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傳輸線在我們看來像生命線一樣重要。”5月13日上午8點,四川電信政企客戶部的客戶經理任先生在經過了一個不眠之夜后,準時回到四川電信大樓開始工作。
回想起12日那天下午地震時從10樓沖下去的場景,他至今仍心有余悸。然而,為了保障“通信生命線”的暢通,他還是毅然決定回到至今仍受余震威脅的電信大樓。
“不僅是我,我的同事們都主動回來上班了,我們必須重點保障政府、電力、醫療衛生等重要部門的通信暢通。” 任先生說,“在災難發生后,這些部門都在第一時間內轉移到了臨時辦公區?!?/p>

“生命線”不能斷
據了解,受地震影響,中國移動四川公司有3個交換機發生擁塞,有4400多個基站因斷電、傳輸中斷等原因退出服務。
與此同時,中國聯通在四川汶川的G、C兩網也全部中斷,相關人員也失去了聯系; 在四川阿壩地區,中國聯通的G、C兩網大約有200個基站出現癱瘓。在甘肅甘南地區,有4個縣通信中斷; 在陜西省,靠近四川地區的大約500個基站也出現了中斷。另外,從西安至成都的兩條長途光纜中有一條中斷。
同樣,中國電信在當地的網絡也受到了影響,阿壩州的汶門、理縣、黑水和茂縣本地通信全都被阻斷。
據任先生介紹,當時部分地區固話雖然沒有中斷,但幾乎所有的人都跑到室外躲避,這個時候,中國電信的小靈通成了大家保持和外界通信的主力軍。
中國電信小靈通網絡在建設之初就考慮采用多條迂回電路,來確保通信暢通,同時也具備應對各種災害的能力。地震對固話、小靈通通信雖會造成一定影響,但通過積極搶修,半個小時內就能恢復通信。固話、小靈通在高負荷運轉情況下,通信能保持正常。然而,對于暴增的通話需求,僅存的網絡卻難以應付。
據了解,在短時間內四川省內移動通信的呼叫次數超過了平常的16~17倍,話務量是平時的5~6倍,這個數量級的話務量在全球都屬罕見,各方面的原因導致了在一定時間內通訊受阻。更為嚴重的是,災難發生后,一些受災嚴重地區,通信方式都被中斷。
“地震發生后,恢復通信是最為關鍵的,因為準確的信息決定了精準的指揮?!睉毕到y專家文衛東表示,地震發生后,道路不通、通信受阻,如果不能掌握準確的受災信息,決策者就很難有針對性地采取應對措施。
H3C政府系統部技術總監高明軍也認為,通信暢通是協同各部門應急指揮平臺有效運轉的保障,而建立跨部門的融合指揮系統是提高救援效率的關鍵。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馬嚴也同樣把通信看做是搶險救災工作的重中之重,他認為早一分鐘聯系到受災地區,災民就多一分獲救的希望,“‘生命線’絕對不能斷。”
吹響搶修“集結號”
“第一是要救人,第二就是要通道路、通通信。”災難發生后,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迅速趕赴災區,他在第一線部署救災工作時強調,通信對于展開救援工作有著重要的關鍵作用。
為了搶修通信生命線,地震發生后,工業和信息化部當即緊急召集了各大電信運營商,了解受災情況,并要求運營商各分公司派出應急通信車,趕往汶川等受災地區。同時,工業和信息化部在第一時間內緊急協調調集了35臺應急通信車、453部海事衛星電話、60多臺移動油機等應急裝備,緊急運往災區; 公安部也調集了10部海事衛星電話送往地震災區。
運營商迅速全面動員。各運營商都是在第一時間內從全國各地調集資源、設備和應急通訊車,運往災區。中國移動董事長王建宙、中國電信董事長王曉初趕往都江堰; 中聯通董事長常小兵、中國衛通集團總經理芮曉武等運營商高管更是神速奔赴一線,親自指揮督戰。
災區的電信工作人員在危難時刻也沒有脫離自己的工作崗位。據四川電信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地震導致四川電信都江堰公司和彭州分公司受損較嚴重,在震后兩個小時內,公司立即組織了300余名技術人員到現場待命,各區(市)縣電信分公司同時共組織了500余人及時為當地政府、公安開通應急電話,保障搶險通信暢通。
此外,四川機動通信局還調出兩輛應急通信車開赴災區,并調配了至少5部海事衛星電話,用于應急指揮; 同時四川省長途傳輸局派出了4個搶險隊,攜帶救災物資奔赴災區; 另外,阿壩州分公司也組織了10個搶險隊,進行緊急搶險。尤其讓人感動的是,8名汶川縣的電信工作人員,剛剛從地震中劫后余生,就冒著余震和隨時會發生滑坡的危險,為修復光纜爬行在陡峭的山巖間。
與此同時,各大通信設備廠商作為運營商堅強的技術后盾,也紛紛派遣相關工作人員趕赴受災嚴重的四川、甘肅、陜西等省份,配合運營商,搶救通信線路。12日下午,中興通訊就啟動了應急預案,緊急向災區輸送移動基站、傳輸設備等通信設施,并派保障人員趕赴災區配合運營商恢復通信。
上海貝爾阿爾卡特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始終堅守在抗震救災的第一線, 幫助運營商整修機房、調整電路。為應對可能發生的余震對通信網絡的進一步影響,上海貝爾阿爾卡特各分公司已安排工程師和技術專家進行24小時值守,對突發通信事件給予快速響應和支持。
愛立信的工程師的行動更是快速,在地震發生后不到3小時,他們即已趕到中國移動四川公司網管中心,與移動公司的工作人員一起通宵值守。5月13日凌晨4點,愛立信派出工程師與移動公司人員一起乘坐緊急通信車奔赴震中汶川縣。上午10點,又有十數名工程師被派往德陽、綿陽、廣元等重災區,幫助當地搶修移動通信設備。并且,在第一批通信設備到達災區后,愛立信迅速調集成都當地備件庫及位于重慶和南京愛立信設備生產基地的相關通信設備。
