,我們都能夠看到很多企業的身影。有的反應特別快,有的就很慢。快的自然獲得掌聲最多,遲到者往往會被員工和外界誤解,認為老板和公司比較摳門。
其實,多數情況下,這跟企業運作方式和需要遵循的各類制度有關。比如,CSR(企業社會責任)運作成熟的公司,常常會有一個基金會,以應付需要履行的社會責任工作,反應就會比較快;而一些在美國上市的公司,受財務監管比較嚴格,需要向監管部門和股東披露每一筆重大款項的去處。此外,管理規范的公司,對于大額資金的運用也有非常嚴格的企業規定,往往需要董事會或者高層管理人員集體會議才能決定,否則,日常工作中,就會到處留下財務漏洞,這是對企業嚴重的不負責任。
三、留不留名,不應強求,但從推進社會進步的角度看,做好事者應該留名,而且應該被社會贊揚和褒獎。
企業捐助用的是企業的利潤,這些錢應該對企業的運營產生價值,這是對企業本身負責任的行為。如何更好地用好這筆錢,讓這筆錢能夠發揮更大效益,帶來更好的社會價值,是對每個企業在面臨企業社會責任問題上的最大挑戰。挑戰不在于錢的多少,而在于中國人傳統的道德觀念,中國人習慣好事偷偷做,這樣很不好,咱不是做賊,當然得光明正大!
優秀企業做出了值得鼓勵的舉動,社會應該給予正面的回應,比如媒體上的反饋。這會樹立一個回饋社會的群體的正面形象,鼓舞和帶動更多人去努力向善,推動社會進步。何樂而不為?反過來,如果捐了錢還遭到鋪天蓋地的質疑,下次誰還愿意去履行社會責任呢?
在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抗擊震災的時刻,如此理智地來討論這些問題,或許有人會覺得有點不合時宜。但老賈相信,我們是為了我們的國家更加美好,為了我們的企業更加健康和值得尊敬。我們會面對很多困難,也會面臨很多思維方式和意識形態上的挑戰,但只會越來越好。對企業來說,我建議:做好事,請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