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優化工作一定要務實,切莫務虛!
李進的困惑,能夠讓人理解:各部門不買管理部的帳,達不到老板的要求,項目停滯不前。一個人的困惑濃縮了整個企業的困境:“流程優化之路該怎樣走?”。面對困惑時的抉擇,需要的是果斷和務實。
對于流程優化,曙光集團顯然是準備不足的。沒有對流程定期的評估和規劃制度,而是由一個突發事件引發,缺乏主動性,有倉促之嫌。當然,這個看似偶發的事件存在著必然,但誰又事先考慮過必然發生的一個偶然呢?如果進一步追問,還存在多少這樣的沒有意識到的危機呢?感覺曙光集團沒有能很好地回答這些問題。這個現象折射出成長性企業的一個“惡疾”:無病不醫,“保健”更加談不上。流程優化工作的常態化,是一個成熟企業的起點,顯然曙光存在著“覺悟”的差距。有意也好,無意也罷。把流程優化等同于“亡羊補牢”,要不得!
流程優化的目標是追求價值,使用的方法論是管理創新。有人對“創新”有曲解,覺得優化的流程皆為新意。但所謂創新并非指首創前所未有的“事物”,主要是將已有的“事物”引入新的領域,重新組合,帶來新效益,所創之“新”必有“價”,創新行為必須通過管理“力”的提升帶來效益。流程優化有與其有“異曲同工”之妙!筆者非常欣賞的是,李進選擇的是對周轉箱的使用流程進行優化時,有每年將給公司節省100多萬元資金的預期。可見,流程優化的價值觀已經深深移植在其心中,但李進缺乏的是創新。李進煞費苦心地組織人力、布置任務及跟蹤進度,得到的結果理想嗎?我們暫且不論此事的執行力為什么打了折扣,僅就他對敏感問題采取比較“平庸”的辦法——按部就班地推進,實在不敢恭維。為什么他不將優化這個流程的效益目標分解、落實下去?他一個人及他的團隊承擔得起整個目標帶來的壓力嗎?參與優化流程部門和人員的積極性何在?這一系列問題的答案很是明顯。其實,李進只要將不是什么新鮮事物的“考核和獎勵機制”引入流程優化中來,使得參與流程優化的人明明白白地看到自己的成績,分享到自己的成果,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創新?并且為參與者訂立目標后,有獎有罰的環境下,別人何嘗不會創新?何愁優化后的流程不增殖?其實,薛總已經或多或少地提示過他不要過于“學院派”,要聯系實際并提出了“流程優化能節省多少時間?降低多少成本?降低多少市場缺貨率?”的創新目標,創新的方法只能靠李進自己了。
如果能夠有了流程優化的意識,有計劃的執行就是成功的第一步了。客觀地講,薛總和李進對于時間截點是非常敏感的,特別是薛總態度堅決、要求嚴格。但計劃的執行決不是一兩個人的事情,一要體現團隊的“合力”,二要設立里程碑,見到效果,鞏固效果。例會和下達計劃的方法,難于快速提升執行力,筆者給出的建議:首先,扁平化組織——以項目組的形式暫時集中資源和權力,解決難題,突破瓶頸。其次,要依據“木桶原則”,計劃的制定更多考慮薄弱環節,就低莫就高。再次,流程優化應遵循20/80原則,以重點流程優化為起點,切忌給每個部門都留作業。當每個部門的進度都受阻時,又只能以“法不責眾”收場。在曙光集團現階段的流程過程中,造成李進的迷茫的主觀原因就在于此。快速消費品背景的企業各種業務都要匯集成一個“快”字,“快”字最直接的流程對象就是物流。這樣,就可以集中優勢“兵力”殲滅“弱敵”,速獲小勝,積小勝成大勝。
流程優化可以說是搭建部門間共同完成一項業務的橋梁,而不能成為“扯皮”的借口。優化后的流程肯定與現狀發生沖突,特別是部門間責任的劃分、工作銜接,都可能造成“囚徒困境”:各部門各持一種意見使得處于決策環境尷尬的各自為營、拒絕合作、推委責任的狀態,更談不上很好的執行了。再提一句,這種內耗不僅妨礙流程優化,而且會影響到其他業務,這種危害是會蔓延的。曙光集團流程優化過程中多次處于“扯皮”陷阱,既突現出合作與利己之間的矛盾,又具備其自身機制特點——發展迅速、管理缺失,解開這層屏障初期需要決策人的個人魅力,有效、迅捷化解矛盾,達成共識;長期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企業溝通及決策機制,不斷自主改善。
另外,還有一些策略性細節,需提醒:
* 流程優化要結合IT建設,信息流的順暢與否很大程度上左右著流程的順暢,并且信息化在數據共享、企業內控等方面的優勢,將極大地助力流程優化。
* 管理部的位置尷尬,授權過少。筆者覺得現在的李進至少是個“勤婦”,無奈怎做得“無米之炊”!米在哪里呢?就要請薛總放放手。
* 流程優化應借助外腦,思想的“近親繁殖”往往會退化的。請不要簡單地理解成“外來的和尚好念經”,更不要心疼那幾個“咨詢費”。
曙光集團不應因為暫時的困難而不知道流程優化工作的“曙光”在哪里,絕對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境地,并且暫時的困難多是技術層面能夠解決的,企業不需要顛覆性的變化。路就在腳下,只要堅持,一定會有“曙光”的!真正需要提醒曙光集團的是,流程優化屬于不斷改善的范疇,流程優化是“走不完的最后一公里”,即使出現“曙光”,還需堅持走下去!