同樣在12日當晚趕赴一線的還有APC-MGE駐成都辦事處的兩名工程師,在余震不斷的夜里,他們在移動機房檢修移位的不間斷電源和數據線,直到13日上午,APC-MGE總部增派維修工程師到成都,他們也沒去休息,而是協助同事與其他企事業數據中心聯系,檢查電源障礙,力爭保障災區企事業單位數據中心的電力維護。
衛星遙感顯神通
“以目前的實際情況看,估計在一段時間內,與重災區的通信必須要靠衛星電話了。”萬國數據公司副總裁、首席災備專家汪琪認為,在救災初期,衛星在通信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汪琪認為,災難地區通信等重要基礎設施的迅速恢復,得益于完備的預案和成功的容災手段,然而,像汶川地震這樣大規模的災難,是以往難以想像的?!按舜蔚卣馂暮?,造成了電力、網絡等基礎環境的喪失,工作人員也大量損失,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系統完好,也很難恢復?!?/p>
確實如汪琪所說,汶川地震發生后,一段時間內受災最重的汶川、茂縣、北川等地一度集體“失蹤”,通信的中斷,加之大山的阻隔,地震最強烈的地區成了“盲區”。
13日,四川阿壩州政府秘書長、州應急辦主任何飚終于首先向外界傳遞了汶川等地的消息。據何飚稱,他是通過海事衛星電話與汶川取得了聯系,同時,何飚還表示,他通過電臺與理縣、茂縣也取得了聯系。
盡管信號不穩定,打通一次電話不容易。但通過設在汶川縣政府的一部海事衛星電話,何飚還是獲悉了汶川當地災情的寶貴信息。這為快速展開汶川的救災提供了有效的依據。
截至記者發稿時,救援先頭部隊已抵達汶川、茂縣等“盲區”。然而,汶川等地的鄉鎮依然是難以聯系。
為盡早獲取災區信息,中國衛通已把180部衛星電話交付給四川省抗震救災指揮中心,另有170部衛星電話已按四川省政府要求交付給省公安廳。另據報道,衛通正在積極和國家有關部門聯系大量進口衛星電話。
衛星不僅在通信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衛星遙感更是大顯神通。
汶川發生7.8級地震后,對外的通信和交通都被中斷,連日的暴雨更是為救援工作雪上加霜。救援人員無法獲取信息,因此,采用衛星遙感和航空拍攝非常重要,它們能讓救援人員獲取受災地區的宏觀信息,以便合理制定救災方案,找到最便捷的救援路徑。
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李加洪處長告訴記者: “目前我們已經緊急啟動了應急工作機制,成立了應急工作小組,相關人員此時正在災區忘我地工作。” 據悉,“北京一號”小衛星能掌握災區最新影像信息。
除了衛星,航空遙感飛機也時刻待命,根據國家減災委要求隨時準備奔赴災區。同時為災區提供遙感技術支持的,還有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遙感所)和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

記者撥打中科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副所長趙忠明的手機時,始終被轉接到秘書臺,后據遙感所知情人士透露,趙忠明目前正擔任“抗震救災技術小組”的組長,任務緊急而繁重; 遙感所還成立了以顧行發所長任組長的“抗震救災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將負責無人機數據獲取、飛艇數據獲取、雷達數據處理、地面解譯等工作,為抗震救災工作提供災情信息咨服務和決策依據。
5月14日上午,遙感所和地理所首批科研人員攜帶三架無人飛機,赴汶川災區,對不易到達的地區進行超低空遙感點數據獲取工作,以驗證其他數據解譯效果、提高解譯精度。
汶川地震后又遭遇暴雨,給衛星數據的獲取帶來了困難。仔細考察完汶川的天氣和地形后,專家組確定飛行將采用云下作業,絕對航高將在1000米以下,相對航高500~800米,每架次空中飛行拍攝作業時間為4小時,具體飛行多少架次將視當地氣象情況確定。
據遙感所專家解釋: “無人機獲取的圖像將在當地由專家現場解譯,為救援人員提供受災地區,特別是難以進入的里縣、茂縣的影像信息,以便合理制定救援方案,找到最便捷的救援路徑?!?/p>
遙感是從遠離地面的不同工作平臺上(如高塔、氣球、飛機、火箭、人造地球衛星、宇宙飛船、航天飛機等)通過傳感器,對地球表面的電磁波(輻射)信息進行探測,經過信息的傳輸、處理和判讀分析,不但能獲得實時的二維平面信息,又能得到三維空間信息等。遙感技術能迅速及時地獲取大量準確、客觀的地理信息,在獲取信息的實時性以及準確性上,傳統方法是無法比擬的。遙感技術客觀地記錄了地表地物的電磁波輻射(反射和發射)特征,客觀實時地反映出地表景觀的實況。
衛星影像與航拍的數據加以整合,就能為救援、災情評估和災后重建工作提供第一手的信息和科學決策依據,全面掌握震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災情,做好公路、鐵路、橋涵、水庫、大壩、電廠等重要設施和居民區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保證人民群眾和搶險救災人員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